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即将过去的2024年,每个人都有感悟,各不相同。我的这一年,有担忧有惊喜,有风雨有太阳,快乐占了大半。
2024年,我最庆幸的是妻子绝处逢生。2月28日晚,妻子突发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在医院救治过程中再度出现险情。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妻子逃过一劫,获得新生。急风暴雨过后,我动情地写下小诗《不能没有你》:屋内双古稀,朝夕两相依;妪爱屏前坐,翁是码字痴。天涌莫测云,人有祸福随;翁刚腰疾缓,妪又大恙至。昔日她顾我,我言辛苦你;如今我侍她,她道累你啦!风中鸟伴飞,雨里舟共济;爱的旅途长,不能没有你。妻子听完我的低声吟读,眼泪滴湿了枕巾。在扬州、江都和上海三地医院的四十五个日日夜夜里,医护人员尽职尽责,追根溯源,精准施策,全力救治,将我妻从鬼门关拽了回来。是他们给了我妻第二次生命。白衣天使们的大恩大德,我将永远铭记。妻子痊愈后,我写了短文《妻子的三大战役》,以感谢家人及许多关心我们的亲朋好友。报纸和网媒发表后,我们又一次被四处涌来的温情所包围。
2024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自己。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妻子的一场病患,使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变化,至少有“三变”。由胆小怕事、畏首畏尾变为临危不乱、果断处事,其是“一变”。这“一变”在妻子治病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均能体现。由发脾气嘴巴硬变为态度好嘴巴软,其是“二变”。其实,过去我也就是跟妻子偶尔发点脾气、犟犟嘴,但现在变为完全不发脾气,嘴巴彻底软下来。嘴巴软一点,换来妻子心情好、身体好,岂不更好。由懒惰不做事变为勤快学做事了,其是“三变”。特别是七十出头的人,学会了做饭做菜,妻女和亲朋好友们都为我点赞,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开心之余,我还作了《古稀学做饭》小诗一首,聊以自勉: 古稀学做饭,甘当小学郎,妻女当老师,厨艺记心房。古稀学做饭,新鲜首选项,生熟分开切,卫生不能忘。古稀学做饭,少盐不放糖,多煮少煎炒,养身保健康。古稀学做饭,厨房当书房,只要用心做,不愁你不尝。女儿读后夸奖我:“老爸的心得体会不仅深刻,还很雅致呢!”
2024年,让我感到快乐的事接二连三。未满十岁的大外孙女继在国内获得多个钢琴国际比赛奖项后,又在旅居西班牙一年之际,在境外获得钢琴国际比赛一等奖。小外孙女学习小提琴两个月便能在姐姐伴奏下汇报演出,获得老师高度赞扬。两个开心果成绩喜人,着实让我们高兴了好一阵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我撰写的《这里也是我的家》一文,分别在市、区作协和区老干部局举办的国庆征文比赛中获得奖项。有朋友问我:“你获得了不少奖金吧?”我的回答是:“获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征文活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赞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我和妻子是戏迷,更喜欣赏家乡戏。 9月30日晚上,江都扬剧团在扬州首演《袁樵摆渡》,我们冒雨驱车前往观看。扬剧名家李霞、杨勇和优秀青年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耳目一新,过足了戏瘾。受“扬剧之乡”遍地戏韵的薰陶,我对学唱扬剧兴趣渐浓。凭借女儿送我的演唱神器一一“唱吧小巨蛋”麦克风,近两个月来,我学会了演唱《西厢记•传诗约》《孔繁森•感谢娘》等唱段。不久前,首次在三百余人的集会中演唱,博得阵阵掌声,乐不可支。
2024年,我最励志的事,是在庆祝国庆之际,我被江都区检察院推选为“75+寻找老政法精神”典型,江都融媒体以《热爱作笔,写就35载检察情》为题专门报道了我的事迹。我的事迹虽然微不足道,但得到干警们和组织上的肯定,让我感到无尚光荣。9月26日,区委政法委还邀请我参加政法系统“政青春”读书沙龙,讲述我荣获两枚检察荣誉勋章的故事,赠新书寄期望。置身于青年干警之中,我好像又年轻了几岁。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回望走过路,充实且无憾。保持平常心,健步朝前走。我的2025,定会更美好!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