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近日刋登一篇短文《语言的味道》讲: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也有味道。我们常听人说某某说话有山西味儿,某某说话有天津味儿……在语言运用上显示出的某个地方特色,就是某个地方味儿。所谞“地方特色”主要是指在地域方言的语音、语调和词语运用上的不同。读后不仅有同感,还有深刻的切身体会。

        1964年“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空军机关抽调部分干部参加地方四清。我和单位的几位同事被抽调去江苏号称小上海的太仓沙溪镇搞四清。似因语言障碍,为方便工作交流,与上海外语学院的学生(当语言翻译)共同组成了工作组。我和另一同事一起分派到生产大队第七生产小队,吃住在一个社员家里。

        在与生产队干部、社员交流中,我深深体会到地域方言给工作以致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扰。几个月工作过去,因方言导致的误会,至今留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例如,一次召集社员开会,生产队长手持喇叭扩音器,大声地呼喊着:“亨八冷大亏委”(语音),我当即问身边外语学院学生,刚刚队长喊的是什么?告我,是让社员全都出来开会呀!难怪没听懂,上海方言“亨不冷大”是普通话“全部”的意思,“亏委”音是方言“开会〞;还有一次部队同志在社员家院里开碰头会,家里主人从院外进来,大家客气的对他说“请坐”,听罢即急忙回屋给每人端来一碗茶。其实这也是语音误会,北方人常说的“请坐〞,和上海方言“吃茶”谐音。我有一天因吃的东西不卫生,得了急性肠炎,休息数日。一天房东家老奶奶问我:“张同志,中饭吃点什么?”,我说:“胃不好,吃稀饭吧”,约半个多小时,房东奶奶端来一大碗炒粉丝让我吃,我以为这是菜,过会主人来看我,问怎么还没吃?我不好意思的说“稀饭好了吗?”房东笑着说:“这么一大碗细粉还不夠吃?”万万没想到,北方人常说的“稀饭”和上海方言“细粉”(细粉丝)是谐音。这不禁让我想起语言大师候宝林说的相声《戏曲与方言》中,理发“洗头”与上海方言称“打头”的笑话段子让人啼笑皆非。用地域不同方言编写的相声或小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虽然同是中国人,但各地区的方言却千差万别,很难互相构通。我国汉语中即有“八大方言”之说,如北方方言、湘方言、粵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方言,实为“地方语言”,或称“白话”“土话”“土音”,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中国地域广阔,汉语与少数民族的方言众多,中国有一百多种方言,比较多人使用的官话方言有北京官话、东北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等。不过,我国的方言可以细分到一个具体地点,比如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网传“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榜,第1名是温州南通话,听说有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通人说鬼话。”其次难听懂的地域方言还有广东话、闽南话、上海话和陝西话。

        中国唯一没有方言的城市是河北滦平县。滦平话是普通话的主要标准音,也是普通话之乡。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