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了这一时刻,亲耳听到了这些故事,让我心中涌起一种久久无法挥去的情感,我在为他们感动。

  这个他们,指的是一个群体,甚至是几代人。在人们常说的白山黑水,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中和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他们都闪烁着一种忠诚,对祖国,对人民。

 

        一

  她把母亲的前夫,一个素不相识的抗联烈士视为自己的父亲。她用多年的努力,写下母亲的故事,又按照母亲的遗愿将二位英灵合葬。

  抗联烈士吴玉光不会想到,在他牺牲的76年后,他竟能够与自己只度过了一夜夫妻的爱人李玉兰重逢,而做了这些的却是他从未谋面、毫无血缘的“女儿”刘颖。图片2_副本.png

  那是刘颖从小听到的故事:

  在艰难的抗联岁月里,1937年的夏天,借着抗联召开北满临时省委扩大会议的机会,由抗联著名将领冯仲云、赵尚志、周保中、张寿篯(即李兆麟)等作主,并由他们亲自证婚和主持,使相爱多日的抗联第六军四师的政治部主任吴玉光与抗联被服厂主任李玉兰结为夫妻。没有宴席,他们用清水代酒,没有新房,他们用帐篷代替,可惜的是他们只度过了两天新婚的日子,随即丈夫就开赴了新的战场,不久就壮烈牺牲。新娘在半年后,也在敌人的围剿中被俘入狱。经过了八年的铁窗生活,李玉兰出狱后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再嫁。从此,她不仅成了两个孩子的后妈,还生下了现在的女儿刘颖。在后来的日子里,李玉兰经历了生不如死的日子,她在脱离了组织的时候拼命找组织,找到了组织却无法让组织相信自己的纯洁。在后来的动乱年代里,她成了手中有14条人命的叛徒,被那造反派们残酷的批斗、摧残着人格和意志。可是她并没有失去信心,始终坚守着信仰和忠诚。直到临终前,她留下自己的遗嘱:丧事从简,穿自己缝制的抗联军装,与吴玉光葬在一起……

  图片3_副本.png刘颖告诉我,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甚至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她在被俘后经历了日本人的酷刑,手上被钉进了钢钎都不屈服;动乱中挨批斗,她叼着死人骨头在“万人坑”前跪一天,却不对党有半点抱怨。她始终以自己是抗联战士为自豪,她在自己的后一位丈夫去世后就把他的骨灰与他的前妻合葬,她期待的是到自己走的那一天,去寻那消失久远的英灵。

  刘颖今天还了母亲的心愿。

  从未见过母亲的前夫、只是从母亲的曲折经历中感受到抗联先辈的那种忠诚,这些听来的故事在她心中深深埋下敬爱的种子。自从2008年母亲去世后,她放下自己生活中的其它,一心采写和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母亲的资料,耗费5 年心血,终于完成了一部近38万字的纪实文学《忠诚》,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将母亲和她那个年代里抗联战友的故事讲述给后人。黑龙江省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李云桥女士在序中写道:这是“落叶对根的诉说”,“一个普通的平民女性沉重而又轻渺、漫长而倏忽的九十年生命所衍生的一切,也可算作是我们年轻人乃至全民族在其奋争前行过程中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在这块洒满抗联英烈鲜血的土地上,在这个母亲与吴玉光结为连理的密林中,她把母亲的骨灰和从吴玉光牺牲地掬来的一抔黑土,郑重地放在一起,用鲜红的党旗覆盖,让这两颗赤诚的心永远相依……图片4_副本.png

 

  二

 一位90岁的抗联老战士在为抗联呼号:我们从1931年就开始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为什么不写进教科书? 

  李敏老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且为活动做了精心的准备。

  因为他们不仅是抗联的战士,还是她并肩战斗的同志。

  那年她才14岁,那时叫李小凤。她说,她亲眼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我看见过他俩去后面的山上,我好奇地问他们,干啥去了,怎么不带我?他们笑着哄我说,去套兔子了,带你不方便……”图片5_副本.png

  那次抗联的重要会议,来了许多著名将领,冯仲云、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时名张寿篯)……首长们在会议结束时,决定批准两对抗联情侣结婚,而吴玉光和李玉兰就在其中。李玉兰是李小凤的直接领导,被服厂主任。

  李小凤不懂结婚是怎么回事,就知道他们当天晚上共同住进了一个现腾出来的地窝铺里。第二天,吴玉光就出发回到了前线部队。

  那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岁月,现在无人能够想象。老人说,时隔不久,他们的被服厂由于交通员被俘,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终于出卖了他们。一个夜晚,日寇和伪军包围了他们,敌强我弱到根本不是对手,为了掩护落在后面的李小凤,李玉兰被敌人抓住,而李小凤因为掉进了一个雪坑深处而幸免于难。

  从此,李玉兰开始了长达六年多的牢狱生活。而此时,远在他乡作战的吴玉光不久光荣战死。

  李小凤亲眼目睹了这对战友结婚的甜蜜,也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生死分离。她还了解李玉兰后来遭受的迫害,以及寻找党、忠诚党的赤诚胸怀,她全力支持了却战友的心愿,支持战友的女儿把这些编写成书。

  这次活动,她以九十高龄之身驱车300多公里欣然前往。图片6_副本.png

  在那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上,当着年轻的后人们,她慷慨陈词,失声痛哭,亲手为战友的合葬培土。最后,她又出人意料地捧出一篮玫瑰花,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震撼——那象征着爱情和浪漫的玫瑰,红的凝重庄严,那花朵,在这位九十老人的手中,是那样生机和活力,在一阵春雨沥沥中,那么鲜翠娇人!

  记起前一天晚上,当前来参加活动的各地友人纷纷就寝后,李占恒老师和我商量,想一起去请李老做点“功课”——占恒老师正在筹备他《白山黑水三人行》的续集。他知道,有一支脍炙人口的“红歌”《革命人是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的主题歌,而这部歌剧就是反映抗联战斗生活的,歌剧的主人公李小凤的原型就是李敏老人。他想利用这次机会,请李老把那首歌的歌词誊抄一段,将来收进书里。

  我们抱着试试的心理,去了李老休息的房间,在外面的会客室里见到了刘颖。我们说明了来意,刘颖说,李老今天很兴奋,刚刚躺下,肯定没有睡呢,她要我们稍等,于是进了里间卧室通报,不一会李老就穿着内衣出来了,她问清我们的用意后,痛快地答应了。我们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笔和纸摊开,请她上面开始抄写。我则在一旁准备照相。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李老见我们要给她照相,马上停下笔来,说“你们等等”,然后立即返回卧室。不一会,老人身着当年抗联的灰色军装出来了,身边的人告诉我,多年来,老人只要参加重大活动或接受别人的采访、照相,她都要郑重地穿上抗联军装。图片7_副本.png

  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革命老人,多好的抗联战士,那些死去的抗联英烈应该感到欣慰,你们有这样好的战友,有这样忠诚的同志,八十多年的风云变幻,还有这样的战友在继承你们的战斗!

  老人家手握管笔,按照我们的要求一笔一划地誊写,我担心她累了,写了几个字后就劝她:“李老,您累了就休息一下吧!”

  李老精神矍铄,她不仅始终没有停笔,一边写还一边唱了起来: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顶……

 图片8_副本.png

  老人一气誊抄了四遍,然后还问我:“还有吗?我不累!”

  从老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精神”!

  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没有精神;

  有的人年轻着,可他却已经老了,因为他没有精神;

  有的人富贵并享受着,可他却已经心力不堪了,因为他没有精神。

  精神,曾经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支柱,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贬低了它,污浊了它,淡漠了它,从而导致我们信仰的缺失,行为的迷茫,理想的虚无。

  而今,在这位曾经大恨大爱、大生大死的老人面前,那种坚毅不屈的精神震撼着我,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人生……

  老人说,她曾经的心愿是为每位抗联老战士立一块碑,让后人记住他们,“可是碑我立不起了,现在价钱太贵了,我买了一车石头,我要为每人立一块石头,刻上他们的名字。”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奔走呼吁,我们是抗联战士,我们的抗日从1931年就开始了!”

  老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几年前她亲自整理出100多首抗联歌曲,已经出版了《东北抗联歌曲集》。老人出门走路从不用人搀扶,她最不喜欢别人说她老。

 图片9_副本.png

  我依傍在她的身边,虽然她瘦小羸弱,却可以感受到一股正气浑然。这是一棵长青树,这是一棵不老松,这是一支望不到头的队伍,这是一座行走的纪念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生其实可以很壮阔。

 

 

        三

在白山黑水之间,还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为名利,不求回报,只为一个愿望奔走:他们要为抗联写史立传。

 

  带岭是位于黑龙江伊春南部的一个偏远的林区。如今这里的人们已经不再以采伐木材为业,而是响应国家的转型政策,开展了“林下经济”,生活水平不高,却挺殷实。带岭宾馆是一个小招待所,曾经接待过朱德、刘少奇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因为带岭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林业基地。

  那天,这里突然聚焦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他们是热衷于抗联研究的“志愿者”,也有抗联的后人赵尚志的侄女、宋铁民的侄女、冯仲云的侄孙……

  在众多的来宾中,有这样一位年轻人受到大家的尊重,他叫卢德峰,是哈尔滨铁路公安处的一名普通干警。

  带岭党史办的同志介绍说。因为有了卢德峰,才有了今天的活动,因为有了卢德峰多年的研究和收集,才有了带岭的抗联活动历史留存。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为什么对抗联如此钟情?

  我问他,他的回答很简单,是因为崇敬。图片10_副本.png

  他告诉我,他从小就生长在带岭,从老人们的讲述中,从学校的课堂里,他知道,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中曾经发生过一场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当国家和民族受到外虏侵犯,当百姓流离失所、惨遭蹂躏的危难时刻,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当中就有这样一大批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担当起拯救国家危亡的重任。

  这是一场匆忙之间展开的战争,因为我们没有防备;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抵抗,因为我们赤手空拳!

  共产党从各地选派了精英骨干积极组织领导这场战争,杨靖宇从山东来了,赵一曼从四川来了,冯仲云从江苏来了……

  当地的各界志士仁人也纷纷投身抗战,他们当中有农民、工人、学生,也有商人、地方官员,甚至有土匪、流寇、囚犯……

  在民族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相聚在抗日的大旗下,形成了一支保卫家乡、保卫民族的队伍。

  这是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正是因为这些,感染和激励着这位当时只有24岁的青年。10年里,他牺牲个人的大量时间,穿山越岭,踏勘抗联的踪迹,考证抗联的史料,行程一万多公里,用尽自己微薄的工资三万多元,从历史的烟尘中理清带岭抗联历史的真实面容,梳理出 抗联的业绩丰功,一部30多万字的《碧水箐山映丹心——带岭抗日风云录》专著,成了带岭抗联斗争史的权威读本。七十多岁的带岭地区政协的李春野老人说,没有卢德峰就没有现在带岭抗联历史的记录。而他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可他却以此为荣,仍然在奔走着。

  在活动期间,还有一位叫侯昕的年轻人,给我拿来一部厚厚的书稿,是他多年整理的抗联第88国际旅的资料。从这里我才得知抗联88旅的由来。当进入东北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时,为了保存实力,我们抗联队伍将仅剩下的 600多人,越境转移到前苏联境内,苏联红军将其编为苏联红军远东第88国际旅,这支部队后来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又参加了苏联的对日作战。解放战争开始后,整体编入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为解放军部队中的骨干。但是,这些人也经历了千辛万苦,遭遇了难以置信的折磨,现在终于有人将这些沧桑历史记录下来,而记录者却是一个辞去了正式工作、倾注了个人家产的年轻人。

  他说,书稿已经审查通过,可惜没有资金出版。他已经山穷水尽了。

  但他还是那样昂扬地为着抗联而奔走,参加活动的那天早上,他也穿起了抗联的军装,朝气蓬勃地和那些老同志们一起高唱着由李敏老人整理出来的《八十八旅之歌》……

  还有那位黑龙江省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研究员李云桥女士,一位文静的学者,她亲自帮助刘颖审订了书稿并为之写序。她告诉我,抗联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甘外辱、自强奋争精神的缩影,她愿意倾已之力,为抗联鼓与呼!

  还有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的李智新编辑,带岭老区发展促进会的李春野老人……

  我了解了这些,感到十分惊奇,在当今人们皆为利往、浮躁不安之时,在黑土地上,竟有这样多热衷于抗联历史研究、追随李老为抗联呐喊的人们。

  在民族精神的大背景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忠诚啊!

  回首带岭,一派郁郁葱葱的春天景象,谁能想到这里曾经的血雨腥风,多少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浇灌了这片热土,才有今天的“黎明静悄悄”。

  可是,硝烟并未遥远。太平洋上刺鼻的味道似乎更能唤醒我们曾经的老一辈人。他们在不断地告诫后人,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或许还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需要更多的抗联儿女投入到保卫家乡、保卫民族的战斗,那时的队伍里可曾会有我们的身影,可曾会有我们子孙的身影?

  刘颖说,会的,我会让我的儿子再去战场。我相信,抗联的、88旅那样的后代也会这样教育后人,当祖国蒙受灾难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更多人,更多、更多的。

  能有你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