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童年,我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过年。

  每年中秋节吃完美味的月饼后,我就会问母亲,什么时候到年根儿?母亲这时就会骂我“馋猫”。她知道,我之所以那么迫切地盼过年,完全是奔着吃去的。

  的确如此。民以食为天,年的习俗有许多是与饮食相关的。

  人民公社时代,生产力低下,一般百姓之家平时忙于劳作,加之经济上捉襟见肘,少有闲暇和闲钱鼓捣吃的,只有过年了,才舍得花点钱做一些好吃好喝的犒劳一下全家。因而,过年对馋嘴的孩子们来说,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故乡从腊八节喝“腊八粥”开始,便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也拉开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序幕。 腌制腊肉腊鱼、灌制香肠、准备调料、劈材火、修锅灶......整个腊月,村民们多半时间都在为吃忙活。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也是小年,从这一天开始,新年进入倒计时,人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各种食材和食物的准备之中。杀鸡、宰羊、割猪肉、磨豆腐、蒸馒头、炒花生、炸炸果......每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大菜、主食、零食都制备得一应俱全。果然没让盼望已久的孩子们失望。

  在猪肉供应紧张的那些年,父亲每年都会买回一套猪头下水。腊月二十九上午,父亲将吊在房梁上的猪头放下来,用火钳子和尖刀将猪头上残余的毛发烫刮干净,然后在清水里泡一上午,吃过午饭后便放到大铁锅里添足水煮将起来。平时不爱帮家里烧锅的我们,此时都愿意坐在灶台前烧火。劈柴在灶膛里熊熊地燃烧,红红的、欢快的火焰拥吻着黑乎乎的、沉默的锅底,也映红了几张盼望的脸庞......

  傍晚,院子里开始飘荡起浓郁的肉香味。晚饭时,猪头肉和下水都熟透了。我们兄弟三个围在锅台前,看父亲捞肉拆骨,小嘴里啪嗒着口水。待捞在砂盆里的猪头稍凉一点,父亲用力掰开猪嘴,用刀从一片猪嘴头上切下三小块肉,分别递给我们兄弟三人。我们连盐都没来得及沾,就接过来放进了嘴里,那味道绝对是世间最美的味道。如今,我每次吃到猪头肉都觉得不及童年的猪头肉香。

  过年的高潮是三十和初一两天。

  年三十的早饭,是熬白米红枣粥、馏白馒头、炖萝卜粉丝猪肉。午饭是包荤馅饺子。最丰盛的是晚上的年夜饭。前期多少天的准备,一半是为了这一顿饭。荤菜素菜搭配,热菜凉菜均有,满满地摆了一桌子,香味袅袅,热气腾腾。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欢声笑语不断,其乐融融的氛围充满了整个房屋。

  父亲在年夜饭上常常要喝点酒。深受散发出来的酒香诱惑,我向父亲提出尝一口。父亲笑着说,尝尝吧。我端过父亲面前的酒杯往嘴边一放,一股呛人的味道扑面而来,想放下却又不甘心,一仰脖子一闭眼猛地将一杯白酒全部倾入口中。酒如肠胃,顿觉满嘴火辣辣的,心里烧得难受,眼泪都被呛出来了,现出一脸的窘态。一家人见状都大笑不止,两个弟弟见状顿时打消了品尝的念头。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着火炉,嗑着瓜子,拉呱守岁。后来有了电视,就坐在电视机前看央视春晚。

  尽管昨晚熬了夜,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仍然都起得较早。起床后胡乱洗把脸,顾不上吃早饭便去给亲近的长辈们磕头拜年。因为这个头不是白磕的,能得到一笔压岁钱。

  过了初一,走亲戚,接亲戚,美味佳肴天天吃,让我们的口舌和肠胃都得到了一番彻底享受,当然它们也承受了不小的消化负担。

  一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甜甜的汤圆和香喷喷的角子(一种月牙形的大包子)又让我们成了饕餮之徒。

  热闹好玩是我儿时过年的另一大特色。

  童年玩具少,放炮仗成了我们过年玩乐的一个重要游戏。那些年,我们常玩的炮仗有火柴炮、摔炮、地老鼠、二踢脚、烟花炮等等。向父母要不来钱时,我们就把家里买来的一挂长鞭炮拆开,装几个在衣服口袋里,带着火柴,外出和小伙伴们玩耍时不时放几个过过瘾。春节前后,村里村外,房前屋后,时常会响起一声声、一阵阵鞭炮声,渲染着乡村过年的热闹气氛。

  年三十的早晨、中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各家都要以家庭为单位燃放鞭炮。有钱的人家买2000响的,钱少的买500响、200响的。总之这三个时间段各家都要放,除旧迎新,以求吉祥平安。最有震撼力、最吸引眼球的是年三十晚上放响的鞭炮。在子夜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家家几乎都从电视机前走开,来到大门口放鞭炮、放烟花。此时,村庄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烟花在半空中炸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煞是壮美。村子里烟雾弥漫,火光照亮了整个村庄,映红了半个天,鞭炮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也宣告着村民们过年的欢喜。

  看文艺演出,是童年过年的另一项重要娱乐活动。为了丰富春节期间的精神生活,腊月里我们村里几位有文艺特长的热心人便开始组织排练跑旱船和一些文艺节目。过了年先在本村演几场,而后乘着拖拉机到外村巡回演出。演出节目丰富多彩,有独唱、表演唱、舞蹈、相声、戏曲、小品等等,最后的压轴戏是跑旱船。旱船是用秫秸扎成的船型,四周围上彩布。表演者站在船舱中间,两手左右握住两侧船帮,将船架起,前后左右摇晃着慢慢行走,船两边各有一队摇橹的人,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化着彩妆,随船边走边舞边唱。船后跟着伴奏的乐队,曲调是传统的旱船调,婉转动听,唱词表现的是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开头几句至今我还记得:白娘子坐绣阁神情恹恹,思想起游西湖结下良缘......

  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去别的村表演,别村的宣传队也来我们村回演。春节后一、二十天,隔三差五地就有来演出的文艺团队。一些玩猴的、玩魔术的、表演武术杂技的,过年也时常来村里演出。只要听见锣鼓一响,我们就知道又有好戏看了,连忙丢下手里的事情一路小跑过去。

  一个正月,我们都是在欢乐中度过的。

  如今,吃穿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然而过年却鲜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时刻,令我愈发怀念童年之年中氤氲的年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