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忘记为啥事,我又惹父亲生气了。就在父亲举起手将要落到我身上的时候,我大声说:“你要打我,我就把你给奶奶家送菜的事告诉娘。”父亲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举在半空中的手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重重地落在了我的身上……
但我终究没有告诉娘,许是我料到了这件事带来的急风骤雨自己也会被无辜殃及。
娘和奶奶的关系就像大多数婆媳之间的问题一样。诸多家庭小事的堆积,最终导致了婆媳关系的水火不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八十年代初,刚刚分田到户,母亲一个妇道人家不仅要打理着10亩责任田,还要拉扯着8岁、4岁、1岁的三个孩子,当时父亲在省城工作,无暇照顾家里。母亲当然希望爷爷奶奶能搭把手照顾一下。但爷爷奶奶还有叔叔家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分身无术。所以小时候,常常被母亲在耳边提及的就是,你奶奶不管我们家、不帮着带弟弟妹妹、不帮着我们家干活,耽误了你上学、耽误了地里的庄稼。她就是偏心,一碗水端不平。最后还会狠狠地说一句,“不是亲的,就是指望不上。”
而这一句往往就会激怒父亲,因为父亲虽然是爷爷奶奶的养子,但在他心里,爷爷奶奶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与叔叔姑姑们从来没有厚此薄彼。
父亲常说,小时候,他在县城上学,为了让他上学不迟到,奶奶很早就要起床给他做早饭,夏天还好说,尤其到了冬天,奶奶每天都要抹黑起床做好饭,等天微微发亮,才把他喊起来吃饭上学。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奶奶睡醒一觉就不敢再睡了,做好饭,她就坐在灶台前纺棉花等天亮。有一次,奶奶纺好了一个棉穗子天还漆黑,但她知道白天纺一个棉穗子需要半晌时间呢,看来这次又是估摸错时间了。(所以后来父亲参军到部队,第一次领取了津贴,就给家里买了一只马蹄表。)
父亲那个年代,农村家庭能让孩子读书的人不多,何况还被送到县城去读书。有爷爷奶奶的支持,父亲考取了邢台市商业学校,后来又从学校参军入伍。而二个叔叔和姑姑都没有机会上更多的学。仅凭这一点,父亲一辈子对爷爷奶奶心怀感恩。所以他最见不得别人说他不是亲生的,即便是母亲也不例外。
父亲也非常理解母亲的不易,所以后来为了能照顾家庭,只能从省城调到家乡的县城工作。
因为我们的责任田离家较远,除了种植大田作物,几乎都不种蔬菜。父亲每次从县城回家,就会买二份新鲜时令蔬菜,一份是为爷爷奶奶准备的,另一份则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庭。直到有一天,我和小伙伴在奶奶家门前的巷子里玩耍时,才偶然发现了父亲的这件事。当时父亲就告诉我,“别告诉你娘,我给你奶奶买菜的事。”
唉,现在想起来当初的我是多么不懂事啊,竟然拿这件事来威胁父亲!想想他作为儿子和丈夫,一方面想着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方面也要维护着自己小家的和谐,夹在中间实属不易。
后来,我慢慢地长大,也能客观地看待奶奶和母亲的关系。而父亲也一直在为改善奶奶和母亲的关系在努力。我记着父亲还拿“中苏关系正常化”这一八十年代末的重大国际事件来说服母亲。曾经年轻气盛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看到了奶奶厚道、善良的一面,最终,她们也冰释前嫌。后来,父亲因为中风偏瘫,无法床前照料生病的奶奶,是母亲扛起了父亲的那份责任,一直照顾到临终,并送奶奶入土为安。
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晚吃过饭之后,就要到奶奶的小院里坐坐。一次,父亲的发小来找父亲聊天,母亲让我去奶奶家把父亲喊回来,我掀开门帘却看到,父亲正在为坐在炕边上的奶奶洗脚,奶奶的“三寸金莲”被父亲在水中轻轻搓洗、按摩,洗完之后,他又找来毛巾擦干,并顺带把奶奶的袜子也洗出来。这个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呈现。非常遗憾,我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在父母床前尽孝了,但父亲的言传身教却让我对公婆多了一份关爱。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曾经最烦的唠叨和教诲却再也听不到了。一次同事无意中说起,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却发现那个不懂事的我在岁月的沉沉浮浮中做事和做人竟越发和父亲更像了。然世事无情,我再也无法分享给那个最爱我的人了!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