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1丨试了一段时间在公众号上写字,聊几句想聊的,顺便小结
那天,发完文章《几个场景》,再聊几句想聊的,也算小结一下:
试了一段时间在公众号上写字,在这块明显陌生的区域,文友说:最好要日更,最好要垂直地写。
Ok,没问题,执行力自认蛮强的。我试着日更,咱就不缺坚持;
垂直更好办,若要求横跨多少主题还真做不来呢。
毫不夸张地说,《很浅的黑白》可以日更四个月,《纸上染了蓝》和《天黑得很早》可以日更两月,这不半年就出去了;
排版太密,能改,隔几行按个回车键,简单易操作。哪怕贴完文觉得不顺眼,在底稿上再改回去;
标题不好,也能改,试着抻长一些行吗?像拉面师傅一样。
于是,《冬日的广场》变成了《冬日的广场像一张拆开包装之后丢弃的玻璃纸》;
《几个场景》变成了《几个场景:散落在不同时间里的、想要留下的部分》;
《Blog小店》变成了《想念、或纪念天涯博客,顺便兼怀一下地我的Blog小店》,等等吧,不再举例。
虽说学有模样,但空有形式,治标不治本,这点我非常清楚。
大概是因为日更,明显比前些年“勤奋”,公众号平台格外开恩,接连给了几次300曝光量的“内容助推”。
结果可想而知,根本推不动,300个曝光里大约有6人完成了阅读,辛苦他们了。
有结论了。我不适合公众号的“写法”,没话题性,没热点,也没黏合度,和传播甚广的公众号爆款案例完全不在一个方向上,无法吸引走过路过的读者。
总不能拨拉着别人的手,强行按下关注吧。
就这段时间以来,热点一波波层出不穷,综艺《再见爱人》《一路繁花》的瓜要不要吃一吃?电视剧《国色芳华》的剧情要不要聊一聊?《世界赠予我的》背后故事要不要挖一挖?大S和汪、以及后续张兰停播要不要蹭一蹭?
真的没兴趣,看看也就算了,繁花过眼而已。我只知道,写字的时候,世界赠予我安静,并因此感激。
大浪淘沙,谁知道今天卷起的是哪粒儿沙呢?
互联网的记忆和鱼一样只有七秒。放心,热点是永远追不完的,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速成的,总是和速朽相依相伴。我对一窝蜂火起来的东西,总是带着本能的怀疑。
这个,就不改了吧。
潮起潮落中,没人是永远站在高地的智者,何况我们都不是当事者,拿别人的糗事和伤心事来赢得或赚取流量,总归,不那么……不说也罢。
杂感2丨2025年春天有许多迷惑,也有些孤单
2025年春天有许多迷惑,也有些孤单(请别笑我)。很多人追爆文,追流量,个人所写和大势所趋格格不入。
陌生的区域,却是熟悉的感觉,就像在单位、同事间,或在其他平台写字时最初的感觉,就当温故而知新咯。
别人高谈阔论的话题(那是相当的阔,无限扩大其适用范围),你并不关注,觉得无所谓和没必要。说夏虫语冰也好,说鸡同鸭讲也罢,人各有志,反正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两厢对比,于是,更加怀念从前写字时的充实和满足,不断朝往昔眺望。慢慢地,你变得沉默,没有表达的意愿,顺手关上了门。
当10万+,爆文,爽文,大数据,流量转销量成为主旋律的时候,这是你期望的文字世界么?
我能照猫画虎学着写一篇,但一溜烟地那么写,我觉得那已不是我了,仅仅是一溜烟儿。我没有那么老高的技巧,不会摇身一变。
现在的公众号,和个人愿望中的文学自媒体相隔很远。
在平台推荐的公众号划行,要划拉很久才能翻到一点关于“文学”的内容,不能说这不正常,却也不是吸引我驻足的地方。
既然是自我认定的南辕北辙,又没法做到去(完全、或部分)迎合,不愿意抱怨,不愿意培养焦虑,不愿意时刻去关注流量,更不要自欺欺人。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写了。
本来嘛,书写的初心,不是为着迎合谁。
呵呵,从这个角度看,自我的情绪疏解倒是很通畅呢。得嘞,就写吧,既然是爱写字,顾及不了那么多。
有一个题目一直想写《背朝烟花离开》,想写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至于具体内容差不多都忘了,只剩下这个干巴巴的题目。
在成功至上,流量为王的当下,再谈理想、或理想中的写作者虽然不至于羞愧难当吧,但确实不合时宜。
写字的过程,就是将杂乱的思路慢慢厘清的过程。
其一,建立一个公众号很简单,重要是坚持写,最好能留下一点什么。
这个念头,很是顽固,无可取代的顽固。
再者,DeepSeek来了,个人写作还有意义吗?像我这样慢几拍的人,真的需要时间慢慢消化,而后,我一定会交出自己的答案。
读到《当一个创作者不追求爆款和流量》,遇到同样的问题,也是同样的解法。
公众号9年,关注者100人,和伙伴们没法比,根本不在同一赛道嘛。天涯老友麦子是第100人,还是挺巧的。
相比其他一窝蜂、一溜烟、一股脑的那些流量,这个更让我感念。
杂感3丨和DeepSeek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这个春天,好多年没感受到的迷惑到访,但又不甚明了其具体原因,我试着厘清。
一是前文所述在公众号写字的事情;二是DeepSeek(深度思考)等AI技术到来后,该怎么写字,面对“最强大脑”般的存在,难免不受其影响。
两者都让人迷惑,若论份额,显然后来者更大些。
前情回顾:
春节期间,偶然在公众号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用DeepSeek续写,故事讲的是一个小镇少年准备去大城市闯荡,DeepSeek给出的结尾有一句:
少年的身后背着一把尚未出鞘的剑。(大意)
非常闪亮,像诗,一篇相对朴实的文字忽然就有了文眼,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意象跃然眼前。
春运跑车中,休班时也经常迷迷瞪瞪,匆匆看了一会就忙其他去了,忘了收藏。那两天一直在想这事,或许靠谱?想重读一遍,往回翻了很久也没找到。
初步印象:
不知DeepSeek姓甚名谁,但我不想用“它”来指代,还是用Ta吧,表示尊重。
仅仅那一句,Ta就值得尊重。以前觉得距离很远,没想到Ta这么快就来了,Ta就在前沿阵地上。第一次和主流AI亲密接触,有点像若干年前第一次拨号上网时的感觉。
一边带着大剂量的好奇,一边等着哇塞光临的那一刻,左顾右盼,伴着“我来了”体会纵身一跃的快感。
试探底细:
正宗i人,平时不善交际,小试了一把。Ta的思路清晰,面面俱到,转折圆滑,但隐约有套路,左弯右绕地,像新时代的八股文。
第一问,尽管在DeepSeek上问自己曾出版的书册有些羞耻,但自家文字的“底牌”应该最清楚,还是问了。
Ta回答得中规中矩,尽是由网络上现成的语句生成,没有惊奇,不再赘述。
第二问,问了关于旧字《寂寞书写者》(个人看重的作品)的修改建议,用时20秒,人家的回答甚是全面,夜晚,小灯、墨水、纸张、影子、钟表、银河、指纹等经过拆分的意象纷纭登场。
像是在书写者周遭布满了棋子,走得每一步都左右逢源,周到而细致,不可谓不详实,甚至有些铺张了。
而这,恰恰是我不想写的部分。
除了这些,关于文字本身我没有太多疑问,于是,浅尝辄止。
同盟者说:
文友ZYXZ说:DeepSeek来了,想博眼球、赚流量的人可能会得到更有力的加持,这就是现实。可是,我偏偏觉得,在这个科技和流量的冲击无处不在的时代,能坚守写字的初心就更为可贵。
我想回,这当然是理想状态,也当然可贵。埋头苦写,不管其他(科技和流量),是不是也算一种闭门造车呢。
身边的老友Z说:不要给自己制造焦虑的引子。
一句话,让我警醒。初试AI,这就庸人自扰了,Ta在阳关大道上飞速前进,你们不在一条路上,你应该戒骄戒躁,稍歇歇,继续写——
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哪怕被大鸣大放的人工智能所淹没,想起叶兆言所说:不温不火地写下去,会是徒劳吗?
我的回答是,哪怕徒劳,哪怕不温不火,我的案头总会有这些文稿的一席之地。
在落笔的那个时刻,曾让我安稳自在,足够了。
一如让-吕克?戈达尔《十二月的自画像》中,被排除在主线叙事之外的空镜头,自有一种寂寂落落的静谧之声。
杂感4丨Deepseek来了,个人写作还有意义吗
Deepseek来了,那个鲸鱼为标志的软件不声不响地来了。变革时代,仿佛所有都来不及辨别,去伪存真成为一句空谈。
先不要忙着山呼万岁,一股脑接受变革的洗礼,也别急于站到敌对的立场,对设计和文字(首当其冲)等从业者来说自然会有矛盾,有迷茫,都需要时间慢慢化解。
这个春天,总是在疑惑中行进,用了十来天消化,归结为三个认清,也算自说自话,说给自己听:
其一,认清在宏大叙事和个人碎碎念中,只能趋同后者,一个是向外向上,另一个是内向的、那些自深深处细微的声音,那些记忆里碎片化的场景。
方向不同,和选择无关,我手写我心,个人的视野和感知到的一切决定了你的书写范围。就像李修文所说,写作就是将心比心,滴血认亲。
其二,认清“正直勇敢有阅读量”不再是大多人的选项,哪怕再次感觉到格格不入。
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水土不服,有些别扭或拧巴。和以前的写字群体不同,现在更追逐热点和流量,而自身的热量本就不足。
DeepSeek(深度思考)对于使用者来说,恰恰是不用费心去思考。
关于“思考”说起来非常高大上,其实深入其里,就是无数个回忆+感触,写自己有感触的题材,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你要写出自己的那片叶子。
DeepSeek不是洪水猛兽,对我来说,应该也不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那些泛泛而谈、或者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还有那些让人处事圆滑、更加社会的小技巧,不会解决我们内心的困顿和冲突。
不是AI在模仿人,而是人开始模仿AI。现在不是已经有拆解AI文本,再进行仿写的现象吗?真是一大怪谈。
不想去深读使用手册,也不会频繁地打开应用,我想暂时不用,或者先让Ta规划个思路,然后试着用“排除”的方式去写。
所谓排除,不是排斥,而是躲避开应该宏大的目标,去关注一些少有人观察的角落——这是我的浅度思考,得出来的方向。
其三,认清自己的位置,其底层逻辑是,惟有不断地写,才能获得更多书写上的自由。
是怎样的人,写怎样的字,相信写字也是这样,字字句句总关乎内心的生发,我苛求这种内外一致性,不去扮演什么自己不能担当的角色,远离戏剧化的剧情。
一本书里写到:平息烦乱的思绪,并不是要将其消除,而是从远处观察,以减少它们的强度,就像调低收音机的音量一样。
“远远观察,调低音量”,就是我和DeepSeek之间的距离。
另外,我喜欢文中提到的远处,远处可以代表很多,比如广阔的视野,较为模糊的角度,我愿意在远处行走,耳边只有风声和脚步声。
关于意义,好像在小说中写过类似的情节,陈寺(某个阶段中的陈寺)是一个终日痴迷意义的人,做事前先要想这是有什么意义,或者这件事和那件相比,哪件更有意义。
直到某天,他过马路时又在心驰神往,仿佛走在意义的光里。他或许在想,没人来读的写作有意义吗?这时候一不留神险些跌倒,他转身看了一眼马路牙子,自此“觉悟”:整日苛求意义其实是件最没意义的事儿。
至于更广义程度上的意义,我觉得伊多?格芬这句足以答疑解惑,他说:也许人们应该停止寻找宏大的意义,开始为微小、简单的东西而活,比如孩子的笑声、绿色的草地。
写这篇文字,不是因为Ta足够时髦,而是一种刚刚开始的经历,一如从前的Google和百度,属于个人的体验。
未来,AI或许真能从根本上消弭人们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方向感再好的人也比不上智能导航,这里是否需要加上一个“但是”真的不好说。
当DeepSeek写手的表述越来越完美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时不常地强行塞进一些病句,以此来彰显作为人的独创性和主宰性?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当然,有些自大,且狐假虎威。
杂感5丨额外的感受
Ps1:最近在公众号上写字,有两个额外的感受:
落笔相比之前自如,就像聊天一样,不再咬文嚼字,我不是表演者,不必按照剧本大纲去完成人设。相比之前书中收录的文字,更加放松;
千字文真的很好写,三四个点就能铺展一篇,把观点融进去,把细节展开来。在公众号后台上写,还有时时保存的功能。不满意,点个撤销,立马退回上一层的原稿。
写完以后,不再大面积修改,信笔由缰,写哪算哪,公众号是我的练习簿(以底稿为准),另外,尽量按时交作业。
Ps2:把所谓的意义奋力扔出去,“文学青年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代”,当文学青年变成了文学老年,但只要他还在写,梦就没破灭。
【2025-02-18】
配图:让-吕克?戈达尔《十二月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