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一直是我多年的夙愿。今年国庆长假,夙愿成真,欣然记之。
十月三日,我和同事小陈乘坐凌晨四点二十的火车,从徐州出发,早上七点半左右到达泰安,然后,转乘公交车到红门。这时,天上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像给泰山罩上了一张硕大无朋的巨网。我们决定冒雨登山,排队购好票,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过红门,进入万仙楼,踏上登泰山之路。开始时,台阶比较平坦,一路随处可见古老的石牌坊和寺庙,路两边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各个朝代名人留下的诗词、游记。
走过一天门,雨渐渐停了,山间的雾气依然很重,远处的景物朦朦胧胧,路边的树木经过雨水的洗礼,越发葱绿苍翠。顺着山路向上攀登不远,我们便来到了孔子登临处。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跨道石坊,建于明嘉靖年间,石坊顶部古藤掩映,树影婆娑,显得庄重典雅。匾额上题写着“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石坊前面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登高必自”。“登高必自”出自《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用在此处有双重含义,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登泰山者必须要从这儿经过,“自”是从、经过的意思。但是仔细揣摩,你会发现“碑”和“卑”谐音,非常巧妙地切合《中庸》的“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君子之道。伫立在石碑前,我沉思遐想了良久,孔子当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气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
这时,天上又飘起毛毛细雨。在小陈的催促下,我们继续登山。细雨如丝,断断续续,使人的头发上、脸颊上、冲锋衣上都沾满了水汽。细雨中,我们左顾右盼,观景听泉,谈古论今,倒也显出几分自在悠闲。一路说笑着走过四槐树、壶天阁等景点,就登上了回马岭。过了回马岭,山路曲折回环,越来越陡,越来越难走了,不一会儿,我已是步履沉重,大汗淋漓了。小陈到底年轻我十几岁,步伐仍然轻松,边走边兴致勃勃地拍照。突然,眼前的山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本来向西的盘道忽而折向东去,抬头看时,头顶的山石上刻着“峰回路转”四个大字。我和小陈不由连声称奇,由衷赞叹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雨滴似乎比刚才紧了许多,我们不敢久留,沿着落满雨水的山路高一脚低一脚往前赶路。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天门,登临此处,预示登山路程已经走过了一半。小陈在前面不远处停下脚步,高声鼓励我“加油!我们已经走过一半的路程了!”闻声,我不由加快了脚步赶上小陈。站在中天门前,回首远眺:啊!那一座座巍峨挺立的山峰,那山腰间缠绕的云雾,还有那山林中叮咚作响的飞泉……竟然都被我们踩在了脚下。“没有比脚更高的山!”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随口吟诵起汪国真的诗句。
雨,不知不觉又大起来了,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了下来,雨水和山崖上的泉水混在一起,顺着山坡往下流淌。登山的路更难走了,我们赶紧拿出在山下买的雨衣穿上,一步一滑艰难向上攀登着。
过了步云桥、五大夫松等景点,就来到了十八盘。十八盘是所有盘道中最为险要的一段,共有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明朝祁承濮的一首诗,形象的概括了十八盘的险峻“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站在十八盘下抬头仰望,雨中的山路陡峭蜿蜒,盘旋而上,犹如一架天梯高悬在天地之间,天梯上站满了穿着各色雨衣的游客,团团簇簇的云雾在天梯周围慢悠悠地飘荡,天梯最高处的游客若隐若现,仿佛腾云驾雾一般。此情此景,让我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开始攀登十八盘了,脚下的路不仅陡峭而且石阶非常狭窄,有的地方窄得放不下一只脚,我们只能斜着脚向前迈步。大雨还在哗哗下着,雨天路更滑,每迈出一步都十分困难,身边上山下山的游客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稍有不慎就会有滑下山崖的危险。我和小陈互相搀扶着,小心翼翼向上攀登。山风裹着雨点扑面而来,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的疼。我紧紧地抓住小陈的手,随着拥挤的人流,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登着,也不知道自己一共上了多少级台阶,一级又一级,迈着前腿拖着后腿,机械地走着。虽然置身人海,却听不到欢声笑语,听到的除了雨滴敲打雨具哒哒的声音,就是人们急促的喘息声和哗哗的水流声音。身边的游客有的拄着拐杖前行,有的双手抓住路边的铁索慢慢向上挪动脚步,盘道两边站满中途小憩的人群。小陈也是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我更是感觉小腿发软,迈不动脚步,我们只好停了下来,扶着路边的索链做短暂休息。
到了,到了……历时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走完了十八盘,下午两点左右,来到了南天门。南天门是一座阁楼式建筑,石砌的拱形门,红墙点缀,琉璃盖顶,气势雄伟。门两侧的楹联是:“门劈九霄仰步云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站在南天门前,我的耳畔响起了李白的“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句。
雨已经停了,天依旧灰蒙蒙的。此时的我浑身潮湿,又冷又饿,山风阵阵袭来,不禁瑟瑟发抖。再看看身边同来的游客,有许多人已经开始准备打道回府了。“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和小陈互相鼓励着,继续向泰山最高峰进发。进入南天门,再上几级台阶就来到了天街。天街道路宽阔平坦,街道北侧是一座座仿古建筑,街道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凭栏远眺,山谷间云雾缭绕,远山近景,飘飘渺渺,犹如仙境。
出了碧霞祠,我们一鼓作气,跨过一百多道台阶,终于登上了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玉皇顶海拔1546米,站在玉皇顶俯瞰大地,心潮澎湃,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从玉皇顶下来,我们在南天门乘缆车下山,坐在缆车上,泰山景色尽收眼底。“快看,快看!”顺着小陈手指的方向,只见远处有一团团白雾在绿树间不停地穿梭,飘动。有时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有时则乌云滚滚,呈翻江倒海之势;有时又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像平静无垠的大海。
绵绵的秋雨, 荡涤了泰山的尘埃,滋润了泰山的灵魂,让古老的泰山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次“雨中登泰山”收获了晴日登山体验不到的生趣,难道不值得纪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