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路历程(一)
1972年12月,我凭着县劳动局的一纸就业通知书,到了烟台地区精神病防治院报到,接着被分配到病房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心”路历程。
那时,工农兵大专生还在校读书呢,工农兵中专生还没开始招生呢。医院里缺乏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病人却不少。所以我们一工作就放到一线顶班了。工作中边学边干,靠的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教。图书馆里的书还在封存状态中,那些老医生、老护士手里有几本专业书,也不肯外借,新华书店里也买不到有关的专业书籍。
尽管我主动要求到医院派驻到文登县、黄县的医疗队去工作了九个月(那里有病房,可以收治病人),二十四小时值班,学到了不少临床医学、护理知识,锻炼积累了实践经验。但真正上升到对理论的认识、认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在外边工作还是在院本部工作,每周有五个晚上是雷打不动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学点业务,也是偷着学,唯恐被人发现了以后,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
就这样边学边干,转眼间到了1978年。明明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地方,却没有系统的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在这一年,1978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后,全中国兴起了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风气。科主任传达医院会议精神,要求我们努力学习业务,积累经验,写出文章(论文)。在大多数人还没动起来的时候,我笨鸟先行写出了第一篇与精神科业务有关的文章《浅述对精神病易走失病人的护理》,文中对这类病人不承认有病、不愿意住院、病情好转后想家心切等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对病人观察、防护,有效的预防病人在住院期间找机会逃离医院,避免病人到社会上造成伤害或自身受到伤害,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做一名心理健康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篇稿子先由科室主任修改,再到医院医务科主任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方才最后定稿。这篇修改稿我至今仍保存着呢。这篇稿子以后干啥用、用到什么地方,我啥也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我。
直到1983年,我接到医院通知,让我去参加烟台地区护理学术会议。那时没有现在的网络发达,报名时,医院只把参会的名单通过电话上报,其他的个人信息等到了会场报到时再说。这其中还闹出了一个笑话:我们医院一共去了四个人,三女一男,女的分别是护理部主任一人,老护士两人,男的就是我。报到后发现会务人员把我们四人安排到一个房间住宿,后因一位部队医院参会的男士没处住宿,就把我们二人重新安排到一个房间。100个代表,只有两位男士,其他的都是女性。会议期间受到会务组的特殊关注、关照,使我们两位男士在这个“女儿国”里,认真的学习,开心的生活,度过了难忘的会议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开幕式那天还有幸见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打下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空军英雄张积慧,他是以烟台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大会致辞。
那时,开完了会也不发证书,是否存入在医院的个人业务档案中,我至今也不知晓。但是它却是我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开始,心病还需心来医,它开启了我的“心路”历程的起点,迈出了第一步。
刘茂泉
二〇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