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年前的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七日(农历三月十二)拂晓,山花烂漫,春风荡漾。一队衣衫褴褛的农民,有的肩头扛着枪,有的手持标枪,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披着晨曦,踏过杜鹃盛开的山峦,开进了刁郢。前一天晚上,他们在李桂五带领下,发动了“盱眙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在皖东地区率先打响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第一枪并取得胜利,也是皖东北革命斗争史上农民武装暴动唯一成功的范例,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由起义农民组建的“徐海蚌地区盱眙红军游击大队”在刁郢宣布成立,绣着这十三个大字的红旗在刁郢上空高高飘扬,这是盱眙历史上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武装,也是皖东北唯一一支红军队伍。
红军以刁郢为根据地,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给闭塞的山区带来光明,为贫困农民翻身解放带来希望。游击队打下挂冲港谢郢民团土围,缴获粮食四百多石,全部发放给附近的穷苦百姓。接着又打下刘郢民团土围,放粮时附近十里八村的千余贫困农民蜂拥而至,还有从仇集、苗小街、涧流营、自来桥赶来的群众。盱眙县委副书记、红军游击队副指挥李桂五,在现场对父老乡亲们宣讲:红军开仓放粮,就是要把那些豪绅剥削来的农民血汗粮分给大家,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穷苦百姓才能过上美好的日子。在分粮现场,很多人认为跟着红军有奔头,当场就有许多青年参加游击队。这时刁郢的天一定是与瑞金的天一样晴朗明媚,刁郢的山一定是与井冈山一样蓝格莹莹,刁郢的水一定是与于都河一样清格粼粼。
红军游击队在打土豪放粮帮贫困农民度春荒时,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惩处恶霸。在四十里桥击毙反动民团头目,再擒获土匪首领赵启藩,进行公开审判予以处决;在大张郢缴获团防局长枪十余支;在陈郢收缴土豪枪支十多条。红军的行动还扩大到滁县沙河集,来安县屯仓、舜山集和盱眙西南部的三界、张八岭、管店、明光、老嘉山、自来桥一带,收缴了一大批枪支弹药,武装了红军,壮大了红军军事实力。到七月份,红军游击队已发展扩展到七百多人,拥有长短枪支四百多条,党员发展到一百多人。红军用行动赢得人心,赢得贫苦农民的衷心爱戴,被山区百姓视为自己的队伍。
随着红军的发展,遵照省委暨长淮特委指示,中共盱眙县委在刁郢改为中共盱眙县特别委员会,由徐德文任特委书记。随后将“徐海蚌地区盱眙红军游击大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徐海蚌地区游击支队”,徐德文任政治委员,武飞任司令员、总指挥,李桂五任副司令员、副总指挥。甚至还有计划,准备以盱眙红军游击支队为班底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此时的刁郢既是中共盱眙特委所在地,又是红军游击支队司令部驻地,更是皖东北地区我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中心。
红军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游击范围日渐扩大,南至六合、来安、滁县;西到定远、凤阳、五河县及本县的明光、管店、三界、张八岭;北临洪泽湖;东达时属盱眙的大通、张公铺和天长县的铜城。横跨津浦铁路两侧,纵横江淮之间,星星之火源于刁郢,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在江淮之间已成燎原之势,直接威胁到一江之隔的南京安全,国民党盱眙县长蒋树勋惶惶不可终日,多次向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告急,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也坐卧不安,视盱眙红军为眼中钉,急忙请求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兵镇压。
风云突变,黑云压城。
八月初,入秋时节,国民党中央军委调派骑兵十一旅、安徽省警备第一旅、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团约五千人马,另会同盱眙、来安、天长三县地方民团武装,分别从明光、滁县、六合、盱眙出兵,齐头并进,形成一个纵横200里的大包围圈,朝着刁郢“围剿”过来。红军在刁郢奋起迎敌,凭据有利地形,与敌骑兵周旋,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激战至傍晚,敌人丢下四五十具尸体退去。
游击队在刁郢大破敌骑兵,取得了反“围剿”首战胜利。但敌人不甘心失败,采取层层封锁,不断缩小包围圈战术,依仗人多势众装备优良,逼迫红军与其决战。红军本该避其锋芒,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跳出包围圈,再伺机发展,无奈长淮特委要求红军在山区长期“坚持斗争”,最终迫不得已与敌人发生阵地战。这样对峙的结果必然是凶多吉少,尽管红军战士不怕牺牲,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奋勇杀敌,毫不畏惧,在刁郢西侧的烟台山(今九二五厂厂区内)、黄泥台(今桂五林场境内)坚守四天三夜,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散,只有一百二十多人冲出包围圈,在李桂五率领下,准备渡过淮河进入洪泽湖地区,与淮北红军游击队汇合。烟台山战斗发生第一天,红军游击队司令武飞就因重伤被转移,随后特委书记徐德文壮烈牺牲在阵地上,李桂五在关键时刻承担起领导责任。北渡淮河时被敌人识破意图,再遭重兵围追堵截,待渡过淮河到达哈滩后仅余四十多人,为了保存实力,李桂五被迫作出化整为零的决定,后来有资料记载最终成功突围的仅有三十四人。
二十六位红军战士在烟台山血战中因弹尽粮绝被俘,敌人用绳索捆住他们双脚,拴在马鞍上,顺地拖到西高庙,人已体无完肤,血肉模糊,烈日下惨不忍睹,老百姓无不悲痛欲绝。被俘的红军没有一个孬种,一个个怒目圆睁,视死如归。后被集体屠杀在西高庙北门。向古城岙子岭方向突围的二十多名红军战士,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屠刀昂首挺立,面无惧色,惨遭白匪骑兵集体砍杀。向东突围到穆店穆山的十三名红军战士,遭龙王山匪首毒手。在淮河南岸燕山,十八名被俘的红军惨死在敌人铡刀下,惨无人道的刽子手将18颗红军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清水坝附近一颗大树上。白色恐怖笼罩下,山河垂泪,草木含恨,军民哀恸。
八月二十六日,李桂五在突围途中不幸被敌人抓捕,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遭受严刑拷打仍威武不屈,八月三十日,李桂五面对屠刀坚挺胸膛,高昂头颅,笑傲生死,在西高庙欧岗英勇就义,苍天变色,大地呜咽,英烈万古,浩气长存。李桂五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二十八年的光辉人生,他的鲜血和红军游击队牺牲战士的热血,凝成片片彩霞,光照人间;化作朵朵杜鹃,红遍大地。
血沃刁郢震皖东,寒凝春华启后人。
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日,李桂五牺牲三周年之际,李桂五妻子涂建琪遵照李桂五生前遗嘱,将灵棺重新安葬在刁郢西侧水冲港烟台山向阳高坡。
一九四二年清明节,在水冲港烟台山李桂五墓地举行了李桂五、徐德文烈士追悼大会,淮南行政公署主任方毅致悼词。
一九五七年一月,盱眙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高庙区,以李桂五烈士名字命名,成立桂五乡(镇)。
一九五八年,将新建的一座水库命名为桂五水库。
一九七九年清明节,盱眙县人民政府将李桂五灵棺迁至盱眙县烈士陵园,建墓立碑,以慰英灵。
二○○九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在江苏“双五十”人物评选活动中,李桂五入选“五十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
九十年后的一个秋日,参与县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有幸得以凭吊刁郢红军游击队成立地遗址。脚下是被英烈们的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周围曾留下红军战士们的足迹,远山无尽,云水莫辩。近岗上的枫树,在秋风里摇摆,叶尖刚露出红意,仿佛要提醒人们,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被烈士的鲜血染红。据说春天的映山红,也是由革命战士的鲜血染成的,是革命战士坚定信念,永不言弃的象征。枫叶寄情,杜鹃啼血,青山俯首为英雄动容,绿水环绕向烈士致哀!
秋阳下寻思,今天的中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山河无恙,足以告慰先烈,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亿万百姓享受着和平与安宁,岁月如此静好,正是那千千万万个英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铺就了前行的道路,虽然有许多英烈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我们知道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让今天的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置个人的安危生死于度外,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后来人,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刁郢,没有理由忘记李桂五为代表的盱眙红军游击队作出的牺牲。
拜别刁郢后,一股难舍的情绪久久萦绕心头,我想明年春天映山红开遍山岗时,再来告慰英烈致敬刁郢!致敬李桂五!致敬盱眙红军游击队!致敬西高庙武装暴动牺牲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