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平津战役大决战及办理的作战业务工作

  在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秋季攻势全歼东北蒋(介石)卫(立煌)军47.2万人,完成解放全东北大业后,全国战局急转直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总司令傅作义所部50万人,据守于平绥、北宁两铁路线的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已成惊弓之鸟,随时准备向长江以南或绥远(今内蒙古西 部)撤退。此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总兵力(1948年11月份材料),正规军14个军、47个师30.5万人,非正规军16.6万人(实到部队2.6万人),总计39.7万人(作战部一局编者注:应为47.1万人,不含新建部队)。其兵力分布在:北平地区4个军、11个师;津、塘、唐(山)地区5个军、16个师;平张线3个军、13个师;(归)绥、包(头)1个军、5个师;榆陕(陕西榆林、大荔)1个军、2个师;大同1个师;共14个军、47个师。其中,傅系及地方系5个军、23个师,中央嫡系9个军、24个师。当东北47.2万守敌被全歼和解放全东北后,我东北大军进关即成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最感头痛而难以应付的问题。在我战役发起前后,傅作义仍图在美国直接军事援助之下,作绝望顽抗,不得已时则逃入绥远老巢。所以,傅作义在对华北兵力的具体布置上,把自己的傅系部队除第35军的262师及新骑 4师留北平守卫外,其主力第35军、第104军、第105军及骑兵部队都全部摆在平张线上便于机动,而归绥则为清一色自己的傅系军,准备或逃入绥远保存实力待机再起;而蒋嫡系部队则全部部署于平、津、塘(至唐山)地区,以使我东北大军进关时,作为首当其冲的主要目标。此时,傅作义拒绝蒋介石的南下邀请,也明显的表示了上述决心。

  为了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于10月的31日指示东北野战军主力在结束沈营线作战后,休整1个月左右,即开始入关,协同华北军区主力歼灭傅作义集团,奇取平津等地,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11月中旬,中央军委即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迅速入关,会同华北军区主力,共100万兵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林彪任书记,统一指挥平津前线各部。在中央军委及平津前线司令部的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下,于1948年 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在战役准备期间,开始对华北傅作义集团实施了隐蔽的全部分割包围,并在追击、阻援的外围作战中歼敌一部。即1948年10月30日开始,东北程(子华)黄(志勇)第2兵团(第4纵、11纵、及独4师、独8师、骑(兵)师等部)由锦州附近地区出发,向蓟县、遵化地区集结,当时 主要任务为策应华北部队作战,粉碎傅敌偷袭石家庄计划;而东北部队,本拟休整补充2个月后再进关作战,后接中央军委指示提前入关,遂于1948年11月23 日分3路平行挺进关内,以遵化、玉田、蓟县地区为集结中心。华北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第2兵团于11月31日由易县地区向平张线西段张(垣)、宣(化)间前进;杨(成武)李(井泉)第3兵团亦于11月底由集宁地区前进切断张(垣)、宣(化)之敌。由于各部均能很好遵守秘密迅速隐蔽的到达集结地区的严格要求,因此,在战役准备时期避免了惊动敌人,在1948年11月底至12月初,我华北第3兵团前进包围张家口时,敌仍未发觉我战役意图,直至我华北第2兵团、东北第2兵团接近平张线,东北第11纵队12月5日攻取密云,第4纵队12月8、9日切断康庄、怀来之敌期间,傅作义集团开始发觉我发动强大的战役攻势,并以切断包围平张线为重点,此时才拼命收缩集结兵力,避免被我各个分割歼灭。

  在战役准备和战役进行期间,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亲自草拟指示电100余份;作战部为保障军委首长对情况的了解和对战役的指挥,及时综合情况,标绘大量的作战部署图和战况要图,如《东北我军入关路线图》《傅(作义)军分布图》《平津张地区我军部署图》《程(子华)黄(志勇)估计傅敌西逃路线图》《阻击 平敌突围部署图》《我占南苑机场图》《东北我军位置及津、塘地区战况图》《北平西郊战况图》《北平周围我军部署图》《北平敌军分布图》和《平敌受降位置及我军调整部署图》等,呈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

  平津战役自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0日止,在58天中分为2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1948年12月5日攻占密云开始,至12月21日完成对平、津、塘地区之敌的分割包围)。

  (一)平张段的包围切断

  1、1948年11月底到达张垣附近的华北3兵团,分别歼灭张垣外围之敌2千余人,并即进行切断张、宣之敌,包围张垣,但由于该兵团1纵主力曾被迫撤向张、宣路之两侧,及兵团提(出)调整部署意见,致国民党35军主力2个师 得以在12月6日未受到阻击而向东突围逃窜(后复被我华北2兵团包围于新保安),经中央军委指示后,重新切断张、宣之敌。12月7日歼灭宣化向张垣逃跑的国民党第271师。12月8日完成对张垣敌之严密包围,构筑3道防线防敌突围,12月15日攻克张北,歼敌1千余人,使张垣之敌更完全陷于孤立。

  2、我向宣化、怀来间前进之华北2兵团,12月6日4纵12旅攻克新保安,12月7日张垣东逃之敌第35军主力复被我第3纵、4纵阻击追击。12月8日确实完成包围该敌于新保安。第8纵也因宣化已无敌而转回参加包围新保安之敌,怀来以西沙城、土木地区并有我詹、苏部5个团及3个骑兵团配合阻援。12月8日怀来之敌第104军 2个师,在飞机掩护之下,向西接援新保安之敌第35军主力突围,并形成对我华北第2兵团之夹击,经该部顽强阻击,敌始终未能会合。在此紧急情况下,我东北第2兵团第4纵由延庆地区猛插康庄、怀来之敌,詹、苏部也由第104军侧后策应杨罗(兵团)作战,敌第104军始慌张溃逃,被我东北第4纵追击歼灭。

  3、12月1日我东北第2兵团于平谷地区集结完毕。12月5日战役发起,我第11纵2个师攻克密云,歼敌第115师(欠1个团)及297师1个团等部5千余人,拔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恐延误时间该兵团故以第4纵轻装部队为先头向延庆地区急进,第11纵另3个师尾随前进。12月8日第4纵主力均向康庄、怀来之间展开攻击,切断杯来、康庄、八达岭间敌第104军2个师及第16军2个师及联系,并策应杨罗(兵团)作战。国民党军发现我主力后,即慌忙夺路逃窜,12月10日康庄敌第16军2个师逃至康庄东南50里地区,被我第4纵追击歼灭。12月11日逃至怀来以南横岭带之敌第104军2个师,也被我第4纵追击,其逃脱之一部,又被我第11纵歼灭于南口西南的水涧。之后,第4纵转而 向西参加攻歼张垣之敌,第11纵则南下包围北平。傅作义集团发觉我军向平张全线包围出击后,除张垣、新保安两敌被围外,其余八达岭、南口、昌平等地之敌均于12月10、11日全线向北平收缩逃窜。我为使傅作义不能下决心东逃,东退(逃)又不可能,对被围于新保安之敌第35军则暂缓攻歼,而我东北大军已迅速展开对平、津、塘的切断包围。

  (二)平、津、塘地区的切断包围

  1、1948年12月8日,东北进关先头部队,第3纵到达蓟县地区,第5纵到达丰润附近,并即行分别包围北平之敌。12月13至14日,第5纵(并统一指挥第11纵)经圆明园附近向北平丰台间铁路渗透攻击前进,连续突破敌数道防线,歼灭暂2旅大部,另俘第101军1个团共2千余人,冲散枣庄敌干部学校,缴获装甲汽车14辆。12月14日占领丰台要点及宛平,并立即构筑阻击工事,连续击退北平敌第5个师企图夺回丰台之多次大规模进攻,从西及西南面确实切断北平敌之退路。华北第7纵也参加北平西南方面之包围。另路第3纵、10纵,也于同时插到北平以南之马驹桥、采育镇地区,构筑阵地,切断敌南逃退路。12月17日第3纵7师袭占并控制南苑机场,逼近北平,我后续部队也相继赶到,并完成防敌突围逃窜部署。

  2、我向津、塘地区前进之第8纵、9纵全部及第10纵之29师,于唐山、开平敌乘火车向津、塘逃窜后,即猛扑津、塘之敌。12月14日第9纵一部占领芦台、汉沽并歼茶淀站之敌第87军4个营。12月16日第10纵29师攻占金钟河铁桥及北塘车站,同日第25师占赤城滩。12月19日第9纵主力会攻军粮城,守敌南窜。12月20日该第25师渡海河占碱水沽击溃敌新兵团1千余。12月21日第26师及第10纵29师攻克塘沽西之新河车站,同日第7纵20师攻占海滩车站。12月23日海河南敌盐警6个大队共 1.5万余人向我投诚,这样便形成切断津、塘包围塘沽之势。我向天津前进的第8纵,12月19日晨第22师奔袭杨村之敌第105军333师直一部及997团,毙师长以下 325人,俘师参谋长以下1908人。12月22日又攻占南仓,歼敌300余人,同日24师攻占津西之杨柳青,歼敌500余人。至此,第8纵已进抵津西之杨柳青、宜兴埠、天齐庙一线,完成对天津之切断包围。

  3、我军完成对平、津、塘敌之包围后,傅作义曾派出代表与我谈判,企图在未来联合政府之下,保存其私人实力与地位。我提出要求敌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傅作义部未行接受,因此谈判没有结果。

  12月25日,作战部在第24期《军情综合》上以“华北战役正胜利的进行中”为题,将战役第1阶段完成对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和傅作义部现有正规军番号兵力等情况作了介绍。

  第二阶段(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各个歼灭新(保安)、张、塘、津之敌和华北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1948年12月5日,我第四野战军及华北两个兵团,发动巨大的平津张战役,至12月21日止,我军即在塘沽至张垣的800里战线上,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平、津、塘、张、新(保安)5个孤立点上。此时,傅作义虽有突围意图,但因第35军主力2个师被围于新保安,第105军等部7个师被围于张垣,南下则没有他的实际地位与权利,且傅系部队也难带走(多系绥蒙晋北北方人),突围方向犹豫难决,故未最后下定突围决心。在此紧要关头时机,平、津又迅速陷入我大军重围,退路也被我切断,欲逃也不可能了。从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我军逐一歼灭各孤立点之敌。1949年1月16日至1949年1月31日,华北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北平宣告解放。

  (一)我包围新保安敌第35军2个师的华北第2兵团3个纵队6万余人,于12月21日开始向敌攻击,当日扫清外围。12月22日上午7时开始总攻,经11小时激战,至下午6时全部解决战斗,敌第35军军长郭景云(毙)以下1.64万人全部被歼,无一漏网。

  (二)被围于张垣之敌第105军等部7个师,内有第骑2旅,于我攻歼新保安之敌后,为逃脱其被歼命运,自12月23日上午9时起开始向张垣东北突围,被我堵〔阻〕击包围于西店子、东湾子(张垣东北约20里)一带。经我华北第3兵团、东北第4纵全力围歼,激战20小时,至12月24日下午15时全部解决战斗,歼敌5.4万余人,仅第11兵团司令孙兰峰率小部侥幸逃窜。

  (三)我华北第2、3兵团及东北第4纵,完成歼灭新、张之敌后,为准备与平、津敌决一死战,即随后全部迅速南下参加包围北平,而所有包围北平的部队,为求得歼敌的绝对把握,均以战备姿态进行军事整训及攻城的具体准备工作。傅作义在平张线上主力完全丧失后,其决心无定,部署混乱,既图绝望顽抗(守天津、北平加强工事等),又幻想往津、塘间海上突围或分散突围逃跑,但均未果。

  (四)我津、塘地区部队,改变攻略两沽(塘沽、大沽)战役部署后(主要是塘沽地形对我不利不能达到完全歼敌有生力量之目的),即集中第1、2、7、8、9纵及第6纵之17师、12纵1个师及特种兵一部共22个师,由东北野战军刘亚楼参谋长统一指挥,攻取天津,并由围平部队部署歼灭北平可能突围增援之敌,以炮兵控制城内敌机场配合天津作战。1949年1月4日至8日我攻津部队完成 扫清外围战斗,积极进行总攻准备。此时津敌曾派代表向我求和,我允停战24小时,要求敌放下武器,我则宽待其官兵,但未为敌接受。1月14日上午10时,在我强大炮兵部队及工兵、坦克配合下,开始向敌总攻,至上午12时左右,已有8个师突入城内,激战至1月15日下午3时,即全部解决战斗,天津守敌陈长捷以下2个军10个师,共13万余人,完全被我歼灭。此一现代化设防的工商业城市随告解放。

  1月,作战部又拟稿转发了天津、锦州战役,特别是天津战役中各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

  (五)平张线傅系主力被我完全歼灭,天津被我攻克,塘沽敌之即逃,北平陷于完全孤立,在我80万大军重重包围的绝境之下,傅作义只有投降或等着被歼的命运。1949年1月16日,我平津前线司令部林、罗首长对傅作义发出最近通牒,提出和平解决北平的两项办法。傅作义在军事上已完全失败,逃跑又绝望,随不得不接受我和平解决北平的办法。1月20日傅作义与我在签订的协定上(规定部队出城1月后开始整编)及以后的整编商谈中,均表现其幻想在全国性的“全面和平”之下,仍保存其私人力量,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1月22日上午10时傅作义部开始出城向我指定位置开拔,听候整编。1月31日傅部全部开出城外,同日下午,我东北第4纵开始入城接防。此一著名的文化古都,在执行毛泽东“八项和平条件”下,遂宣告完全解放。2月3日我军举行庄严的入城仪式,其热烈盛况,实所空前。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在中央军委及平津前线司令部正确的战略战役直接指导及高度统一集中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两大兵团在58天的较短时间内,以比较少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我仅伤亡损失3.9万余人,敌我伤亡损失对比为我1比敌13强),全歼华北傅作义集团14个军、50个师,和平解放古都北平,比预期更快的圆满的完成各阶段作战计划。平津战役完全毁灭了国民党的北防线,全部解放平、津、塘、张 地区,因而基本上解放了全华北,促进全国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加速到来。同时,北平按照毛泽东“八项和平条件”的和平解决,给一切未解放的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平津战役成也为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与敌决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和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相辉映,构成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全面军事崩溃,大大缩短全国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时间。在战役进行期间,作战部每天都经手或处理大量作战文电。仅战役第1阶段,东北野战军首长和先遣兵团报中央军委的电报,12月10日至15日6天中就有60多份,平均每天10份以上。平津战役结束后,作战部举行了关于平津张战役经过的战况汇报会,并编写出有1.3万余字的《平津战役综合材料》。《综合材料》对战役经验教训提出的看法是:

  (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战役的具体指挥是完全正确的。在毛泽东与中央军委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总战略指导下,平津前线司令部具体正确的指挥每一战役,首先切断包围张、宣之敌,吸引和调动了傅部嫡系第35军、第104军及蒋系第16军主力,在被动的突围、接援中,被我各个分割、歼灭或包围;对被围于新保安之敌第35军,不立即打掉,使北平敌不能下决心西逃及东逃又不可能(已被我争取时间将天津塘沽切断包围),因而将全部傅敌完全包围分割成平、津、塘、张、新(保安)5个孤立据点,完成了第1阶段的最主要作战计划。第2阶段以先歼新保安之敌开始,使张垣敌更陷孤立绝境,被迫作绝望的突围逃窜,而被歼于狭小的山沟里,我则以极小代价(约900人的伤亡)获取歼敌7个师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按当时情况,敌即便能突围,在数百里内均为我解放区,且张垣至归绥间布有我两道阻击防线,敌人是决难逃出被歼命运的。塘沽地形不利,改变为攻略天津,说明我具体战役指挥的机动谨慎。天津之役迅速解决战斗,使傅敌向海上逃窜企图即绝望也来不及,在傅敌军事全部失败的情况下,我适应时宜向傅作义提出和平解决办法,兵不血刃解放北平,提前胜利的结束了平津战役。完全可以看出每个战役与战役间的相互关联,与全部战役过程具体指挥的正确性与灵活性。

  (二)此次大规模决战中,我集中了东北、华北80余万大军与敌作战,在高度的集中统一指挥上以及兵团与兵团之间的密切联系,战役与战役的相互配合, 也是作得较好的。战役发动时,华北第3兵团切断张、宜之敌时,因部署上的缺点,致第35军主力东逃,但迅速为我华北第2兵团赶到截住于新保安。当第104军及第16军接应第35军东逃,形成对我华北第2兵团的东西夹击时,我东北第2兵团迅速赶到,拦腰插断接援之敌,策应华北第2兵团作战,将第104军、第16军两个军主力歼灭,以及华北第3兵团与东北第4纵并肩歼灭张垣之敌,协同动作都是较好的。同样,没有战役战场上以及最高指挥机关的高度集中统一指挥,这样密切联系协同动作是不可能的。

  (三)此次决战,除要求所有各级指挥员要有高度自觉性认识战役的重要意义外,严格的执行纪律与正确的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也较好。战役的第1阶段,是各个分割包围敌人的最重要阶段,从最高指挥机关至兵团、军、师各级指挥员,都提出以对党对上级的认真负责精神,完成包围敌人不使其逃窜的任务,否则是要严格追究责任的。中央军委对华北第3兵团12月4日20时调整部署建议不妥的批评及对华北第2兵团未及时到达指定位置,致第35军主力东逃,可能影响整个作战计划的指示,使该两兵团以后更坚决执行包围歼灭张垣、新保安之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程黄第2兵团对以先头师攻取密云拖延抓住怀来、康庄之敌时间,及指挥华北第3兵团切断张、宣之敌时与军委指示相违背,不切合实际,致第35军东逃,都作了检讨,这些对于全战役过程中的严格坚决执行命令都有 重要意义。

  (四)战术素养与战术运用大大提高一步。在战役准备阶段中,部队运动是遵守迅速、突然、隐蔽的原则,负责包围切断敌人的兵团先头部队,每天走百余里的路程,东北第5纵在渗透突入北平、丰台间时,连续勇猛的突破敌人几道封锁线,使敌在枣庄干部学校都来不及逃跑而被冲散,迅速占领丰台要点。第2阶段的各个歼灭敌人,各野战军都表现十分坚决勇猛与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术技术的提高,不论野战或攻坚,交给哪一兵团的任务,都胜利完满的完成,且伤亡较小,时间也短。对天津现代化设防城市的总攻击,仅29小时即解决战斗,歼敌13万人,我仅伤亡2万余人;张垣之役共歼敌6万余人,我仅伤亡2千9百人(以上两战役包括外围战)。战役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战术、技术、政治动员等都较为充分。打仗不讲战术的“带上一冲”现象,这次战役中还未发现。

  (五)此外,城市政策与纪律的教育,具体战斗任务保证,士气与战志之提高,都说明部队中政治工作的加强并切合具体实际要求,大规模有组织的后勤工 作与地方全力支前(动员大车2万辆、民工数10万人),慰劳与慰问工作广泛普遍,都是配合此次战役胜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六)平津战役缺点方面:1.战役第1阶段开始时,对平张段张、宣之敌的东逃,在情况的估计上及部署上、动作上存在一些缺点,如华北第3兵团曾一度未切断张、宣之敌,致第35军主力东逃;东北第2兵团未按规定时间及时赶到平、张线西段,东北第2兵团以先头部队攻打密云,拖迟到达平张线的1天时间,如不是中央军委迅速及时纠正,便会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2.在全国形势对我空前有利、部队连续打胜仗的情况之下,在部队中已开始产生一种骄傲疏忽轻敌的思想。攻津战斗中某些干部的不注意隐蔽,致遭受不必要的伤亡,是个严重的现象;华北第3兵团部队中,在开始包围张垣时,认为敌人只有2个师,一打即完,不很好的挖工事,政治动员与具体的战斗准备工作不够,致遭受一些不必要的伤亡。这些都是轻敌的思想表现,如不及时克服纠正,便可能使今后作战中遭受更大的不必要的损失,这是应该注意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80年代初,当时曾在西柏坡作战部一局作战室工作的张清化,回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时说:“大政方针定了(指大决战),一些具体问题 的落实贯彻就是周总理了,他抓得很紧。(王亚志插话:我们从延安撤退出来后,在1947年4月下旬搞国民党将军情况的调查工作,核对材料核对了好几个上午。 有一段的材料没有,张清化(注;1)从重庆带回的材料正好接上了。)对到傅作义的时候,周总理对我们说,这个傅作义,不是给毛主席一封信吗?(注:2)说什么愿意给毛主席当秘书,将来要是给抓住了,让他当通信员炒花生给你们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周总理记的材料是很详细的。当时许多材料连参谋都没有,还是从周总理那儿搞清楚的。周总理对国民党派系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我掌握的很多材料大都是在重庆时搞的。搞军事情报的收集工作要求要把国民党部队的历史都搞清楚,比如弄清哪个是中央军,哪个是地方军,哪个是东北军,哪个是西北军,等等。了解敌人,知已知彼,好消灭它。有时,我还叫周总理给问住了。周总理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特别是到了1948年国民党灭亡的局势已定,打了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最后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我们是拿出全部力量来进行的。当然这三大战役情况是不相同的。第一、辽沈战役。此次战役的目的是,要把国民 党在东北的军队全部消灭在东北,不能叫它从陆上海上逃走。否则,撤回关内后,我们消灭它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在东北关起门来打狗,消灭在关外,关内以后作战就轻松多了。这次战役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消灭敌人50多万人。第二、平津战役。对傅作义主要是逼他起义,以便和平解放北京。当时有两怕:一怕傅作义从海口撤到江南;二怕他逃回到绥远老窝将增加我们的困难。因此,先打下天津,主要是要把住海口,不让傅作义从海上跑掉;另外又打下新保安。这样两边一卡,往东往西他都跑不掉了。然后围而不打,同傅作义讲条件,我们是准备要打,但最好是和平解决。以后北京就和平解决了。这个战役也解决国民党5、60万人。第三、淮海战役。这个战役打起来比平津、辽沈战役还困难。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都打得很疲劳了。同时敌人一看到形势不好,就拼命南逃,经淮海地区继续向南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下决心打淮海战役,不许敌人过长江,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淮海地区。这个决策是很英明的,它为我们下一步顺利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敌人主力逃过江就不太好打了。在以前,每遇战斗时下的命令都是要保存实力,消灭敌人。十分强调不能拼掉老本。这次战役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牺牲,消灭敌人于江北。就是明明知道牺牲很大,也要干。因为这是最后决战,一锤子买卖,这一下子搞好了,以后日子就好过了,解放全中国就容易了。因此,中央军委天天发电报指示有关方面,李延年兵团到哪里了,黄伯韬兵团又到哪里了,你们的部队要赶快上,等等。当时就不管吃饭没有,睡觉没有,都得赶路截击敌人和追击敌人。中央军委成天发电报催。打黄伯韬兵团,我们牺牲也不小,这样把黄伯韬兵团消灭了。孙元良兵团往南跑,就叫陈粟部队追,刘邓大军堵,总之不能叫它跑到南边。这时周总理和毛主席都睡不着觉,我们也不能睡觉,几天几夜不睡觉。一来电报,就叫我们标图送阅,看看敌人到了哪儿,围住没有等。最后,终于全歼徐州“”剿总”所属黄伯韬、孙元良、邱清泉、李弥、刘汝明等5个兵团部32个军部、55个整师(内4个半师起义)等共约60万人。淮海战役打得很紧张,我们的战绩很大,但自己也打得艰苦。头天抓到俘虏,第2天就补充到部队同我们一道打国民党军。所以,国民党俘虏说:‘现在不是共产党打国民党,是共产党带着国民党打国民党’。那时,真是不惜一切牺牲。(李琦插话:从解放战争开始,我的印象是:一旦遇到要打重大战役,毛主席开口就问‘你准备牺牲多少,伤多少’?部队损失都是要事先估计的)。战场上是一边打一边补充,所以升得也快,战士很快就升成连长了。打到最后俘虏兵的比重就大了。的确,那个时候党中央的政策非常正确!部队情绪真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不吃饭,不睡觉,也没怨言,为着歼灭敌人,争取全国的胜利。总之,三大战役的组织和指挥,除毛主席外应该说周总理是起了巨大作用的。毛主席讲了话,大政方针一定,周总理就日夜不睡觉,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直到胜利。周总理在解放战争中兼任总参谋长,对我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我军在向正规化不断前进,这就为以后抗美援朝战争中会同朝鲜人民军击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注3)。


  注1:1939年至1941年初曾任中共南方局军事组成员。

  注2:指当时发表的致毛泽东的公开伩,在公开伩里,傅作义指责中国共产党分裂国家,不听指挥,先打第一枪,建议毛泽东解散军队,归顺蒋介石,等等。傅讲:如果这样,将来我情愿给毛泽东当秘书。

  注3:张清化《回忆敬爱的周总理》,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采访记录,1981年8月14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