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句带有沉甸甸责任的口头禅总在我们耳边回响,仿佛提醒着我们赡养老人的不可推卸。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肩负起这一责任,才能深刻地体味其中的甘苦交错。

我的父母已是耄耋之年,父亲八十七岁,左腿受伤,一瘸一拐,且罹患老年痴呆症,日夜不歇、四处行走;母亲身体亦不如从前,依旧在农村依然如故地艰难生活。十月,我从繁华的城市正式退休后回到了纯朴的故乡,开启了侍奉双亲的孝道之路。起初的两周,我几乎每天只能断断续续地睡上三小时,日日夜夜都需紧追父亲以防他摔倒。父亲时常狂躁,对人动手,邻里饱受其扰,令我心力交瘁。每当望见他空洞迷茫的眼神,如同一个迷失在黑暗中的孩子,而我却无从为他点亮一盏明灯。

真无奈时,我和弟弟带父亲去益民精神病院,接受系统的诊疗后,他的病情在药物的帮助下得以控制,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而我,也自此正式成为父母的“保姆”。

每天清晨五点,我便得离开温暖的被窝,为父母准备早餐。排骨汤是父亲的滋养剂,鸡蛋茶为他注入活力,肉包子提供能量,而脆饼则带来生活的乐趣。我每天变换花样,只为确保营养的均衡。

七点钟,我帮父亲穿衣戴帽,安排洗漱。趁此时机,我赶紧去清理马桶,尽责打扫卫生。戴上围裙,用老式土灶升火煮饭。待饭菜妥当,我为父母端上餐桌,自己则在忙里偷闲中匆匆扒上几口饭,然后迅速涮锅洗碗,整齐归位。接下来的日子便是对父亲的无尽陪伴,以防他步履蹒跚时跌倒。有时阴雨连绵,父亲会误取他人物品,我便和颜悦色地劝道:“人家的东西不能拿,这样不文明。”但他却经常恼羞成怒,甚至用力捶打我,那份痛楚刻骨铭心。

两个小时的说服后,我终于将父亲拉回家中,再次开始准备午餐。午餐菜肴以肉类为基石,辅以鱼丸与蔬菜。电饭煲蒸饭,铁锅炒菜,一个人忙得晕头转向。我把菜煮得烂一些,让家中二老能吃得津津有味。用餐后的收拾清理,虽然耗时耗力,但我乐在其中。

每隔两日,我便为父母清洗衣物,洗净、晾晒、妥善存放,成为生活节奏的一部分。午后正午时分,父亲因不习惯午休而四处徘徊,拽着他的伤腿,我却无从阻拦,满心怜惜。所幸的是,弟弟在老家工作,能稍作替代看护,使我得到片刻喘息。这时候,感激和珍惜之情伴随着夜幕降临。

晚餐时分的余晖为平淡的饭菜添上一抹温暖,简单的泡米饭、盘面条、脆饼和几颗青菜便是父母的满足。用餐后,我陪着二老在屋后的田间小径漫步,细嗅晚风中夹杂着乡土的芬芳。黄昏落幕,晚风拂面,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份亲情谱写温暖的乐章。

日落之际,我为父亲备好一盆温水,轻声细语地为他洗净身体,擦去一天风尘。父亲脸上难得流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仿佛重返孩提时光。我深知,这样的陪伴对于他是何其珍贵。随后,我搀他踏上沙发,陪他一起看红色电视剧,这些剧集中唤醒了他工作一生的回忆。父亲有时嗫嚅着独语,眼中闪烁着对过去深厚的眷恋,让我也深感触动。我为他讲解那些火热的矿山记忆,企图勾起他心底深处的那份激昂。

夜渐深,我搀扶着父亲入睡,日复一日观察着他安然的睡颜,我知道这片刻宁静来之不易。然而,失眠的阴影依旧盘旋于窗外,每每父亲因不能入眠而半夜起床,我心也跟着揪起。我明白,唯有加倍的细心,才能让这份爱与陪伴久久不息。

在照料中,我亦不忘为二老准备丰富的补品,如香蕉、桂圆等,以确保他们的营养所需。我还坚持让他们养成饮用白开水的良好习惯,并定期为父母测量血压和血糖,以便对其生活方式及时作出合理调整。

每一个温暖的笑容、每一声真挚的呼唤,都是爱的回音,震动着我心灵深处。在岁月的漫长旅程中,我会坚定不移地陪伴与扶持,给予他们最温暖的关怀和细致的呵护,直到生命的终点。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其一生难以企及。他们曾手把手扶育我们成长,那时我们应无忌无惮地享受爱;现在该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让这份爱全然包裹父母的余生,让他们在这条不归路上享受满满的温情与幸福。让这一句“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生命中的一首无声的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