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给人间带来了欢乐、喜庆、吉祥、甜美,让世人沉浸其中的同时,也引发了世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也正是这份感慨,唤起了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心中珍惜时光、奋发余生的自觉。我的朋友圈中有一批退休后老人,抱着树老根弥壮、梅开晚更香的坚强信念,坚持奋斗,永远在路上。
王家政老人今年已经97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天丢下早饭碗就去龙川街薛广灵书画室写写画画。他诗书画诸艺皆通,前年还出版了《梅竹轩诗书集》。
王家政还是个京剧迷。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家政非常激动,走出家门到社区去表演京剧,以国粹致敬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大年初六下午,他在玉带社区精神抖擞地演唱了《让徐州》:“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千斤重担我就要你担承。二犬子皆年幼难当重任,老朽年迈我不能够担承。望使君放开怀应允,救生灵积阴功,也免得我坐卧不宁。”一字字,一句句,字正腔圆,滴水不漏,中气十足。
除夕这天,江都77岁的退休干部王晓波家推出了以“蛇行千里,巳巳无忧”为主题的家庭黑板报,引来许多亲友点赞和参观。他把抓好子孙教育,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子孙的成长成才,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他从孩子上小学起,设立了家庭勤学奖,并同学校的评先争优紧密挂钩,日日有记录,月月有小结,每学期有奖惩。在他的教育下,子孙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进步。他两个儿子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名牌大学,大儿子21岁就入了党,工作中表现出色,被评为扬州市劳模、江苏省税务系统技术标兵,如今走上了税务局长的岗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苏州自主创业,做得风生水起。大孙子去年在大学入党,毕业后被保送到东南大学读研究生;小孙女在苏州读高中,年年被评为三好生。
王晓波注重言传身教,退休后成了学习狂人。他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还学会了吹葫芦丝和萨克斯。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从不间断。大年初一早上6点钟,他就冒着-8℃的严寒到体育场跑步,一跑就是十圈。下午,他带着萨克斯到龙川广场吹奏时代歌曲,给人们送上新年的祝福。
近80岁的薛广灵是龙川老街“荷香书屋品雅堂”的主人。他1968年入伍,是南海舰队的一名雷达技师。在部队,他不忘读书写字,写得一手老到正统的行楷书法。退伍后回江都,他的儿子薛飞天资聪慧,受到良好的家风和文化熏陶,小小年纪就对多种书体临摹得得心应手,在省内书法界崭露头角。薛飞28岁那年,被一场车祸夺去生命。薛广灵与爱人凡锡琴相互安慰,走出悲伤,他把对儿子的爱延伸到对社会的大爱,开办荷香书屋,免费教授孩子们学习书法。大年初一这天,他照样开门迎客。
73岁的徐润群,肚大腰圆,年轻时练过功夫。他是吃过苦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21岁的他孤身千里谋生,风霜雨雪,山行野宿,状若流民。他看上去像“一介武夫”,却原是地道文人。他有空就坐在电脑前写小说,正月初一也是如此。他的《故里人物》系列,笔下的民国时代的人物大多生活在故乡樊川,兼涉高邮、兴化、盐城、泰州、扬州、江都等。他用今天的目光审视逝去的时代。最近他在写作乡村爱情三部曲《山水相依》《关河梦断》《杏花春雨山阳河》。
春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状态和格局。我的这些朋友,年龄虽大,心态不老;生命不息,追求不已。我为他们点赞:老牛亦晓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