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儿的爸爸妈妈昨天下午都有课,我们便得到了接外孙儿放学的机会,其实,外孙儿完全可以自己坐公交车回来,但我们还是愿意去接,感受接外孙儿放学的幸福。

  接回家后,外孙儿先吃了点东西,便开始写作业。我见外孙儿把语文课本拿了出来,便问他语文学到哪了,他说学到《有的人》这首诗了。“啊!这不是臧克家的诗吗,原来是初中课文,现在拿到小学来了?”我说。因为当年教过这首诗,感触颇深、记忆犹新,我便让外孙儿朗读一遍。外孙儿一向听姥爷的话,拿起书就读了起来,倒是很流利,但没有抑扬顿挫,更没有读出感情。我问他,老师给范读了吗?他说,没有。“怎么能不给学生范读呢?这首诗,只有读出感情,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怀,才能有助于理解,以致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我心说。“姥爷给你读一遍可以吗?”外孙儿点点头。

  这首《有的人》,前四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两句话,两层截然相反的意思,也是全诗的总帽。朗读的时候,必须把两个“活着”和两个“死了”的感情和含义读出来,特别是两个“死了”。如第一个,“他已经死了”,读的时候,“死”字不仅要加重,还要拖长一些,这样才能体现诗人对那些虽生犹死、行尸走肉者轻蔑、痛恨和不屑的感情。而“有的人死了”的“死”字,读的时候,必须是重音轻读,这样才能体现诗人对虽死犹生、精神永存者的惋惜、不舍和缅怀的感情。我带着感情认真地朗读了全诗,我注意到,在我朗读的过程中,外孙儿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表情凝重地看着我。看出来,外孙儿是接受了我的朗读,也被这首诗感动了。

  接着,我趁热打铁给外孙儿做了简要的讲解。外孙儿问我,“姥爷,为什么说‘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呢?”我说,“因为这样的人总是欺压人,做坏事,有这样的坏人在身边,好人能活得好吗?”外孙儿眨了一下眼睛,说,“懂了。”“姥爷,为什么‘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呢?”“因为有的人想要青史留名,把名字刻到石头上,想让后人记住他,可他竟做坏事,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都特别厌恶、愤恨,所以,没等他的尸首烂呢,他的名声早就坏了。”

  讲到诗的最后一节“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我郑重地告诉外孙儿,“这首诗写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结局,一种是活着竟做坏事,别人不能好好活着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而另一种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所以这种人,人们会尊敬他爱护他,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外孙儿像是听懂了。最后,我告诉外孙儿这首诗不但要读出感情、读懂,还要读一辈子,外孙儿又朝我点点头。


  2024年12月17日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