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来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2023年10月,应战友相约,我与全国各地的20多位战友来到河北石家庄,进行一次红色之旅,走进了心中的西柏坡。终于实现了我梦寐以求,向往已久的西柏坡学习参观的夙愿。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这里松柏苍翠,风光秀丽。西柏坡在广大人们的心中,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我第一次到西柏坡,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随着导游,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石刻园。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当年的实物,生动、真实展现了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西柏坡那段难忘的经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偏僻的小山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东渡黄河,辗转进驻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我们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在中央大院的后沟有三间坐北朝南,宽敞明亮的石窑洞。三个高大的拱形窗户,加上一米多厚的墙壁,冬暖夏凉,是大院里最好的一处住房,这是朱德在西柏坡的旧居。这处住房是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从陕北绥德请来工匠专门为毛主席建造的。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来到西柏坡。中央工委的同志们请他到后沟的窑洞居住,毛主席说:朱总司令上了年纪,还是让给他住吧!朱德一再谦让,最终在毛主席的坚持下,朱德才搬到这里。主席为朱总司令让房,成为领袖互相关心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的毛泽东旧居,院子里有一个磨盘。这是当年租用老百姓的房子,是老百姓使用的工具。工作人员考虑到伟人他们住在这里,有些可能不太实用,会影响工作也不太雅观,所以打算把这些拆掉。
毛主席得知后制止了,并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我们在这里不会住很久的,走后老乡还要用呢!”所以这些就留下来了。
共产党把老百姓的事儿看得这么重,这份情跨越岁月的长河,在西柏坡乡亲们的心里,越来越厚重。夏日里,磨盘旁便成了毛主席和战友们纳凉和工作的场所。在三大战役期间,几位书记经常围坐在磨盘周围商讨战局,这就成为了一个临时的办公桌。所以在这儿还流传下“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这样一个小小的磨盘,在当年是老百姓生活的工具,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展出的文物,但是在当年小小磨盘有着特殊意义。
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办公室和卧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时使用过的原物,这些用品虽然已经陈旧,但不管过去多少年,它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辉。
在毛主席旧居的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悠然地坐在躺椅上,一旁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这张照片记录了毛主席在西柏坡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
照片上毛主席脚上那双布鞋,陪着他转战陕北一年多了,后又东渡黄河,穿越山西翻越五台山,来到了西柏坡,这期间已不知补了多少次。保育员韩桂馨就利用工作之余,为毛主席做了一双新鞋。
这一天,毛主席工作了一天非常疲惫,坐在躺椅上休息。小韩就拿着新布鞋走了过来,想劝主席换下来。主席说小韩同志呀,还是请你费心再帮我补一次吧,能多穿几天就再多穿几天,现在同志们还在打仗,他们比我更需要新布鞋,这双布鞋还是留给他们穿吧。小韩说,主席,您这双鞋子我没法再补了,您就把新布鞋换上吧。毛主席说,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如果我不带头,我怎么教育别人?所以旧布鞋没有换,新布鞋放在旁边,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幕。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艰苦朴素的生活深深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西柏坡参观的人。
西柏坡是一个靠山临水的小村庄,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1948年7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异常闷热,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和警卫排长阎长林的陪同下,到村外散步。村外田地里,花生、玉米等作物长势很好,只有稻田里的秧苗显得很细弱。这一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向一位正在稻田里拔草的农民了解情况,便和老农攀谈起水稻种植管理的话题。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问:“你们这里种稻子为什么不插秧呢?”一边说一边做了个插秧的动作。这位农民解释说:“俺们这里没有栽过稻子,都是直接往地里种。”毛泽东又问:“一亩地能打多少斤?”老农回答“好年成顶多打两石,平常年景也就打一石五六(180斤为一石)”。
毛主席说:“这么好的地打这么点稻子,产量太低了。这样种稻不好,我的家乡也种水稻,一亩地能产七八百斤。我们那里不是直接播种,都是先育好秧苗再往大地插秧,这样种出稻子长出来后,又粗又壮,产量高,你不妨明年试一试。”这位农民叫阎志亭,当他事后得知教他种稻子的人就是毛泽东时,激动地把这件事讲给了村里的乡亲们,从此,这件事就流传开来。
1949年3月,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了,可他仍念念不忘西柏坡乡亲们种水稻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村乡亲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地方学习种水稻方法。老乡们把学到的先育苗再插秧的水稻种植方法带回到村里。这种种植方法使西柏坡的水稻产量大大增加,很快周围的村子也纷纷效仿起来。平山县滹沱河两岸传承了几千年的水稻种植方式彻底得以改变。
西柏坡纪念馆内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筹备的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引亿万农民彻底摆脱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和剥削压迫,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世世代代农民终于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得民心者得天下,广大人民迸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为我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力量和群众基础。
谁曽想到,在西柏坡由土坯堆砌,简陋的几间农家小院平房里,在这一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组织指挥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复杂、最惊心动魄的、震惊世界的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军委作战室墙上挂着的军用地图,工作人员当时所用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工作人员就用红蓝毛线在地图上做标记。指挥“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有197封。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使中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篇章。“三大战役”也因此被载入光辉的史册。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西柏坡,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号召,这一重要思想,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行的道路。看着那一幅幅当年的旧照片,听着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峥嵘岁月。
西柏坡纪念馆展室内,陈列着解放区土地革命后群众踊跃支前的部分照片和资料:有的在做军鞋、军装,有的在推碾磨面,还有数不清的农民挑着扁担、推着小车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进着。据统计,淮海战役中,543万的支前群众为60万解放军提供支援。
纪念馆珍藏着一辆木制独轮小推车。这是当年老百姓制作的一台小推车,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独轮车不管是羊肠小道,还是大路走起来都很方便。在“三大战役”中,老百姓就是用这样的交通工具,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大战役”期间,共有这样的大小车辆达到141万辆。
“三大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规模之大、动员人力物力之多、影响之深。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陈毅道出了一句肺腑之言:“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战争年代广为流传的民谣,这首民谣的背后是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人心向背,历来都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小推车背后,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事业顺应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心为了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在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央机关便开始做进北平的准备工作。有一次,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进北平,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1949年3月23日凌晨三四点钟,毛泽东才睡觉,醒来时已快10点了。毛泽东对几位领导人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这几句诙谐的话把领导人都说笑了。
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无比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经过深思熟虑的历史叮咛!如今,每年3月西柏坡就会迎来一个参观高潮。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重温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
滹沱河历史上这一流域内的河北、华北很多地方经常山洪暴发,水患不断。建国后为彻底根治河水泛滥带来的灾难,国务院决定在平山县境内的滹沱河上修建大型水库,筑坝的最好地势恰恰在西柏坡下游的西岗南村。这就意味着毛主席及党中央居住过的西柏坡村旧址将被淹没在湖水之中。情况汇报到毛泽东那里,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虽然他对那里有着剪割不断的感情,但他也丝毫不忽视老百姓的生命安危。为了根治水患,造福后代苍生,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在修建岗南水库的请示报告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就在平山县西岗南村筑坝建水库。”
196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西柏坡村建立西柏坡纪念馆。1970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开始进行复原建设,1978年正式对社会开放。如今,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不仅使滹沱河沿岸的百姓免受水患,而且也成为西柏坡一道靓丽的风景,它静静环拥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与西柏坡人民一起守望着解放战争那段辉煌历史。
在西柏坡参观的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件物品都诉说着感人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更是西柏坡精神的传承。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红色精神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西柏坡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次西柏坡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历史的厚重与壮美,更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净化,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洗礼。西柏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力量的源泉。
在西柏坡这里看到的,只是泥砖垒砌的质朴的农舍,简陋的会议室。艰苦的坏境,清贫节俭的生活,折射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在这一方神圣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凭借坚强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绘就了新中国成立的宏伟蓝图。走进西柏坡,仿佛穿越历史的云烟,给参观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心里充满着无比的敬仰。感受到开国领袖们一心为民的情怀,以及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浓厚情谊。
“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历史性对话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和执政理念。
如今,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西柏坡精神永远不会过失,西柏坡精神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记“赶考”这一严肃的课题。“赶考”远没有结束。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地反思自己,“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正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面镜子,永远铭记在心中,时刻警醒我们,对照检查自己,从每一位共产党员做起,从党的各级领导带头做起。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受各种考验和诱惑,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参观西柏坡,重温那段历史,从中看到老一辈革命家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共产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必须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想人民所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多少共产党人为了这一初心使命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前赴后继,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0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