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奉命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同苏区人民一道,在项英、陈毅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在强大敌人的包围下,坚持在中央苏区领导红军和群众,同侵占苏区的敌人斗争了五个多月,直到1935年2、3月间,才根据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的指示,指挥被围困在于都南部狭小地区的红军部队突出重围,分散到各地开展游击战争。
(一)
193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在瑞金梅坑马道口成立。10月22日,中央军区在于都宽田山下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瞿秋白5人组成,项英为书记,陈潭秋为组织部长,瞿秋白为宣传部长,后增加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为委员。同时成立中央政府办事处以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秘书长谢然之(后叛变)。中央军区由项英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贺昌任政治部主任,龚楚任参谋长(原赣南军区司令员,后叛变)。中央军区司令部下设作战科(科长郭如岳)、情报科(科长严重)、交通科(兼中央政府办事处交通科,科长连得胜);中央军区政治部下设组织部(部长史犹生)、宣传部(部长李翔梧)、破坏部(部长袁血卒)、地方游击政治部(袁血卒兼主任)、秘书处(处长林中伯);中央军区卫生部部长王立中,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张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苏区还成立了少共中央分局,李才莲任书记。
图为龙泉中共中央分局旧址(于都县宽田乡龙泉村读功组)
中央分局除领导中央苏区外,同时也领导湘鄂赣、湘赣、赣东北和闽北苏区的游击战争。中央军区则直接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闽浙赣(闽北分区在内)等5个军区。
中央分局的主要任务,是掩护红军野战军安全突围转移,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坚持游击战争,打击进犯苏区的敌人,保卫土地革命成果,保卫中央苏区,等待主力红军在湘西取得胜利后回师反攻,然后恢复和发展苏区。还要求留守红军必须将瑞金、会昌、于都、宁都4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作为中央分局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最后坚持的阵地。
图为石含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渡桥尾组)
中央决定留下一部分红军,作为坚持苏区武装斗争的骨干。其中直属中央军区的有:红24师(辖第70团、71团、72团),以及独立第3团、7团、11团。属各地方军区的部队(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有:江西军区的独立第1团、2团、3团、4团;赣南军区的独立第6团、10团、13团、14团、15团、16团、赣南团、登贤独立团;闽赣军区的第12团、17团、18团;福建军区的独立第19团、20团,以及原直属中革军委指挥,此时正在闽西敌后活动的红8团和红9团。此外还有各县的独立营等地方部队。以上兵力连同伤病员、党政机关人员共约3.6万人。
(二)
1934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梅坑马道口出发,经沿坝、麻地、万田,经过于都县黄麟乡迳尾村流田脑、竹篙圩组、学堂下组、中碰组、迳尾组、窝排组,开始上山,翻过青云嶂的窝排坳,下山后,经过宽田乡龙泉村吃水井,到达于都县宽田乡龙泉村读功组。
中央政府办事处迁驻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渡桥尾组。石含与龙泉为宽田乡相邻的二个行政村,中间有座山,名为观音坳,山上有座观音庙。从石含村渡桥尾组,走路10多分钟,经石含村罗坑组,就直接到观音坳观音庙;翻过观音坳,经龙泉村桥寮下组出水岩、小石背组、枫梓背组,就到达龙泉村读功组。
图为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于都县黄麟乡的井塘村新屋组)
中共中央分局迁驻宽田乡龙泉村读功组,驻杨氏清禄公祠;中央政府办事处在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渡桥尾组,驻易氏厅堂办公。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中央苏区军民继续坚持斗争,保卫中央苏区,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
(三)
12月底,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由宽田乡龙泉村读功组出发转移,经龙泉村上沙下组、牛角丘组、中波组、龙泉村水口,经黄麟乡上关村坳下组、岭背组、社脑组、上关村观音堂,公馆村岔口、下村组、新屋组、中村组下江庙,渡过洽江河,经公馆圩、井塘村牛皮坳、老屋组,迁至于都县黄麟乡的井塘村新屋组,驻新屋组钟氏民居内。
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1月中旬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并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当接到项英和中央分局接连发来的紧急请示电后,中央政治局和军委即行讨论,作出了“关于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指示”,并以中央书记处名义于2月5日用“万万火急”电报,下达项英和中央分局:“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形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央分局立即决定实行彻底的战略转变,着手缩小机关,计划分散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图为禾丰紧急会议旧址(于都县禾丰镇珠塘村七一组腊树下)
1935年2月7日(大年初四),在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包围中,瞿秋白主持“火星”“战号”“红旗”3个剧团,在此组织了中央苏区最后一次文艺会演,史称“井塘会演”。项英、陈毅、毛泽覃、陈潭秋、何叔衡、刘伯坚、邓子恢等和当地军民一起观看演出。8日,瞿秋白还向优胜者颁发了奖品。
井塘会演后,瞿秋白、何叔衡等于2月11日在警卫排武装护送下从井塘出发,经瑞金县武阳,越过敌人封锁线,安抵四都山区,与福建省委会合。随后继续向东南方向进发。24日在长汀县水口地区突然遭到国民党军包围袭击,何叔衡在与敌人搏斗中英勇牺牲。瞿秋白不幸被俘,并于同年6月在长汀慷慨就义。邓子恢冲出敌人包围圈,折回四都。后来,他与从雩南突围出来的陈潭秋、谭震林等一起,从四都抵达闽西永定地区,与张鼎丞会合,就地开展游击战争。
(四)
1935年2月上旬(一说2月12日),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离开黄麟乡井塘村。从井塘村新屋组出发,经井塘村牛岭组,到达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经于都县黄麟乡朱田村,渡过雩会河(今贡水),经于都县黄麟乡流坑村石角下渡口、车头坝组、梅子排组南木坑,开始上山,经于都县禾丰镇库心村三百步组、上尧塘组、禾丰镇黄田村中尧塘组、下尧塘组,下山后,经黄田圩、黎邦桥地域,转移到于都县禾丰镇黄泥村华山下驻扎。
2月13日、23日和28日,中共中央迭电中央分局及中央军区,具体指示行动方针和通报遵义会议精神。
图为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于都县利村乡上坪村增坪组)
2月中旬,中央分局接到中央书记处于2月13日签发的“关于中央苏区斗争”决议详情的电报,立即在于都县禾丰镇珠塘村七一组腊树下华姓厅堂,召开紧急会议(称为“禾丰会议”),传达讨论中央指示,决定分成九路向闽赣、闽西、东江、赣南、湘南、湘赣等地突围。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随即转移到上坪山区。
华山下、水脑上是禾丰镇黄泥村的二个屋场,当时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驻扎黄泥村华山下办公,时间较短,大约10余天。水脑上则驻有许多红军伤员。
(五)
禾丰紧急会议召开后,在2月下旬,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从于都县禾丰镇黄泥村华山下出发,经过三十六岩,这个岩洞里面有三十六个溶洞,有三个出口,分为上、中、下岩,岩洞下面有地下水,最远的暗河可通会昌县白鹅。然后开始上山,经黄泥村雪竹组,翻过山高坑深的雪竹山,下山后经利村乡茶坑村高排组丝茅坪,到达利村乡上坪村增坪组。
1935年2月下旬,项英、陈毅率领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禾丰地区转移到于都县利村乡上坪村增坪组,驻李氏民居办公。这里连着李氏厅堂的一长排民房,中共中央分局及项英住在东侧横屋,中央政府办事处与陈毅住在西侧横屋的前后两栋,陈毅住在后栋。
3月9日傍晚,项英、陈毅率领红二十四师第七十团的两个大队从此出发突围。突围未成功后项英、陈毅从上坪出发转移到信丰油山地区,开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至3月初,留守各路突围部队已全部离开于都南部地区。
参考资料:1、《江西党史资料》(第二辑)(中共中央分局资料专辑),1987年7月内部出版;2、《中国共产党于都县历史(第一卷)》,2017年12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3、《陈毅传》1991年8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4、《中央苏区史》2001年9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