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协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然而功成名就的韩信却被刘邦铲除掉了,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资治通鉴》卷十二记载了这段历史,原文如下: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冬,上在邯郸。陈豨将侯敞将万馀人游行,王黄将骑千馀军曲逆,张春将卒万馀人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豨军遂败。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冬天,皇上刘邦在邯郸。陈豨的部将侯敞率领一万多人四处流动作战,王黄率领一千多骑兵驻军在曲逆,张春率领一万多士兵渡过黄河进攻聊城。汉朝将军郭蒙与齐国的将领迎击,将他们打得大败。太尉周勃取道太原去平定代地,兵至马邑,久攻不下,便发起强攻,将马邑城摧毁。赵利防守东垣,皇帝刘邦率军攻克,将其改名为真定。皇帝悬赏千金捉拿王黄、曼丘臣,他们的部下都将他们活捉送来。于是陈豨的军队终于溃败。

  淮阴侯韩信假称生病,没有跟随刘邦去攻打陈豨,暗中派人到陈豨的驻地,与他勾结谋划。韩信与家臣商议,打算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经完成,只等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春季,正月,这位门客的弟弟上书举报,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担心他可能不服从,于是与萧相国萧何商议,派人假装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经被擒获处死,列侯和群臣都来进宫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你虽然有病,还是勉强进宫祝贺一下吧。”韩信进宫后,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首。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用蒯彻的计策,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随后,韩信被诛灭父、母、妻三族。

  对于韩信的悲剧,司马光评价说:世人有的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重大谋略,与高祖刘邦一同从汉中起兵,平定三秦,然后分兵向北,擒获魏国,夺取代地,打败赵国,威胁燕国,向东攻打并占领齐国,在垓下向南消灭楚国,汉朝能够得到天下,大体上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不听从蒯彻的劝说,在陈地迎接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诸侯王的职位而怏怏不乐,才最终陷入叛逆的境地。以卢绾与刘邦是自幼在里巷一起长大的旧交,尚且能够在燕国称王,而韩信却只能以列侯的身份上朝,这难道不是高祖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高祖用欺诈的手段在陈地擒获韩信,说他亏待韩信是有道理的。即使如此,韩信也有自己咎由自取的地方。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对峙,韩信消灭齐国后,不回来奏报却自立为王。后来汉王追击楚军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军,韩信却没有来。在那个时候,高祖就已经有了夺取韩信性命的想法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又还能依靠什么呢!趁着时机谋取利益,这是商人的志向。酬谢功劳、报答恩德,这是有道德学问的君子的想法。韩信以商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利,却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这不是太难了吗!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假如韩信能够学习道家的学说,做到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就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也可以享祭不绝了!他没有致力于这样做,而在天下已经安定之后,才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这是一番公允的评论,韩信的悲剧是他个人所为,也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其教训是深刻的。

  我们从韩信的悲剧可以看出,韩信虽有大功,但因背叛被诛灭三族,说明忠诚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中极为重要,而即使有很大的功劳,背叛也会带来严重后果。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反映出君臣之间需平衡利益。韩信自恃功高,行为上让刘邦产生忌惮,导致矛盾激化,警示人们在合作关系中要考虑双方利益与感受。韩信在功成名就后仍欲求不满,想谋取更多权力,最终自食恶果。这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过度的欲望可能会让人失去已有的一切。韩信之前在关键时刻的行为,如擅自称王、未按约定参战等,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伏笔。说明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未来走向。韩信若能有谦虚退让的品德,或许能有不同结局。历史不容假设,后人只能从前任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醒悟,这里需要强调品德修养对个人命运的重要性,即使有才能,也需良好品德来支撑。

  二〇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