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我们会感叹,可以一起打天下,难以一起坐江山。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诛杀了几位同他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其中的缘由令人扼腕叹息。《资治通鉴》卷十二记载了一些事件,可以看出官场的险恶。原文如下:

  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舞阳侯樊哙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帝笑而起。秋,七月,淮南王布反。初,淮阴侯死,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行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

  刘邦的为人和个性在这里充分底展示出来。汉高祖刘邦生了病,讨厌见人,躺在宫中,下诏让守门的侍卫不得让群臣进宫。大臣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舞阳侯樊哙推开门径直闯了进去,大臣们也跟着进去。只见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人见到皇上,流着泪说:“当初陛下和我们在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多么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又怎么这样疲惫呢!况且陛下病得很重,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陛下不召见我们商议国事,难道要独自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陛下难道没看到赵高(指秦朝赵高篡权之事)的事情吗?”皇上笑着起身。

  秋季,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起初,淮阴侯韩信被杀,英布就已经心里害怕。等到彭越被诛杀,朝廷把他的肉做成肉酱赏赐给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看到肉酱,因此大为惊恐,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侦察临近郡县有没有紧急情况。英布宠幸的姬妾生病去就医,医生家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便备厚礼相赠,与姬妾在医家饮酒。英布怀疑贲赫与姬妾有不正当关系,打算逮捕贲赫。贲赫乘坐驿车前往长安告发事变,说:“英布有谋反的迹象,可以在他还没发兵前将他诛杀。”皇上看了他的上书,与萧相国商议,萧相国说:“英布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恐怕是仇人诬陷他。请先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调查淮南王。”淮南王英布见贲赫畏罪逃亡并向朝廷告发,本来就怀疑他说出了淮南国的隐秘之事;汉朝的使者又来,有不少情况得到验证;于是英布就杀了贲赫全家,发兵反叛。反叛的消息传来,皇上就赦免了贲赫,任命他为将军。

  皇上召集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都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小子罢了,他能有什么作为!”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召来原楚国令尹薛公询问此事。令尹说:“他本来就该反叛。”滕公说:“皇上分割土地封他为王,赐给他爵位让他称王,他为什么要反叛呢?”令尹说:“去年杀了彭越,前年杀了韩信,这三个人,功劳相同,是同属一类的人,英布自己怀疑灾祸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反叛了。”滕公把这些话告诉了皇上,皇上于是召见薛公,问薛公,薛公回答说:“英布反叛并不奇怪。如果英布采用上策,崤山以东地区就不归汉朝所有了;采用中策,胜败的结果还不可知;采用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皇上问:“什么是上策?”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发檄文给燕国、赵国,坚守自己的地盘,崤山以东就不归汉朝所有了。”刘邦又问:“什么是中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据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的要道,胜败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刘邦再问:“什么是下策?”薛公答:“向东夺取吴国,向西攻取下蔡,把贵重财物转移到越国,自己逃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就没事了。”皇上问:“他会采用哪种计策?”回答说:“会采用下策。”皇上问:“为什么会舍弃上策、中策而采用下策呢?”回答说:“英布,原本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奋斗成为拥有万辆兵车的诸侯王,这些都是为了自身,而不会顾及长远,为百姓和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会采用下策。”刘邦亭他说的有道理:“好!”封给薛公一千户的食邑。于是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

  我们阅读了这段文字,首先考虑的就是居安思危与权力制衡。刘邦称帝后,曾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彭越等相继被杀,英布也是功臣,兔死狐悲,他为自保而反。这揭示了在权力斗争中,处于高位者不能忽视曾经的盟友,在巩固统治时要权衡利弊,否则易引发内部危机。同时也提醒统治者,应居安思危,处理好权力分配与制衡,稳定政权。在复杂的环境中,要善于洞察人心与形势判断。薛公能准确分析英布可能采取的上、中、下三策,并依据英布的出身和性格,断定其会采用下策。这表明了解对手的背景、性格对预判其行为决策至关重要,在政治、军事等活动中,要深入洞察人心,准确判断形势,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此外,面对出现的问题,作为领导者要用人纳谏,才能正确决策。刘邦在面对英布反叛时,先是询问诸将,众人皆主张发兵攻打,而他又听取了薛公对局势的详细分析,最终依据薛公建议做出决策。这体现出领导者在决策时,不能偏听偏信,要广泛征求意见,综合考量各方观点,用智慧做出最优决策。


  二〇二五年二月七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