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楚汉相争、社会动荡的时期,形势发展变化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采取果断措施,就要做到审时度势、名实相符。我们看看《资治通鉴》卷第十这段文字,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原文如下: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随何是汉高祖刘邦军中的谒者(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刘邦派他去说服九江王黥布降汉。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在楚国使者来时说英布已降汉,促使英布投降。随何来到九江,九江太宰负责接待他,过了三天还没能见到九江王黥布。随何就对太宰说:“大王不肯见我,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而认为汉王弱小。这恰恰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呀。要是让我见到大王,我说的话有道理,那正是大王想听的内容;要是我说的没道理,那就让我们这二十个人在九江的街市上受斧钺斩首之刑,这样也足以表明大王背弃汉王而亲附楚王了。”太宰于是向九江王进言,九江王就召见了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恭敬地呈书信给大王您,我私下里很奇怪大王您和楚王怎么那么亲近呀!”九江王说:“我是以臣子的身份面向北方来侍奉他。”随何说:“大王您和项王同样都是诸侯,您面向北方以臣子身份侍奉他,必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项王攻打齐国的时候,亲自背负着筑墙的工具,身先士卒。按道理大王您应该出动九江全部的兵力,亲自率领他们,做楚军的先锋才对;可如今您却只派了四千人去帮助楚军。作为面向北方侍奉别人的臣子,难道本应是这样做的吗?汉王攻入彭城的时候,项王还没从齐国撤回来呢。大王您本该出动九江所有的兵力渡过淮河,日夜在彭城之下与汉军交战;然而大王您坐拥上万的兵力,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只是垂手旁观看哪边能取胜。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别人,难道本应是这样的吗?大王您只是挂着侍奉楚国的空名,心里想着更好地保全自己,我私下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呀!不过大王您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觉得汉王弱小罢了。楚军虽然强大,可天下人都给它背上了不义的名声,因为它违背盟约还杀害了义帝。汉王召集诸侯,回守成皋、荥阳,取用蜀、汉地区的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派士兵防守边境要塞。楚军深入敌方境内八九百里,老弱残兵还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汉军坚守不出战,楚军向前不能进攻,往后又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靠的。要是楚国战胜了汉王,那诸侯们就会人人自危,进而相互救援。楚国的强大,恰恰足以招来天下的军队来对抗它呀。所以说楚国不如汉王,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大王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王结交,却把自己托付给处在危亡境地的楚国,我私下里真为大王您感到疑惑不解啊!我并不是认为凭借九江的兵力就足以灭亡楚国;大王您要是发兵背叛楚国,项王必定会留下来应对;只要他停留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我请求大王您和我一起提剑归顺汉王,汉王必定会划分土地来封赐大王;更何况九江之地本来就是大王您的呀。”九江王说:“我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暗中答应背叛楚国而归附汉王,只是没敢把这事泄露出去。
随何十分巧妙地说服了九江王,说明审时度势的重要性。九江王黥布原本因觉得楚国强大、汉王弱小而臣事楚国,但随何通过分析楚汉双方的实际情况,如楚军虽看似强大却有诸多不利因素(背负不义之名、作战时后勤补给困难、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等),而汉王这边有稳固防守、能获取粮食等优势,指出不能仅看表面强弱就盲目依附一方,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去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九江王挂着臣事楚国的名,却并未真正尽到臣子该尽的全力相助的义务,只是想保全自身,随何指出这种有名无实的做法其实并不能真正让自己安稳,做事要名副其实,做出的选择要切实符合自己所处的局势和自身利益。
我们从随何与九江王的言行得到了启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不能仅凭直观印象或者他人外在的强大表象就轻易做决定,要像分析楚汉形势一样,深入去了解各方的实际情况、优势劣势等,综合考量后再做理性的决策,比如选择合作伙伴、就业单位等都应如此。既然做出了某个选择或者处于某个角色、岗位,那就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行动,不能只是徒有其名而无实际作为,不然很难达成目标、实现自身价值,比如承担一项工作任务,就应该尽力去做好,而不是敷衍应付。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