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2月23日午后,位于辽宁大连金州石河东沟的连海书院二楼讲堂座无虚席。讲台上,身着文士便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神采奕奕地端坐在讲桌前。老先生身后的荧光屏上“文字·文化·文脉”6个大字格外醒目。一声清脆而悠长的磬音划过讲堂上空,一通震撼心灵的鼓声让全场听众提起了精气神。
这位老先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本义。别署松斋、松翁、连海山人的张本义先生可是国内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原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第六届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吟诵学会副会长、学书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政协辽宁省八、九、十届委员,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现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特邀顾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经典传习所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诵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海外留学人才基金会汉学研究院首席学术顾问、《中国书法》杂志学术委员、乐府学会吟诵研究会学术委员、大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北财经大学等院校客座及兼职教授、大连连海书院山长、大连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国家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研究领域涉及文字、训诂、音韻、经学、历史、诗赋、书画、文物、中医、音乐、古建筑等方面,2007年应《光明日报》之约创作《大连赋》,成为大连名片,享誉全国,曾被评为“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近年来著力在全国推广中华经典文读,出版了吟诵专著《吟诵拾阶》、《经典吟诵教师手册》等,又主编了经典文读基础教材12种。2000年创建的白云书院,至今已免费义务培养了万余名读经少年,历尽艰辛创建连海书院,著力以传统教学方法培养高端经学人才。
他,为了传承好文字而鼓与呼
本次讲演一开始,他就开宗明义:真正成为文字的全世界只有汉字。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华文明都是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有了我们自己创造的文字作为载体。中国56个民族能够始终团结在一起,也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文字。
为传承好文字,他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写好!过去,板书过不了关,当不了老师。因为孩子们要模仿老师的字,老师的字写得好,整个班级学生的字都写得很好。为了让中小学的孩子们写好字,他多次在辽宁省政协会议上呼吁,当得知他的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已经见了一些成效,他很欣慰,他激动。
作为书法大家,他对当今书法界乱象痛心疾首,并为此奔走呐喊。他说,苏东坡有句话叫“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一个人站都不会站,怎么快走,狂奔就更谈不上了。现在很多人学书法,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哪怕写了一辈子,也是“野路子”,难以登大雅之堂。写字,关键在用笔,这是最难掌握的。毛笔字为什么使人赏心悦目?很重要一点就是使人能感觉到笔在纸上跳动,提、按、疾、徐、滑、涩……行笔之间的“法度”。现在很多书法机构承诺学员一年之内考上几级,各种大赛拿奖,书法是为了拿奖吗?拿了奖又有什么意义?写字更多的应是加强自己的修养,特别是审美层次。看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别的不用看,就看他的字。
他,为了传承好文化而鼓与呼
关于文化,他引经据典阐述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特别强调“孝”既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又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根本和前提。为此,他到全国各地讲学和在白云书院、连海书院讲学中,都把“孝”作为核心题目。他说,“仁者爱人”。爱爹妈、爱兄长,才有悲悯之心,兼及爱其他一些人。如今,我们的孩子只忙于机械地答卷子做题、应付考试,忽略了人化教育。好多人虽然读了硕士博士,由于没有人文精神支撑,很难称之为“知识分子”,有的顶多算是个“知道分子”。一个人知道多少是你个人的事,但能否分析解决问题,对社会有用的部分,要靠“识”,即“见识”。这个“识”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和学位、文凭没有绝对直接的关系。要有见识,就必须全面加强综合人文素养,特别是中华经典文化的素养。
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在多次宣讲中强调,文化传承关乎民族命运。在昨天的讲演中,他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中的一段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讲到这里的时候,老先生表情凝重,扬起手臂,提高了声调。接着他又饱含感情地讲了岳飞、文天祥、谢枋得、史可法、于谦、张自忠、苗可秀、孙文敷、关向英等历史和近现代英烈的故事,还在投影里展示了大连英烈关向英的手迹。“文化不丢,中华文明就不会亡!”老先生语重心长的话,博得全场热烈掌声。
他,为了传承好中华文脉而鼓与呼
在昨天的讲演中,老先生关于文脉做了非常恰切的定义:文脉是指一种文明在特定空间与一定时间里,孕育而生,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范畴,其内容广泛。中华文脉,是指中华民族起源与演进的脉络。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脉的载体,它涵括博物馆和田野上的文物,书写在典籍中的文字,数不清的各种传统技艺,以及我们民族持续不断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等。
关于传承中华文脉,老先生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地讲了老子在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五千言《道德经》,从而让中华文化有了源头之作,也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讲了孔子晚年在教学之余,整理了《诗》《书》《春秋》,并传述三代之六艺。其语录为弟子整理成《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华文化之主流学派,相沿至今。
老先生站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文化自信的高度,大声呼吁,要加强全民教育,特别要加强官员的示范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呼吁“师严而后道尊”、“为学须先立志”。老先生最后又大声呼吁要特别重视经典教育。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经典文化内涵。比方说“君子不可以不弘毅”的担当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等,都要弘扬光大。另外,中华文化经典中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格局,这恰恰是我们现代很多中国人缺少的。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努力学习和继承,任重而道远。
在老先生演讲结束后,本人见缝插针问了他一句话:“老先生,您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做了这么多善事大事,初衷是什么?”老先生回答说:“希望我们的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希望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
但愿连海书院的鼓声振幅更高,传得更远;但愿张老先生一人呼,变成千万人、万万人呼。
2025年2月24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