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的味蕾是在生我养我的家里滋养起来的,家的味道浸润在成长的朝朝暮暮,三餐四季里。它会潜藏在你我最初最深的记忆里,即便是离家万里,身处地球的另一端,当品尝到小时候吃过的地道家乡菜,那熟悉的味道也能瞬间将我们带回家。最美家乡味,最浓是亲情。地道的家乡味也许是清淡雅致,也许是甜腻软糯,也许是辛辣刺激,也许是鲜甜海味,也许是鲜嫩山珍,也许是……

                    

禾香丰饶·珠圆玉润

曾经是红军长征第一渡的雩都是坐落在江西赣南的一个千年小城,四季分明,平平无奇。每天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早餐照例是奶奶为我准备的满满一碗鲜滑Q弹的珍珠粉,它玲珑剔透,珠圆玉润,颗粒均匀,入口润滑如鱼子,配以鱼汤或老鸭汤等老高汤打底,佐之以细碎的香芹,香菇、肉末、萝卜干丁、葱姜蒜少许,淋上芝麻油或撒点花生碎、熟芝麻、辣椒粉之类的,热腾腾,亮晶晶,一碗下肚,齿颊生香,口腹熨帖,滚烫舒爽。相传古时候禾丰村一个叫刘利本的地主不想支付家中长工一年的工钱,故意刁难他们,说今年给他送礼不收别的,要送一种大米做的点心,不能蒸,不用炒,不可油炸,做的好就给发工钱,做不好今年的工钱抵消。长工华哥的妻子巧姑,就用大米发明出了如鲤鱼蛋大小的小粉球,煮汤熬制,做出了这道美味小吃,因它颗粒饱满,小巧玲珑,洁白透亮,如珍珠般光洁可爱,故而名之曰:珍珠粉。真是营养丰富,百吃不腻。后来,流传开来,成了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家常小吃,但每家的配料还是有独门秘籍,各家各味。说着说着,我又垂涎欲滴了!

                    

客家薯酒·焦香甜酿

薯酒,顾名思义是用薯类原料酿的酒,薯又叫地瓜,东方地瓜酒,能喝出历史的味道。地瓜营养丰富,可抗氧化,、抗癌、防衰老、补血、促消化、减肥解腻、饱腹感好。酿制的酒品别具一格,口味甘甜芳香,沁人心脾。民间用地瓜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经过几百年的技术更新迭代,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每道工序层层把关,现在酿制的薯酒品质优越,口感醇美。

相传明末年间,山中有位狐仙太爷,道行高深,祛病消灾,对百姓有求必应。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是山会,他喜欢喝酒,但古代粮食金贵,这狐仙珍惜粮食,体恤百姓,喝的是金薯酒,因为其他的酒都需要用粮食酿造。后来,他把这酿酒的秘方传给了山下杨头村的赵员外,从此便流传至今,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的佳酿了,而且传播的时间久了,各地也演变出了各种口味的薯酒。

客家薯酒具有强身健体,驱寒防病、清肠排毒的功效,常喝调理气血,使人面色红润。每年10月中旬,客家人用当地特产的紫色毛薯和红糖、枸杞、甜米酒调制薯酒,因为紫毛薯比白毛薯粘性和糯性更强,不仅可以做酒,还可以做成薯丸油炸,是临近冬季进补的佳品,和北京民俗“贴秋膘”有异曲同工之妙。紫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素又“南方人参”和“蔬菜之王”的美誉,是胃寒体虚、久病初愈之人药食同源的上佳美食。因此也是女孩子补血补气的首选,母亲的拿手绝活之一,每年秋冬,我都有口福吃到母亲酿的薯酒,那温厚暖糯的口感和甜米酒恰到好处的清香,酒不醉人人自醉,伴随年年的十月如期而至。我也渐渐依恋上了这碗客家薯酒的滋味。


         一品米果·大禾黄元

说到江西的又一种小吃,必然少不了黄元米果,据史料记载,最早唐朝初现,兴起于宋,明朝列为贡品,掐指一算,少说也有千年历史了吧!能流传这么久,可见不简单!也难怪制作工序繁琐,因为难得所以可贵吧!原料也极其地道,须得是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主料,还有本地特殊的灌木溪黄烧制的灰烬冲调的柴灰水浸泡按一定比例配好的大禾米与粳米。蒸熟后舂成年糕状面团,放凉切块。可炒可炸,可汆烫,吃法多样,柔软细嫩,香鲜弹牙。它色泽金黄,吃起来糯叽叽的。本地素有“不打黄元不过年”的传统,是庆祝丰收的客家年俗之一,还上过央视新闻呢!我们家,年年的座上宾,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团圆菜,也是我的心头好之一。现在过完年才两三个月,那味道依旧记忆犹新。我喜欢称它为“金枕头”。家永远是每个人精神的寄托,更是游子们的牵挂,家的味道是每家每户餐桌上特有的家常食谱中最爱的那些小吃小菜,那熟悉而又寻常的滋味却是特别而珍稀的情感记忆。而各地风土人情迥异,美食风味肯定千滋百味。我的家乡江西赣州下辖18县市,美食丰富,诸如:兴国粉龙床、(也叫四星望月)、兴国鱼丝、南康荷包胙、南康酒糟鱼、赣州米粉肉、大余(上犹)烫皮、赣南小炒鱼、信丰萝卜薯饺、安远三鲜粉、宁都肉丸子、瑞金牛肉汤、定南灰水板、石城鱼头粉、会昌豆腐干、龙南珍珠汤(用番薯做的珍珠粉哦)赣州艾米果、上堡九层糕……不能再说了,用赣州方言来说就是要:舌雕都会吃掉,口水“哆哆爹”嘞!

 

作者简介:叶梓菲,于都中学初中部2022级学生。2023年4月参加第二十五届“语文报杯”中学生主题征文行动,文章《家的味道》评为优秀作品(三等奖)。2023年12月此文同时获得于都县“古色、绿色、红色文化”主题征文一等奖。2024年5月参加第二十六届“语文报杯”中学生主题征文行动,文章《失落的客家古文》获银奖(二等奖)。

指导老师:叶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