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江,出生于1951年,她是一名妇女研究学者。系郑州大学讲师,参与翻译了一大批女性主义经典著作,以《第二性》为代表。她的晚年生活是一种隐居状态,几乎不会客,亦不伴亲朋。1983年她的一篇文章《阶级解放不等于妇女解放》发表了,籍此引发了轩然大波。之后她参与创立了一个女性博物馆,展示了1200余件女性作品——记录了普通女性的生命经历与自我表达。2025年2月12日,李小江学者离世。至此她不辍奋斗的精彩人生画上了一个接近完美的感叹号!

  我是通过观看视频号了解她的,视频号创作者这样介绍学者李小江,她是一个有强大的,坚毅的,淡然的,壮阔灵魂的人!

  听到这些词语,我被震撼,连接她的生平故事倍感精神力量。李小江出生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翻译约十七本书籍,她推崇女性视角研究,一直在唤醒觉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她和乳腺癌和解的细节透出女性生命的独特魅力,以上所有点面悉数感召我运笔写作。

  在我看来李小江学者就是一个敢于直面世俗,勇于独立思考,不树任何敌对,不言思考妄语,贴近生活真相的不断学习与参悟的优秀女性代表人物。

  视频中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像是她对自我形象的一种高阶袒露:“对女性主义的绝对信仰是一种短视和残缺,女性主义只是一种视角,不是全部视角。”这些也迎合了她保持理性思考,尊重客观规律,践行终生学习者的生命姿态——不偏不倚思考,态度坦诚真挚!

  作为普通读者,作为五十多的女性,作为一双儿女的母亲,作为一位全力支持丈夫发展事业的商人的妻子,作为一位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几经辗转,踉跄生存的三女之家中的最小的女儿,一个高高个子的缓慢人,精细动手能力较弱,思考过于快速的女性劳动者,我在看待女性与男性的差异性这个点上也和李小江学者有着诸多相似的思考角度。

  试着表达一些,以此表示对李小江学者专攻学术的拳拳敬意与真切缅怀。有关女性研究的几乎所有角度,都不容忽视有以下视角的影子,有生理也有心理,这是最主要的。有社会性的模式影响也有家族和家庭的具体属性。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各门类艺术以及美学领域,通过这些能表达出一个兼具个体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同在人的存在——人物在精神世界里活动的外在显影。这既是一个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下的自然进程里发生,也是一个人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提升综合魅力,达到修养身心的必经道路,也可体会成人物的演变过程,其间一定会伴随不断微调的阶段性的各种各样的呈现,非人云亦云,差异性和普遍性会交错存在,且几乎不能定论。

  李小江学者,她在觉察男女两性中的女性变化领域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国家和人民会记住她,世界也会爱上她!女性研究课题涉及的研究面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关注女性的权益、关注女性的教育、关注女性健康、关注女性与家庭、女性的社会地位……等等进行调查与研究,以利于发现社会上女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针对因性别歧视的问题或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女性的生活状况。

  我的觉察告诉我,这一定和家族的百年历史有关,血缘和基因,家族的发展史,婚姻生活的波及,之后的子女养育。这是一种确切存在发展与变化的综合性体现的家庭内部事物和社会环境配合。也是匹配于物质世界的实相表现,更是精神世界里貌似虚像,实则深刻连缀未来发展的灵性生命状态的向美流露。优化永恒存在。

  其实不管男女性别,人的生存都需要依赖物质,语言的使用,付诸的行动,行为的艺术,长久的态度,生活的细节贯穿与成就。例如,拿学术著作这个点来体会,任何外在显露,都是内在意志,皆起源与围绕描述我们自己。因为一个人的存在首先是自己的身心部分,其次才是体会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外界,故解释外界都存在片面和局限。修行自己则相对容易一些。每个人的人生功课不同,面对疾病就是我们的功课。作家的一次书写和做一件事也只是一次生命表达而已,仅代表此刻。

  总体而言,对比男性,女性的未来还不可知,女性的曾经经历见证着此刻的发生。这是千百年文明的迭代与更替带给人物的常态显影。体力上的差异,生理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对于抚育与孝亲的应对,现阶段这些点上的不同之处,我的体会几乎永恒存在。

  学术上的探究,文学上的研讨,围绕拓宽精神视野,助力更美生存。所有的文章都是一次表达而已,文学——永远的新鲜感觉,神魂——永恒的心智召唤。

写在最后:就女性话题畅言,皆属片面性呈现。多一些经历,多一些感悟,促使觉察自己,如此比较好。祝福所有女性同胞,祝福所有母亲生命,祝福我们的国家,祝福自己的小家。阿弥陀佛,扎西德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