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同一班,古稀时节旧心“黏“。本文所附的这张照片,摄于本世纪初期某秋,是本人与原锦西县新门中学四年一班的老同学张守谦(右)学长的合影。
张守谦,新台门蒙古族自治镇香炉山人氏,生于1953年。因为家庭极度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其上大学的经济支撑,招生制度改革后,只报考并考取了锦州石油化工学校(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盘锦油田,不久即弄潮商海,拥有了自己的企业。
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日子,时任盘锦某石化企业负责人的守谦学长,从盘锦专程赶到葫芦岛,并坚决反客为主,以”东家“的身份,与当年的部分师生,在葫芦岛大酒店“激情相聚”。本人与其于“喜相逢、畅相叙”之余,拍下了这幅残存着些许“中年余韵”的和谐亲密之照。此前此后的若干年,守谦学长亦多有类似表现。其慨然做东、与众同乐的聚首畅怀,师生们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啦。而他对为难着窄的师生的帮扶,则更是从未犹豫过,且早已不计其数。在这位当年“赤贫级“的优等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几十年中,一直秉持”金钱如粪土,情谊若珍珠”的人生信条,以自己始终不逾的奉献精神,在广大师生的心田,播下了金豆般真情的种子,并结出了可喜的果实!这种以“舍”为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欲横流、物质至上的当下,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人们失去居所的灵魂的安顿,是否是一种积极的引领和导向呢?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仿佛只一晃,我们便都已到了“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年纪。尽管鬓发已苍苍,衰躯老来“晃”,但真情依旧在,胸腔里那颗每天每夜跳动不止的“方寸”之物,仍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并且时不时地让人自暖,同时也给他人带来暖意。人生,无论到了什么时段,何种境地,总得自带阳光,放射、散发一点于己有用,于人于社会有益的亮度和热能。否则,世界未免太阴暗凉薄,人心必然寒彻、颤栗……
四年前,守谦学长以近古稀之年,从北京迁居至杨家杖子,开启了退休养老新模式。他舍得付出,却难舍故乡的人和土。而故乡的同乡、同学和故交,也一直都把他放在心里。每逢传统(佳节,或平时得暇,一些同学都要驱车赴“杖子”,看望肖蛇的“大哥大”。这位“大哥大”,是众同学对其发自内心的昵称,它不仅仅是年龄意义上的称谓,更多的则是对这位颇令我们心仪的老大哥道德人格的钦敬!
乙巳春节前夕,考虑到他不拟回北京与家人团聚这一“特情”,我特意邀请他进城过年,并选好了对他胃口的饭店。不巧的是,他因患感冒,怕传染其他宾客,硬是违逆了我的好意。于是,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理解了他的执拗。
未料,初五过后,他便发视频给我,要求我尽快”组织相关人员“,于初十左右小聚。大哥指示,必须照办落实,但我想,东道或地主必须得是我!视频中,他回避了到底谁请的问题,只以大哥不容商量的”霸气“,大声命令道:“你只管召集便是,别的你甭管!”结果,聚会之账,仍由他这个一贯强悍的非东道主来结,与其一同到店的其堂弟、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张守华先生,还积极紧密配合其堂兄的”义举”,携来两瓶高档清花汾,作为主打酒,尽管所邀宾客,多为我的朋友。那态度,那架式,完全是非我不可,舍我其谁?殊不知,我们这位退休后的大哥,经济实力已经远不如前,而他本人退休金未及三千,况且,家中久病的二弟,他还得定期支助。虽然早已辉煌不再,可“大哥大”的霸气、锐气,依然如故,丝毫未减。人生得大哥如此,夫复何求?能“舍”好“舍”,一直坚持“舍”,而且颇以“舍“为乐的大哥,乃“哥”中之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