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与办理作战方针、计划的研究拟制工作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与中央工委汇合后,由于毛泽东还在城南庄,所以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举行。出席会议的除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外,还有彭真、李先念、薄一波、聂荣臻、陈毅、粟裕、黄敬、罗瑞卿等。根据4月25日毛泽东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的电报所述,会议拟讨论的问题包括:关于邀请香港、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来解放区商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的问题;关于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及会议的议题问题;关于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问题;关于克服某些无政府、无纪律状态,适当缩小地方权力的问题;以及关于刘邓的建议、陈粟兵团行动、晋绥管辖范围和制订区乡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大纲等问题。
会议开了8天,至5月7日结束。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粟裕提出的调整南线战略进攻部署的建议。会议听取粟裕的汇报,同意他提出的意见,改变原来准备派遣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由湖北宜昌、沙市一带渡江直插闽浙赣的打算,决心先集中兵力尽多地歼灭国民党主力在长江以北,然后再渡长江。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会议还研究和决定了如何在已经连成一片的华北、中原解放区建立、加强统一的中央局、政府和军区及其他多项夺取全国胜利的部署,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节口号,提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口号。毛泽东还在会议上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号召。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已经连成一片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组成华北解放区。同时,适应准备在长江以北尽多地歼敌主力的战略打算,决定加强中共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为第二、三书记;并成立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后者 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都由刘伯承、邓小平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在大决战阶段,作战部李涛部长和作战部的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更加活跃。李涛部长列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948年的9月会议,并参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作战方针、计划和军队建设问题的讨论。在列席会议之前,组织作战部为会议提供了关于敌情、我情的准确资料,提出了参谋性建议,会后完成或参与完成了某些重要文件的拟稿工作。
1948年7月,周恩来组织拟制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作战部李涛部长参与此计划的研究拟制工作。《计划》规定要在本年度(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个旅(师)左右,把革命战争继续扩大和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计划》中指示全国各战场发起秋季攻势。中央军委于7月14日审定和发布了这一军事计划。
8月9日,作战部李涛部长还受命组织草拟了中央军委关于防空的指示。针对国民党空军狂轰滥炸和在解放区上空穿梭往来等情况。《指示》中对于组建对空射击部队、集中高射武器、进行对空射击训练、在解放区各大城市设立防空司令部等问题做出了规定,提出了要求。
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除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和彭真外,还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贺龙、邓小平、聂荣臻等14人,重要工作人员杨尚昆、李维汉和作战部李涛部长等10人列席了会议。这是自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是自抗日战争结束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根据2年来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总结检查了过去的工作,制订了全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在今 后3年建设人民解放军500万人,每年平均歼敌正规军100个旅,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自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此前的预备会议期间,李涛部长带领作战部按照军委首长的意图为军事问题的讨论准备材料,参与整理会议记录,后经修改成为《中央军委关于解放战争第三年战略方针、作战计划和军队建设的指示》。《指示》在“战略方针”部分指出:大约经过5年左右,便可根本取得全国胜利。这一预测,从战争2年敌我兵力对比的变化上看,已证明其充分可能性;参照国民党统治中国的经验,任何时期都未超过500万人,预计人民解放军发展到500万人,便可取得全国胜利与保卫全国治安。《指示》在“作战计划”部分指出:人民解放军在第3年内如能在现有地区及内线歼敌100个旅以上,则国民党将不能挽救其颓势,人民解放军则可开辟第4年南进发展的宽广道路,打通江南与华北,并发展西北、中原。《指示》在“军队建设”部分规定:今后3年发展到500万人的编制;步兵以师(旅)、特种兵以团为战略单位;编制原则,均采取三三制;部队从班长起,一律设副职;军队系统野战军的番号由军委统一编排,纵队和师均依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的次序排列;纵队以上设野战军、野战兵团两级,纵队及独立师或分隶于兵团,或直属野战军;兵团一般地分隶于野战军,若无野战军一级者由军委指挥;一级军区及野战军和直属兵团均属军委指挥,野战军与直属兵团目前在行政上一般地受所在军区管辖。
李涛部长后来在谈到“作战计划”部分时说:“当时设想要在1948年7月到1949年6月歼敌100个旅,这已经是个大胆的设想了。以人民解放军当时居于劣势的装备条件,要歼灭美国武装起来的蒋军100个旅,可以说是很艰巨的任务。但是后来战局的发展不仅出乎敌人的预料,就连我们这些整天扳着指头计算歼敌数目的人也是大出所料。到1949年6月底,我们统计,这1年间,我们歼灭的国民党军,单是完整的建制师就有221个,此外还有旅、团多个,共有305万人,连同前2年歼敌数总计达569万余人。原来设想从1946年7月起,5年内基本打败蒋介石,但3年就基本做到了,这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①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会议对战争第3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在军事上,继续发展外线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战役。重申解放军全部留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全国的重心在中原,北线的重心在北宁路。会议要求解放军应进一步进行正规化建设,以便适应大规模近代化正规战争的需要。在政治上,鉴于中共中央提出的召集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已经得到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响应和支持,会议决定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来解放区,准备于1949年内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取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经济上,为了克服在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解放区经济和财政上的困难,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从国民党统治区内取得战争所需的大量物资;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生产,开源节流,反对浪费。会议还提出要注重和加强城市工作和工业管理工作,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针对党内仍然存在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的倾向,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切实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党中央和中央代表机构手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会议的决议》。为夺取全国政权准备大批干 部,会议提出必需准备好3万至4万个干部,并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 和知识分子中培养、吸收和提拔干部。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准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注】①刘庆方著《开国上将李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第229页。
(五)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
军委二局(情报机要)住在离西柏坡20来里的岗南村。村子里竖着高高的 天线被伪装隐蔽起来,不论是从地面或是天空,看见的只是一片树林。二局局长戴镜元几乎每天都来西柏坡送情报,20分钟便从岗南村到了西柏坡。踏过村里的碎石路,急促的马蹄声,使中央机关的人们全都止步注目。
从三大决战开始后,西柏坡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例如,在淮海战役一开始,从参谋、卫士、炊事员到幼儿园的保育员全都关注起前方的局势来了。
人们都在议论“黄百韬怎么样了”?有人说“跑啦!向西跑啦”?后来,黄百韬兵团被围在了碾庄。人们又在议论“怎么还没歼灭呀”“这家伙非常顽固很难打”……开始,西柏坡的人们,从毛泽东到炊事员,都以为只需1个星期就可以结束歼黄战斗。后来,决定延长到10天。再后来,决定延长到半个月……人们揪心地盼着淮海战场上传来捷报。二局局长戴镜元在围墙外跳下马,将缰绳交给哨兵,直奔军委机要室,把电文交给叶子龙主任。
在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毛泽东已经10天没脱衣服上床睡觉,也没有很好的吃饭了。他临窗站着,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在思考着战役指挥的问题。周恩来也是每天只打两个盹,趴在桌上睡,一次1个小时,1分钟都不多,战役指挥十分紧张!战场情报一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脚步匆匆地朝作战部一局作战室走去。接着,作战部一局作战室的张清化、成普、江友书、赵云慈,连同刘长命(刘长明)等人,都像走马灯般进进出出走动起来……
这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它们是在毛泽东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周恩来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是毛泽东在这方面的主要助手。他们在西柏坡所住的院子靠得很近,天天见面。一有什么问题,随时交换意见,共同商议解决。当时,在西柏坡作战部每周(有时两周)举行一次战况汇报会,向中央军委首长和有关部门领导人汇报战役进展、敌我情况、战果、损失和经验教训。汇报会通常由李涛部长主持,由作战部一局参谋人员报告战况,如有重大问题,则由李涛部长亲自汇报。朱德总司令在听取汇报时多次插话、讲话,对战局做出深刻分析。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作战部一局作战室张清化副主任回忆说:那时,军事上的问题,主要是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解决。战时活动方式跟现在不同。那时,毛主席主要管打仗。他住在北屋,卧房连着办公室,身边有2部立式军用电话和2个土造电铃。机要室收到各战区的电报,直接送给毛、周,不经过参谋人员。周恩来参与决策,并具体组织实施。除了军委作战部外,周恩来还有个小作战室,由张清化副主任负责,相当于他的军事秘书,每天根据局势的变化负责标图。周恩来常到作战部作战室了解情况。他对敌我双方的战争态势、兵力部署、部队特点、战斗力强弱,甚至国民党方面指挥官的简历、性格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有了什么情况,周恩来总是先仔细地核实并弄清,然后向毛泽东报告。两人经过研究确定对策后,多数由毛泽东起草文电,少数由周恩来起草,而所有军事方面的文电都经周恩来签发。张清化副主任还回忆说:发送军事方面的文电大致有3种情况:一是议后发。有了情况,书记处几个领导人共同商议,然后由毛泽东或周恩来起草文电发出。二是阅后发。由于军情紧迫,来不及一起商议,由毛泽东或周恩来起草好文电,再送其他领导人传阅后发出。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三是发后阅。由于情况紧急,刻不容缓,为了争取时间,由毛泽东或周恩来起草好电文先发出,再送其他领导人传阅。从现存的军事文电的档案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前面所说的这些情况。指挥这么大的战役,首长凡事亲自动手,这是古今中外少有的”。①
建国后80年代末,在采访曾在作战部一局作战室工作过的几位参谋,这些分居在全国各地的老同志谈起当年总部的战斗生活,无不神采飞扬,眷念不已。西柏坡的那段日子,在他们的一生中,无疑占有特殊的位置。“当时的作战室只有10来个人,住在柏坡岭前,紧挨着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院子”。张清化副主任回忆道,“参谋人员大都是跟毛主席转战过陕北的。室里分为我军科,敌军科以及资料、地图等小组。人虽少,却把敌我两军的编制、序列、兵力部署、战场态势掌握得一清二楚,既要汇集敌情,又要统计战绩,公布战报。5、6 个参谋管全 国,工作效率极高”。“我们参谋人员负责标图。用的是战场上缴获的黑白图”。性 格沉静的赵云慈回忆道,“我们用电光纸剪成三角旗,粘在大头针上,代表双方 兵力。根据战场的态势,每天将它们在地图上搬来搬去。那时,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天天往毛主席屋里跑。再大的事,3个人一碰头,就下了决心。他们一去,敌军科的江佑书就跟着去‘搬旗’。一面蓝旗代表一支敌军。敌情天天变,他就天 天来回‘搬’”。“有时,下面报上来的敌情也会有出入。周副主席就找我们去核实”。矮小精悍的成普说,“他对参谋人员很严格。要求‘及时、准确、对答如流’。‘不知 就不知,不许用大概、可能这些词’。有一回,我送一份战绩统计给周副主席,他看后皱起了头说:‘哎呀,歼敌总数和具体番号怎么对不起来?少了1个旅嘛!??我一查,可不是。周副主席放下笔严肃地说:“同志,我们发的东西不光全国要看,世界上也在注意。工作不精细,要犯错误啊”!现年70岁的成普脖子上挂着一副老花眼镜,坐在西安干休所的会客室里哈哈笑着,回忆他挨训的经历。“周副主席当时兼军委总参谋长,什么事都要经过他,工作最忙,每夜都伏案到天亮。
因为一到晚上,各地的电报都来了”。当时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在淮海战役决战的日子里,周副主席一连两个昼夜连续工作,却一直是精力充沛,细致认真”。有一次,军委作战室一个干部把战绩统计表送来。周恩来接过去,看了一下便问:“这数字核对过了吗”?“核对过了”。他再问:“没发现错误”?“没有”。他立刻指了出来:“那么碾庄地区被我军歼灭的黄百韬兵团中,为什么少了一个团”?有时,会议开到快要天亮。“会开完了,这回周副主席可该去睡了,但却没有,又走进了他的办公室,打开桌上小碟里放着的那盒万金油,用食指沾了一点,抹在两鬓和前额,搓了几下,又继续工作下去”。“他习惯在早上5、6点钟睡觉,中午12点起床来吃早饭,下午接见各地来的同志”。二局局长戴镜元深情地追忆,“打 黄百韬那回,我去送电报,连续几个上午看见他和主席都没睡,心里真有点沉重”。“作战紧张时,主席天天不沾床,累了就在帆布椅上躺一躺。躺椅也是陕北带来的。”②
当过毛主席卫士组长的李银桥对笔者说,“他写文件写得脖子酸,就仰仰头,扭扭胳膊,在屋里来回走步,走步时也想问题,有时把脚踢到墙根上。主席动脑筋时不喜欢别人问话,这时催他吃饭他就会发火。但过了一会儿,忽然又叫:‘我饿了,怎么还不送饭呀’?其实,饭菜早就摆好,都已经凉了”。“平时,他也开玩笑,逗小孩玩”。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恬静地靠着茶几,接过话头,“有时,他还 到滹沱河边兜上一圈。他一般不大讲话。碰到哨兵,问问多大年纪,哪里人。一次遇上炊事员,他问:‘烧的里来的’?炊事员回答:‘唐山煤’。又问:‘那么井径煤到哪里去了?哦,对了!有几回,我还听见他哼京戏呢,有板有眼的……”
以后当了济南军区副参谋长的刘长命(刘长明)感慨地说道:“当时,我们都才20来岁,精力正旺。眼看革命快胜利了,干起工作来不要命。1天3顿,端着搪瓷碗蹲在院子里吃饭,觉得特别香。空下来,几个参谋还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给未来的新中国设计国旗图案哩”。几乎所有的人谈起西柏坡,都没忘记周恩来当年说的一番话:“我们这里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却在指挥世界上少有的大仗”。他自豪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这个司令部,一不发枪,二不发人,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叫部队打胜仗”!
二局局长戴镜元送来的情报使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紧张起来。这次大决战,是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地组成的。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 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5万多人,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生动地体现出毛泽东作为卓越的军事家那种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惊人胆略。当大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还多于人民解放军,装备更比人民解放军好。南京政府仍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毛泽东不仅看透这个表面上的庞然大物其实已异常虚弱,无法摆脱战备上全面被动的地位;并且敏锐地察觉他们正打算实行战略撤退而一时还举棋不定,难下决心。正是在这种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依据对客观形势的冷静分析,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抓住时机,发动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战略大决战。
这场震撼世界的战略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
【注】①《周恩来传》1898—1949(修订本),第896—897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
②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江深、陈道阔著《淮海之战》,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第127、128页。
(六)辽沈战役大决战及办理的作战业务工作
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秋时,中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对人民解放军已十分有利,东北战场尤为有利。在东北,国民党经我1947年夏、秋、冬季连续3次战役攻势及关内各战场胜利配合下,最初由全面防御转为机动防御,继则由重点防御到被我围困龟缩于长(春)、沈(阳)孤点及锦州辽西走廊地带,共13座大小城市里,增修碉堡据点,加强纵深工事,并以锦州为主要供应基地,日以飞机数10架空运粮弹投掷接济长、沈,图作困兽之斗,拖延我军迅速解放东北,以便拉住我军后腿,阻滞我大军进关。但该敌也惧我围歼,长春之敌屡次企图突围不逞,沈阳之敌也作逃跑的准备。此时,国民党“东北剿总”卫立煌部,共辖4个兵团、14个军、41个师、3个骑兵旅及特种部队地方军等约60万人,据守长春、沈阳两孤点及北宁路锦(州)榆(关)段。长春守敌为1兵团之新7军、第60军共6个师;沈阳及其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辽中、新民)守敌为东北“剿总”及8兵团、9兵团之新6军、新3 军、新1军、第49军、第52军、第53军、第71军、第207师(军)等共8个军、21个师,又3个骑兵旅;锦州至山海关、秦皇岛为范汉杰“冀热辽边区司令部”,6兵团之第93军及第54军、新8军、新5军等4个军、14个师。东北匪军大部为全美械或半美械装备精锐部队,尤以新6军、新1军为蒋匪五大主力之二,战力较强,第54军新由胶东增援东北,未经接触,其余各部多遭我歼灭或受歼灭性打击。而东北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纵队及若干独立师和特种部队共70万人,另有东北军区武装33万人,合计103万人,数量上特别是在质量上,都占有很大优势。 自冬季攻势歼敌14万余,克城18座胜利以后,除地方部队及小部主力严密围困长春、监视沈阳、辽西,进行对敌斗争外,主力兵团已进行4月余新式政治整军及攻坚大练兵运动,并补充了大批翻身农民的新战士,部队充实,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战术技术也更加熟练,全军战志高昂,胜利信心坚定,纷纷请战,要求担任歼敌主攻任务。在关里,人民解放军于7月份即连获5路大捷歼敌30余万的伟大胜利:中原地区我军攻克河南省会开封,歼敌1个整编师部及1个旅,并于睢杞地区歼灭增援之区寿年兵团整编第75师部及3个旅,生俘区寿年;襄阳、樊城之役,敌15绥区及其3个旅被我全歼,特务头子康泽也被我生俘;华北地区晋中战役,歼敌4个军、8个师,共7万余人,收复晋中平原广大地区,并进而包围太原;保定以北战役复歼新2军1个师;山东我军则攻克兖州,歼敌整编第12师2个旅。五路大捷后军事形势的发展,给我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秋季攻势开始,我华东野战军首克济南,歼敌10万,更给东北野战军以直接的莫大鼓舞。人民解放军在关里关外的相互策应,配合作战,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敌人则南北告急,互相增援,但仍无法逃脱各个被歼命运。
据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力时极,决定同国民党卫立煌集团,首先展开决战。我军为肃清北宁路锦、榆段之敌,坚决夺下战略要点东北敌主要供应基地锦州重镇,断绝长、沈敌之陆上退路,造成继续歼灭长、沈守敌的有利条件,争取迅速完成解放全东北,配合关里兄弟部队作战,促进战局的变化,遂以东北全部野战军及东北军区各主力兵团(独立师等)发动这一伟大的战役。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和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并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的指示,决定发起辽沈战役。在战役实施期间,中央军委毛泽东亲自草拟指示电30余份,军委作战部及时掌握提供敌情和有关资料,综合战况,连续举行战况汇报会和标绘作战要图,向中共中央、军委首长和有关领导机关负责同志汇报战役进程、战果。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发起,至11月2日取得全胜结束,共历时52天,整个战役经过,分为4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9月12日至10月15日)我军分割包围北宁路锦、榆段,并迅速肃清该敌坚决攻克锦州要点,取得解放东北全境决定性的胜利。
我隐蔽集结于北宁路沿线的野战军一部,首先于9月12日开始发动攻势,袭击破击榆(关)唐(山)段铁路,阻滞华北之敌东援;另部则切断锦榆段,包围兴城、绥中等据点;与此同时,我军主力一部,则在主要方向上奔袭包围义县之敌第93军暂20师,围而不攻,吸引抓住锦州之敌;我各路主力,则分由长春 附近,四平、开源等地秘密向锦州方向驰进。9月 28、29两日,我军相继攻克绥中、兴城,歼敌6千余人,并钳制了锦西、葫芦岛之敌第54军,调动敌暂62师由锦州向兴城增援;我包围锦州之主力部队,则于锦州北歼敌2个团之大部,乘胜占领锦州城北高地五姓屯、白老虎屯及城东之大小扎荆山、西南之塔山、高桥等重要据点,切断锦州与锦西间敌之联系,并以炮火控制锦州西郊机场;10月1日,我军攻克义县前歼灭暂20师后,便将东北敌人与关内联系的咽喉锦州完全孤立起来,陷入我军重围。
当敌感到锦州危急时,即由沈阳空运其第49军增援,但仅运到第79师主 力,机场即被我炮火控制,不能继续使用。蒋介石深感锦州之危,关系整个东北匪军命运,乃急忙飞沈亲自指挥,纠集其主力部队,企图由两方面增援锦州:南面抽调华北敌主力第62军(3个师)、独95师、第92军之21师,及烟台之第39军2个师等共7个师,会同原锦、葫(芦岛)守敌第 54军(3个师)、暂62师等4个师总共11个师兵力,企图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北面则调集沈阳敌主力新1军、新6军、第71军(各2个师)、新3军全部,第49军之105师及195师、207师 1个旅,共5个军、12个师零3个骑兵旅,组成“廖耀湘西进兵团”,分路于10月7日由新民附近倾巢出动,10月11日进占我彰武,企图切断我后方补给线,威胁我攻锦部队,策应长春突围。而我军则早已预先部署强大阻击兵团,采取坚守阵地与运动防御,抗击南北两路增援之敌,并歼灭国民党1.2万余人。我塔山阻击部队,左凭渤海,右据虹螺山为依托,英勇顽强、坚守阵地7昼夜,抗击敌海空支援下6个师的进攻,使该敌距锦州仅30余里,始终无法前进,创造了塔山阻击战的范例,保证我攻锦部队部署就绪,充分完成准备工作,对我攻克锦州起了决定的作用。我另部强大阻击兵团则于黑山、大虎山之线,及彰武、新立屯附近地区阻击廖耀湘兵团,保障攻锦部队东面及东北面的安全,并抑留吸引该敌,便于我军尔后之作战。
10月9日至13日,我军扫清主攻方向之锦敌外围据点;10月14日上午11时开始总攻这一现代化坚固设防的锦州。在我猛烈炮火协同下,迅速完成突破,并即大胆勇猛的向纵深渗透前进,完全打烂敌之整个防御部署,将敌分割围歼,经31小时激战,至10月15日下午5时,战斗全部胜利结束,全歼守敌范汉杰“冀热辽边区司令部”、卢浚泉6兵团部等以下2个军部、8个整师(外围义县歼敌1个师)共10万余人,无一漏网,东北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6兵团司令卢浚泉等36名高级军官以下8万余人被俘。
锦州的攻克,是解放全东北的决定性的胜利。敌人失去锦州,就决定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被歼的命运,也就决定了失去全东北。它不仅使长(春)沈(阳)之敌丧失主要供应基地,其向关里逃跑的陆上退路也被紧紧的关闭,因而动摇了东北全部敌人,完全打乱其整个防御体系,使战局急转直下,造成解放长春、解放沈阳的有利条件。10月16日,在攻占锦州第2天的战况汇报会上,作战部综合汇报了锦州之役的战况和战果等。朱德总司令听后讲话说:“现在打下锦州,他要撤也撤不出来了……目前主要作战在东北,形势对我们有利,可以打几个好仗,在今冬解决东北问题。东北解决了,我军可以入关,最后解决傅作义”。
第二阶段(10月16日至10月21日)在我攻克锦州的胜利直接影响及我军有力的政治争取下,国民党曾泽生将军率部第60军起义,国民党郑洞国将军率1兵团及新7军投诚,我军兵不血刃,解放长春。
久困长春之9万敌军,自6月以来历次战斗中即被我歼灭4千余人。6月中旬我军布置严密围困后,敌粮弹补给全依靠空投接济,士兵及下级军官均日不继饱,纷纷逃命,自6月19日至10月6日的3月余中,在我军有力的政治攻势争取下,即收容敌投诚官兵1.8万余人。辽沈战役开始后,我军主力集结辽西,包围锦州。蒋贼介石于10月2日飞沈,即指示长春守敌,趁机突围。10月6日至8日长春敌分向长春西之大旁身机场我军阵地进犯,企图迷惑我军,以便向南突围,但立被我军击回,长春以南我军强大部队亦正严阵以待,使敌已丧失突围信心。10月14日我军总攻锦州,蒋介石又再次仓忙飞沈阳,10月15日空投手令给长春守军司令郑洞国等,严令并威胁长春守军立即突围。10月15日我军迅速攻克锦州,在这一重大胜利直接影响下,10月17日长春国民党守军第60军3个师2.6万人,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毅然起义,并扣留不愿起义的反动军官,当晚即将阵地交我围城部队。10月18日拂晓,我军完成对新7军(7个师)之严密包围,待命攻歼该敌;被围之新7军下级官兵,在我军胜利影响下,均纷纷争先向我投诚,至10月19日终逼使“东北剿总”副司令兼1兵团司令郑洞国,率新7军军长李鸿等部3.9万余人放下武器投降,另有1.81万人在被围困中即已分批自动放下武器,我军遂兵不血刃解放长春。
我军迅速攻克锦州的胜利并直接影响长春的解放,国民党曾泽生将军首次率领第60军的大规模起义,以及敌军高级将领“东北剿总”副司令兼1兵团司令郑 洞国将军率部新7军首次大规模的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标志着整个战局已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北面军事防线已开始崩溃,解放全东北的日子已经到来。另方面它给面临覆没的蒋军官兵,指出了光明的途径。
第三阶段(10月22日至28日)我军进行空前规模的运动歼灭战,辽西大捷全部歼灭廖耀湘兵团,取得解放东北全境的决战胜利。
我军迅速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粉碎廖耀湘兵团解围锦州策应长春敌突围企图,全非敌所预料,使“东北剿总”匪首与蒋贼介石的部署更形混乱。东北匪首本拟令廖兵团迅速回窜沈阳或转向营口逃窜,但当蒋贼再度飞沈亲自指挥时,妄以为我军经过锦州大攻坚战后,不能迅速继续作战,并错误的估计我军将继续进兵南下,遂指挥廖兵团5个军12个师与锦、葫之敌南北对进,企图夹击我军,重占锦州。我军则于攻克锦州后,稍事休补,即集中攻锦全部兵力,挥戈东进,配合黑山、大虎山及彰武、新立屯附近之阻击兵团,集结全部强大兵力,进行围歼廖兵团的大决战。
徘徊于彰武、新立屯之敌,10月17、18日开始分路南窜,企图向锦州方向前进,10月24、25两日敌集中主力新6军、新1军、第71军等部,在空军及重炮掩护下,轮番向我黑山、大虎山以北阵地猛犯,均遭我军阻击部队顽强抗击,两日未获进展,乃变更计划。10月25日黄昏后,企图取道台安、盘山改向营口逃窜,复遭我军顽强阻击不逞,此时敌开始发觉已临我军主力,有被歼之危,蒋贼乃又第3次仓忙飞沈阳,图挽危局,急令廖兵团向新民方向回窜,但已为时晚矣!不意我北面主力一部,竟先行猛插至新立屯、黑山、大虎山以东地区,切断敌之退路,并将企图东窜之敌击回,接着我各路大军,完成压缩合围敌于大虎山、黑山以东之饶阳河、柳河地区,陷敌于走投无路之绝境。
10月26日晨,我军开始进行巨大规模之围歼战,各路大军士气高涨,不顾一切疲劳,猛打、猛冲、猛追,迅速将敌分割围歼,至10月28日晨全部解决战斗,东北敌精锐主力全副美械装备的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师共10万余人,遂告全军覆没,廖耀湘也被我生俘。
辽西大捷,廖耀湘兵团的全军覆没,决定了沈阳的命运,决定了全东北蒋匪帮的最后命运和东北全境的最后解放。辽西大捷,廖耀湘兵团的全军覆没,蒋匪五大主力的二的新6 军、新1军(及其分编出来的新3军)的全部被歼,是我军在运动战中痛快的大规模歼灭敌军美械精锐主力的一次;辽西战役给我军今后更大规模的歼灭敌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第四阶段(10月29日至11月2日)我军扫荡沈(阳)、营(口)残敌,最后解放东北全境。
长春解放及廖兵团全军覆没后,我军即乘胜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自辽西战场及长春以南全线向沈阳急进,一部则直插沈、营线猛追逃敌。10月28日,由长春南下之我军攻克铁岭,歼敌第53军116师。10月29、30日我各路大军相继攻占新民、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等城,尽扫沈阳外围据点歼敌1部,至11月2日完全解放东北最大工商业中心沈阳城,守敌“东北剿总”司令部、第8兵团部、第53军(3个师)、新1 军的暂53师、骑兵司令部的3个骑兵旅和已逃至辽阳、鞍山又被调回沈阳掩护空运的第207师2个旅及特种部队地方军等共 10万人,除卫立煌、杜聿明等少数匪首乘飞机逃跑外,全部被我歼灭。另部我军,亦于同日收复营口,追歼第52军之2师全部,及第25师1个团。仅余敌第52军军部、25师师部及2个团侥幸乘船逃窜。此时据守锦西、葫芦岛及承德之敌,亦于11月9日及12日先后退进关内,至此东北敌军全部肃清,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是我军首次空前大规模的胜利战役,歼灭敌人主力之多,也是首次仅有的。在52天作战中,全歼“东北剿总司令部”“东北剿总前进指挥部”“冀热 辽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0个军部、30个整师、3个骑兵旅(包括投诚部队)连同起义的1个军部3个师,共计正规军11个军、36个师(旅)及特种部队、地方军等共达47.2万人,缴获炮4000余门、枪18万余支。解放东北全部九省3千7百万同胞。这样便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并粉碎了美蒋反动派利用东北挑拨国际战争的迷梦。辽沈战役是全国战局巨大变化的开始。由于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东北敌主力被歼殆尽,东北全境迅速解放使我大军得以提前进关,配合关里部队作战,造成今后更大规模歼灭敌人,解放华北,解放全中国的有利条件,加速了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崩溃,大大影响全国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促进全国胜利更快的到来。东北人民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领导下,奋战3年,总共歼灭敌正规军75个师(旅)零3个骑兵旅及非正规军等约100万人以上,终于完成解放全部东北的伟大历史使命。
自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沈阳,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兵力变化等情况,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作了新的判断,在发出的关于整顿全军纪律的训令电中说:5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政府这一光荣任务,“有提早1年完成的可能”。11月14日,新华社又发出《中共中央负责人评一年左右即可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政府》的电讯,说至沈阳解放时,“国民党军在数量上长期占有的优势,急速地转入了劣势……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军委作战部编写了《辽沈战役概述》,共分四个部分: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战前敌我形势;歼敌47万解放全东北的经过;伟大的胜利。《概述》说:此役战线绵延1500里,双方参战兵力共达130万人以上,战役过程复杂丰富,包括锦州攻坚战、解放长春、辽西大捷、扫荡沈(阳)营(口)诸战役一连串的胜利。总共歼敌33个整师(零3个师起义)共47万余人,肃清东北的全部敌人,解放东北全部9省3千7百万同胞,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是全国战局巨大变化的开始。之后,作战部又编写了《辽沈战役纪略》。在谈到辽沈战役的结果和影响时认为,该役使东北野战军再次获得大量近代化装备,战斗力更为提高;使人民解放军得到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可以胜利进军全国;国民党军已丧失五分之三,日益瓦解崩溃;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敌我力量发生根本变化;加上关内作战的胜利,使战争进程大为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