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学生时代我是不喜欢看散文的,总觉得散文缺乏严谨的逻辑,当过多年的老师之后,游览过很多地方之后,一次偶然看到德富芦花的《檐沟》,才蓦然发现散文之美。

“雨后。庭院里樱花零落,其状如雪,片片点点,漂浮在檐沟里。

莫道檐沟清浅,却把整个碧空抱在怀里。

莫道檐沟窄小,蓝天映照其中,落花点点飘浮。从这里可以窥见樱树的倒影,可以看到水底泥土的颜色。三只白鸡走来,红冠摇荡,俯啄仰饮,它们的影子也映在水里。嘻嘻相欢,怡然共栖。相形之下,人类赤子的世界又是多么褊狭。”

德富芦花的《檐沟》这篇美文让我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

地球何其大,有人却觉得无路可走;檐沟何其小,偏有人悟出里边有个宽广的世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拥有一颗温柔慈悲的心灵,凡山川风月草木露霜皆为滋养

最近读诗人张庆和的散文集《漂泊的心灵》和《好人总在心里》以及《团团的故事》,更是领略到散文之妙处。散文的妙处在于真实的事件和作者真挚的情感融合,用真诚淳朴优美洗练的词句表达出来,成为时代的独特见证,这样的散文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散文有着禅宗的意趣——见微知著,能够在一朵花中,参悟大千世界;能够在一片叶里,领悟自我的本来面目。

作为心理人,我更加赞叹其中的心理疗愈价值。

《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海边,望着浪花》《穿越白桦林》《发芽的春天》《留在石头上的记忆》《后石坞的松》《沐浴心情》《这里总闻啼鸟声》《故乡有棵枣树》《那个七夕,我在青海高原》等等,每一篇都有着丰盈的滋养和疗愈心灵的价值。

博尔赫斯说:究竟书的本质是什么呢?书本是实体世界当中的一个实体。书是一套死板符号的组合。一直要等到正确的人来阅读,书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诗意,因为文字本身也不过是符号而已——这才会获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获得了再生。

作为一生致力于文学和秩序的迷宫的缔造者,博尔赫斯知道:“没有什么是建于磐石的,一切皆在流沙之上,但我们的责任就是建造,仿佛流沙就是磐石。”

博尔赫斯从小视力微弱,晚年完全失明,但他却认为失明乃是一种“天赋”,是艺术家创作的工具。

以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虚无和诸多不幸,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