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淮海战役大决战及办理的作战业务工作

  1948年9月,我军在东北、华东等地向敌展开秋季攻势,首在关内攻克山东省会——济南,歼灭国民党王耀武部10万余万人;东北的辽沈战役全歼东北敌军,东北全境解放;北线平津张亦正进行着堪与媲美的分割歼灭战。这一连串的胜利震撼下,迫使南线敌军不得不收缩防线,集中兵力,由多点的重点防御,转变为一点的重点防御。以“一点两线”(徐州一点、津浦〔线〕徐州以南段及陇海〔线〕徐州以东段为两线)的防御计划代替了原“三角、四边、十三点”的防御计划,以便应付我军即将到来的攻势。在此计划之下,先后撤弃山东境内的菏泽、临沂、烟台等孤立据点,以便集中力量固守徐州及屏障徐州之丰县、沛县、砀山、肖县、永城、宿县、睢宁等县城及运河车站、台儿庄、韩庄等据点,以图确保战 略要地——徐州,屏障南京。

  国民党军部署:战役前,敌我双方都紧张的调整部署及充分进行准备。敌人在北起临城,南至长江,东自连云港,西迄民权,以徐州为中心,共麇集了精锐 主力25个军62个师,连同其他部队在内,约60万人以上。加上战役中增援之8个军21个师,约20万人,共计33个军83个师,约80万人,占当时南线总兵力(62个军148个师)50%以上。其分布:将第2、7、13等三个主力兵团“品”字形的置于徐州西、南、东三面;第2兵团邱清泉部4个军11个师7.5万人,置于徐州(不含)以西、砀山(不含)以东陇海路沿线为机动部队;第7兵团黄百韬部4个军9个师6万人,自与第2兵团援济〔南〕未逞后,即由徐州以西,东开至新安镇东西地区,与位于东海、连云港的九绥区之第44军以图阻我华野南越陇海路向西直取蚌埠;第13兵团李弥部3个军9个师5万人,布防于徐州;撤离郑州之第16兵团孙元良部2个军4 个师2.7万人,亦东调集结在蒙城、宿县地区,确保徐、蚌间的铁路交通,向北可增〔援〕徐州,向南可增〔援〕蚌埠之作战;另三绥区冯治安部2个军4个师(西北军)3万人,被驱至徐州以北临城、贾汪、台儿庄之线;四绥区刘汝明部2个军6个师置于徐州以西砀山、商邱地区;其次一绥区周碞部4个军8个师5.6万人,分布在南通、如皋、泰 兴、泰县、高邮、兴化、睢宁、灵壁及两淮地区;八绥区夏威部2个军4个师2.5万人,固守蚌埠;第66军位于滁县、天长、盱眙地区。除上述敌军外,战役 进行中蒋匪为挽救徐州危局,从其他地区增调淮海战场的8个军21个师,计:原驻信阳、确山地区之黄维第12兵团4个军11个师8万人(12月18日到达蒙城被我中野包围于双堆集地区),原驻豫北安阳之第40军39师(11月10日空运徐州),由葫芦岛南撤之第54军及由青岛南调之第39军共2个军5个师(11月中旬到达蚌埠东南地区),原驻武汉的第14兵团宋希濂所属之第20军、第28军共4个师(12月上旬到达蚌埠以南地区)。

  在全国胜利形势下,我军为求得在长江以北与敌决战,歼灭南线敌军的主力,造成进军江南之有利条件,集中了第三野战军(华东)共15个纵队44个师42万人、第二野战军(中原)7个纵队19个师18万人,两野战军合计22个纵队63个师60万人及华东、中原、华北等地方军各一部共约100万以上的强大兵力,统由刘伯承、陈毅、粟裕等将军率领统一指挥作战,发起了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自9月下旬济南战役后,即集结兖州、肥城地区,进行休整及准备。中原野战军于10月间解放郑州后,除第2、6纵队(系由江汉、桐柏地区直接东开徐、蚌间地区参战的)外,主力即在郑州地区集结休整与准备。除部队积极准备外,两区党、政、民亦全体总动员征集粮草,组织运输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历时1个月左右时间。

  我军作战方针:以3至5个月时间进行连续的作战,随打随补即俘即补以达到彻底歼灭江北敌军之目的。其步骤为:首先以华东野战军歼其突出于运河以东陇海沿线之敌黄百韬兵团,吸引徐州敌人之增援,使其脱离徐州工事之依托,于野战中,相机分割包围歼灭其一部或大部。若歼黄百韬后,徐敌固守,我即以一部围困徐州,主力南下夺取蚌埠,孤立徐州后而歼之。并以中原野战军向宿县出击,以宿县为依托向南向北推进,切断徐、蚌之联系,配合华野的行动,阻敌北援或南逃。具体部署:我华东野战军除渤海纵队留守济南外,其余14个纵队44个师(冀鲁豫及江淮、豫皖苏4个独立旅在内)42万余人,以10个纵队(第1、2、4、6、9、11、12、13纵队及冀鲁豫第11纵、鲁中纵)为东路,首先歼灭突出于运河以东新安镇地区之敌7兵团黄百韬部,以第7、8、10等三个纵队为中路,向台儿庄等地出击,直插徐州以东,阻击由徐东援之敌,以第3纵、两广纵队附冀鲁豫之2个独立旅为西路,向砀山、商邱出击,以钳制徐州敌人。

  中原野战军的第1、3、4、9等4个纵队10万余人,向宿县进击,完成切断徐、蚌联系及阻敌北援任务。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止,历时65天,按战役的进程,可分3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1月6日至11月22日)战役开始,我军首先歼灭比较孤立、位于运河以东陇海铁路徐(州)海(州)段的敌黄百韬兵团(7兵团)4个军9个师6万余人为主要目的,以孤立徐州之敌,造成下一步作战的有利条件。

  我军部署,以华东野战军一部围歼敌黄百韬兵团(7兵团),另一部割断黄百 韬与徐州敌之联系,并阻徐州敌之东援,而以中原野战军与华北地方军一部向徐 州以西、以南发动钳制性的攻击。

  华东野战军部队于11月7日由兖州等地分路南下,迅速扫清了陇海铁路北侧300里宽广地区,东路的第1、4、6、8、9、11、特纵第7个纵队,于11月8日攻克山东南部的郯城,全歼国民党山东保安旅、王洪九部5千余人,向敌黄百韬兵团逼近。第2、11、鲁中纵及敌后活动之12纵共4个纵队,向敌黄百韬兵团以东以南进行迂回,途经宿迁,11月13日于睢宁西北高集歼国民党一绥区孙良诚的第107军,1个师投降。中路第7、10、13纵沿津浦线南下,于11月8日争取了国民党三绥区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率其2个军(第59军全部,第77军之131师、37师之1个团又1个营),于徐州北之临城、台儿庄地区起义。使中路我军赢得了时间,得以迅速插入徐州以东,截击黄百韬兵团西逃之可能。因此,中路我军即穿过临城、枣庄、峄县、台儿庄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

  当我大军全线进通陇海路时,黄百韬兵团4个军不敢应战,结合国民党九绥区的第44军于11月9日分由新安镇地区狼狈西窜,企图逃回徐州。我东路之第1、4、6、8、鲁中5个纵队,跟踪追击,3天追歼逃敌近2万余人。黄百韬所率的第25军、第64军、第100军及国民党九绥区的第44军逃过运河西岸后,11月10日即遭我军由台儿庄、枣庄地区迅速南下的第13纵及由宿迁向西北插上的第9纵迎头堵击,将其与徐州的联络截断,该敌走头无路,复折回碾庄、曹八集地区构筑工事,固守待援。此时我军东路追击部队亦迅速渡过运河,将敌四面包围。其掩护主力西逃,担任侧翼警戒的第63军11月9日晚未及渡过运河,即被我第1纵包围于窑湾地区。11月11日围歼战正式开始,我首在曹八集及大院庄歼黄百韬兵团的第100军的第44师全部,及李弥兵团(13兵团)的第3师1个团。同时又将包围于窑湾的第63军全部歼灭,俘敌1万余人。11月12日,作战部综合敌情,向前线指挥员通报了黄百韬兵团等部队被包围于碾庄地区的情况。翌日又通报了邱清泉兵团欲保存实力而谎报我情,不愿执行增援任务的情况。

  11月12日后,我军以第4、6、8、9、13共5个纵队,逐渐紧缩碾庄地区之包围圈,将敌压缩于东西不及10里,南北不及6里之狭长地带。四面八方向敌发起攻击,敌则据守地堡工事,逐村顽抗,激战至11月20日晨,计历时10天,将敌黄百韬兵团5个军10个师10万余人,全部歼灭。

  当我军在碾庄地区围歼黄百韬兵团时,蒋介石曾慌忙令其驻徐州的王牌军邱清泉兵团(2兵团)及李弥兵团(13兵团),共12个师,由徐州沿陇海路南北两侧地区向东增援,企图解黄百韬兵团之围。邱、李兵团,以其5个主力师为前导,在飞机、坦克、重炮掩护下向我猛烈进犯。我军以第7、10、11纵3个纵队于正面坚决阻击,不使该敌与黄百韬兵团会合,但为了使该敌脱离徐州的依托,使其向东伸远一点,便于我当时已经进至该敌以南褚兰地区的第2纵、12纵、冀鲁豫第11纵、鲁纵4个纵队向北直插,切断其与徐州之联系,求得再包围歼灭其一部。为此我正面阻击之部队有意稍行后撤,经10昼夜的激战,至11月22日将国民党军阻于距黄百韬地区〔兵团〕以西30余里之薛家湖、鼓山、狼山、林佟山、潘塘、柳集一线,但仍离徐州过近,且敌屁股始终紧贴徐州,不敢大胆东进,使我不易切断其后路。正因为如此,敌人也不能达其营救黄百韬兵团被歼之目的。

  在徐州以西之钳制方面,我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西路的第3纵、两广纵队于11月7日首在徐州以西之张公店地区,歼灭敌四绥区刘汝明部第55军的第181师,扫除了徐州以西之国民党军,中原野战军第3纵11月16日攻克徐州以南宿县,全歼守敌第148师及交警16总队。中原野战军第4纵及华东野战军的第3纵、广纵,由宿县向北攻击,以钳制徐州邱、李两兵团向黄百韬的增援。中原野战军第9纵与豫皖苏独立旅在攻占任桥、固桥之后,并向退至固镇以南的国民党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两兵团进攻,完成了切断徐州与蚌埠之联系。11月22日,战役第1阶段结束时,作战部向军委首长呈送了《徐州、华中两剿总敌军战斗序列》,并按毛泽东的要求汇报了这些国民党部队的战斗力状况。

  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6日)以围歼敌黄维兵团及追捕包围敌杜聿明集团为主。

  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全歼敌黄百韬兵团后,即向徐州逼近,敌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及孙元良(第16兵团,该兵团系在我中野出击宿县时,逃向徐州的)3个兵团9个军24个师,全部缩回徐州城内及城郊,企图固守徐州孤城,待援或南窜。我为恢复部队疲劳及整顿部署以利更大规模歼敌,并防敌南逃,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于徐州东南地区进行休整,待机作战,以一部及地方部队围困监视徐州敌人。

  蒋介石为挽救徐州地区的颓势,令其驻蚌埠地区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两兵团共计6个军14个师,配合驻信阳、确山之黄维兵团(第12兵团)4个军11个师8万余人,企图到宿县地区再沿津浦路北上,以打通蚌埠与徐州的联系,并参加徐州地区的作战,或接应徐州敌南逃。

  黄维兵团(第12兵团),于11月6日由平汉路南段之信阳地区出发,经确山、正阳、新蔡向阜阳急进,沿途遭我豫皖苏八分区及军区武装一部之阻击,该敌主力于11月15日进抵阜阳地区,11月16日向蒙城续进,其先头部队11月18日进至蒙城东西涡河沿岸(按:该敌由信阳地区出发,至蒙城地区共走了13天,700余里)。

  我军歼灭孤军深入之敌黄维兵团(第12兵团),即首令位于宿县西南作为中原野战军预备队的第1纵,于11月18日赶至蒙城、东西涡河地区阻滞该敌,以运动防御掩护后续部队的到达。11月19日夜,我第1纵移至淝河沿岸以板桥集为核心阵地布置防线,后又退至浍河与淝河之间,经过11月23日在南平集东西地区我顽抗结果,敌伤亡颇大。11月23日夜我决心放弃南平集,继续诱敌深入,并以第4、9两纵在浍河以北布成囊形阵势,该敌第18军主力进入,利用浍河隔绝敌人,而以第1、2、3、6、11等5个纵队由敌之东西两侧夹击,求得首先歼其较弱之第14军、第10军和第85军。但在11月24日敌人进入我囊形阵地后,很快发觉其已处于不利地位,故11月24日午后,即开始向浍河以南收缩,我军亦于同日夜全线向敌出击,并乘敌混乱之际,压缩敌人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15华里狭小地区内,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

  从11月25日至12月2日这7天中,我军逐步压缩敌人在双堆集纵横10华 里地区。敌在被围后,亦调整了部署,并修筑了极坚固的防御阵地。在最初2天,我军对敌战斗力的消耗和混乱的状态估计过高,对敌人防御能力估计不够,故在作战上,由于用猛打猛冲战术,结果收效不大,而加大了我军的伤亡,后我军立即采取了稳重的攻击作战,并利用敌人突围或反击给了敌人以极大的消耗。在这7天中,敌曾多次向我阵地猛攻,以图突围,尤以11月27、28日最为猛烈。11月27日敌曾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我第6纵阵地上猛攻,均被击退,国民党廖运周师(第110师)亦乘敌出击时就势起义,给敌以很大精神影响。此后,敌每天以3、4个团至 2、3个营的兵力,在大量飞机、坦克掩护下,向我四周阵地冲击,但均未逞,且伤亡过半,造成我全歼敌人的良好条件。

  同时,华东野战军第13纵及江淮独立旅于11月25日将灵壁城内国民党第238师全部歼灭。苏北兵团于11月27日击溃了由蚌埠地区北援黄维兵团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并在曹老集西北的南岳庙歼灭其第39军103师的2个团。在徐州以南阻击徐敌南援的第1、3、4、8、9、12纵、广纵、鲁纵及冀鲁豫军区之2个独立旅,于 11月26日至29日4天中,曾数次击退了邱、李、孙3兵团 企图南援黄维兵团的进攻。

  11月26日,在军委举行的战况汇报会上,作战部一局参谋许之善等汇报了战役第2阶段开始后的战况,朱德总司令不断插话、讲话,指出:“20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 “我们以4、5个纵队监视徐州敌人,决心连续作战,不怕伤亡,随时补充俘虏,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只有我们无产阶级队伍才能如此。”

  在此,国民党黄维兵团被围,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击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兵团南援受阻的颓势下,蒋介石即召集顾祝同、何应钦等于11月27、28两日在南京举行紧急军事会议,仓惶决定杜聿明撤出徐州向南逃窜,并钳〔制〕我中原野战军侧背接应黄维突围,以便合力南逃。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遂即率领其剿总人员由空中逃往蚌埠,其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等于12月1日午弃徐向西南逃窜。

  此时,我集结于徐州以东、以南地区的华东野战军第1、3、4、8、9、10、12纵、鲁纵、广纵等9个纵队立即分三路向逃敌追击。我军追击部署为:以第8、9纵队直插永城地区迎头堵击,以第1、12纵队跟踪急追,以5个纵队直接西进,向敌侧翼截击。另华东野战军在固镇地区的第6、7、13纵等部亦星夜赶赴永城地区截歼杜聿明集团。各部均于12月2日开始向逃敌追击。

  杜聿明所率之3个兵团,自12月1日逃出徐州后日行120里至永城东北之青龙集、李石林地区,因裹胁机关人员及家属与物资车辆等过于笨重,在我尾追下混乱异常,被迫于12月2日晚集结整理,致我迟敌1天的追击部队得于超敌先头断其逃路,12月4日我军主力全部赶到,将逃敌四面包围于永城东北之王砦、祖老楼以西,大吴集、张大屯、芒砀山以南,薛家湖、丁集以东,大回村、青龙集以北地区。乘敌混乱立足未稳之际,我即发起攻击,战至12月8日即将孙元良兵团2个军4个师,及邱、李两兵团的16个团全部〔歼〕,尚余约44个团左右兵力被我紧密围困。敌虽曾数度挣扎南突,但均遭受重大杀伤未逞。黄维兵团在其所望的援兵杜聿明集团已被我包围,及李延年兵团尚被我阻击于80里之外的情况下,采取固守顽抗,并多次发放毒气,苟延残喘,拖延时日及妄图突围。

  我军为集中先歼黄维兵团,将华东野战军第3、7、13及苏北第11纵由围歼杜匪战场暂时南调,参加对黄维的作战。以华东野战军第1、4、9纵(北面)及第2、8、10、12(南面)围困杜聿明集团,以渤海纵队1个师为总预备队。12月7日我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均以全力实施对黄维之攻击。此时,我减员达3万人左右,故于 12月13日又把预备队华东野战军第7、13纵增加上去。我军组成3个集团:以第4、9、11纵为东集团,对沈庄、李围子、杨围子及四个杨庄之敌第14军残部及第10军之75师、114师进攻;以第1纵、3纵、华东野战军第13纵为西集团,对马围子北玉皇庙地区之敌第10军、18师及第85军、18军各一部阵地进攻;以第6纵及华东野战军7纵为南集团,向双堆集及其以南之敌进攻。攻击重点为东集团,因为攻占沈庄、杨围子、杨庄等地之后,即可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敌兵团部的核心阵地可完全暴露,且该时敌人东西不过3里的狭长地区,便于我之割裂,待东集团已有显著成效之后,再以华东野战军第3纵的一部加入战斗,并以陈士渠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第3、7、13、苏北第11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6纵等5个纵队,直攻双堆集。从12月3日起按照预定计划,每天都有进展,直至12月15日夜乘敌突围中,将敌黄维兵团 4个军12个师1.26万余人全部歼灭,胜利结束第二阶段作战。

  第三阶段(12月17日至1月10日)围歼敌杜聿明集团。

  杜聿明集团自12月4日被我包围后,曾数次企图向东南突围,以解救黄维一同南逃,但屡被我击退未逞,反之包围圈一天比一天缩小,至12月15日其占领面积为东西20里,南北10里,约70余个村庄,稠集20余万之兵力,平均每个村庄需容约3千余人。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歼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畏歼纷逃淮河以南。绥区周碞部亦由两淮地区撤向长江北岸。新由武汉增来蚌埠以南地区之宋希濂兵团亦未敢继续北援,使其更加孤立与绝望。恰逢12月16日后,连日大雪,天寒地冻,敌人空投不易,处于粮尽弹缺,饥寒交迫之境地,使敌人陷入极大的混乱和绝望中。敌人在逃跑中丢掉了棉衣、棉被,带的粮食早已吃光,如第5军规定抢来的毛驴每头要分配给130个人作一天的食料,居民的牛、驴、猪、狗、鸡、鸭都已吃尽,部队的马匹均已宰光,有的连马皮全吃了,不只是粮食困难,就是燃料和水都非常无着,连做工事的木板、马鞍都烧了火,有的竟以滤过的马尿充渴,在此饥寒严重的威胁下,大批的(人员)冻死与饿死。

  我军为给敌最后一条生路,便于12月15日开始停止攻击,主力进行战地休整及补充弹药,仅以一部兵力继续围困监视敌人,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并命令敌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率部投降,并普遍发动火线劝降工作,成排、成连、成营不愿为杜匪等送死的敌人官兵不顾严密的封锁和残酷的镇压逃过火线向我军投降,至1月5日已达1.4万余人。可是,杜聿明等匪首拒绝了投降与警告,而作垂死最后一息的挣扎,他从空投中获得了大量的毒气弹,及许多防毒面具,部队中每个人都发了防毒面具或手巾,驱使着那些饥寒交迫的残兵败将,妄图用毒气来给他们打开突围的道路,在狭小的圈子里,忽而把部队拉到东,忽而又拉到西,象推磨似的转来转去,人与车相撞,马与马相踏,乱得一团糟。如此突围的结果,不仅未达到其突围的目的,反使兵员大量减少,许多团、营、连的建制已剩下一个空架子,包围圈内到处僵卧着尸体,负伤的及冻饿将死的士兵在地上滚着爬着,哀号呻吟,无人过问,此等惨情使敌人失去了斗志与战斗的信心。

  我军经过了20天的休整,为对杜匪进行最后一次歼灭攻击,我组织了3个集团:以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第3、4、10纵队及冀鲁豫独1、3两旅,位于东面;以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第1、9、12、渤海四个纵队于西北面;以韦(国清)、吉(洛)指挥第2、8、11纵于南面。首以第1、4、10、11纵及冀鲁豫两个独立旅向李弥兵团阵地分割攻击,以第8、9纵配合,求得进一步的压缩,然后全歼之。

  1949年1月6日下午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至1月7日晚的日夜激战,即夺取了敌人30余个村落据点,歼敌李弥部14个团的兵力,迫使李弥兵团放弃青龙集一带阵地而西窜,与邱清泉兵团混作一团,周围不及10里的小圈子内。1月8日午我展开全力连续猛攻,至1月10日10时止,将敌全部歼灭,至此1个月零6天的时间,杜聿明所指挥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10个军25个师、1个骑兵旅等约30万人全部歼灭。俘虏1.77万余人,投降者1.4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700多门、坦克 100余辆。

  淮海战役自开始到结束,我军坚决、迅速、干脆、彻底全部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在被歼灭的60万余敌人中,有蒋介石嫡系精锐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有蒋介石 5大主力军之第5军和18军,及蒋介石儿子蒋纬国指挥的战车团。这许多部队都是美械装备,经过美帝国主义顾问团的训练,由美帝国主义所宠爱的和蒋介石所亲信的干部、国民党著名的高级将领杜聿明亲自指挥,是在国民党匪军南线主要战场——徐州战场上进行决战,结果全军覆灭,连杜聿明本人也被我军活捉。淮海战场国民党的失败,连同东北锦州、长春、辽西、沈阳,华北张家口、

  天津的失败,使蒋介石已经输光了内战主要的本钱,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严重的动摇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奠定了我进军江南彻底歼灭残敌的基础。

  在战役准备和战役进行期间,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草拟指示电70余份;作战部根据前线指挥员来电,连续标绘了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部署图,截断邱(清泉)李(弥)兵团部署图,华东野战军部队部署方案,歼李延年兵团部署,李延年兵团撤退路线图,淮海战役第3阶段态势图等,供毛泽东等军委领导同志了解情况、发出指示之参考。此后,作战部在总结淮海战役时编写了6条经验:(1)淮海战役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3军的范例。在整个战役里始终贯彻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精神。首先集中力量割歼黄百韬兵团,在第2阶段里,我华东野战军先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兵力中,抽调了一部兵力去协助中原野战军歼灭了黄维兵团,然后再集中兵力回来聚歼了杜集团,这就是各个歼敌的充分表现。(2)战术上从运动战、追击战开始,以阵地战为终。以消耗敌人为始,以围歼敌人为终。不论是追击杜聿明集团,追击黄百韬兵团或阻击黄维兵团,我军均表现了高度的神速、机动与灵活。每次先求得分割(或阻击)包围,不使敌人逃脱。然后一步一步的紧缩。并利用了敌人大大小小成百次的突围突击,而消耗了敌人(主要是敌战斗兵的伤亡),长期的围困使敌饥寒交迫,造成敌人内部的混乱与恐慌,继之我以绝对优势兵力,最后一举攻歼之。(3)当在连战连捷之后,容易造成骄傲轻敌,或存有侥幸取胜的心里。必须了解,对于完成了坚强防御体系的敌人,只能采取稳步和有充分准备的攻击作战。轻率的没有充分准备的或只凭猛勇一冲的攻击战法不能收到任何效果,枉徒自己伤亡。我必须构筑纵深而严密的防御体系,村与村之间,阵地与阵地之间,均须有蜘蛛网式的交通壕,为下一步攻击,必须逐步的向敌人伸延工事,愈近愈有利。(4)战役中,各部队高度的发挥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忍饿忍寒的连续作战的作风。因此,在战役中没有放过任何战机,有效的保证了歼敌主力于江北的战役计划。如在追歼杜聿明集团中,做到了利用战役与战役间的空隙进行短期的休整。如华东野战军部队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于徐州东南地区的休整,及在战役中争取休整,但不使敌人获得喘息时间。如华东野战军包围杜聿明集团后,只以一部兵力与敌对峙监视,主力进行了20天的休整。(5)军事政治相结合,当我完成包围敌人之后,应利用我军攻击准备不及或主力休整的空隙,广泛的展开群众性的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向被围且陷绝境之敌军长官劝降等,以补救我军事行动的不足,在淮海战役中均收到很大的效果。(6)大胆的执行即俘即补的政策,以充实我的战力,使部队不致因战斗伤亡减员,影响歼敌任务的执行。

  1949年2月,军委作战部又在战况汇报会上综合汇报了淮海战役的情况。关于作战经验,指出歼灭黄维兵团时指挥灵活,但最初对敌战斗力估计太低,未使用绝对优势兵力,后来才逐次增兵,拖延了一些时间。以后,军委作战部又综合各方面材料,整理写出《淮海战役概况》和《淮海战役总结》,共1.5万余字。《概况》指出: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对蒋介石王朝之命运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决战,是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一个关键。淮海战役期间的情报保障工作出色,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军委主席毛泽东在二局关于淮海战役期间工作总结上批示:“已阅,很好,应予奖励。并告各工作同志继续努力,力求精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