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款款走来,没有黄河汹涌的波涛,没有长江奔腾的激流,她只是以特有的清新与秀丽,流淌着深远的历史故事。
走读大运河后,让我见识满满。这次盱眙县作家协会采风中,探寻扬州高邮的界首古镇,探访历史文化底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镇因地处高邮、宝应、金湖三县市“交界之首”而得名,南宋时建镇,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是里下河地区最为繁华热闹的名镇、古镇之一。此处北通京津、南接苏杭,水陆兼备,是南北交通要塞。因而界首镇2017年2月获得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2019年1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邮驿发展的历史见证地。界首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邮驿之乡。高邮是华夏邮文化的发源地,界首驿站运行长达700年之久。界首古镇“因邮而兴”,邮驿文化对界首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界首驿站设立于元代,明代扩建,清代裁驿归邮,在界首设立二级邮局,从设立驿站到裁驿归邮,其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历代名人的诗词歌赋,体现了界首驿和盂城驿构成了高邮“一城两驿”的鲜见体制,也说明了界首是高邮邮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探访位于南大街31号的界首大清邮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由界首镇晚清商人周术芝建造。该建筑坐西面东,占地面积151.8平方米,南北长11米,东西宽13.8米,现存房屋6间,由东向西分为两进各3间。大清邮局见证了中国邮驿制度的演变历程,是运河文化、邮驿文化的“活化石”。
界首小镇见证了大运河变迁史。界首历史街区,古镇虽没有宏大的建筑,但从界首老街细微建筑风格优雅。历史街巷界首古镇历经明、清的长足发展,至民国时期,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镇区拥有多条具有一定规模的街巷。界首历史镇区内街巷共有21条,街巷井然有序,所有小巷均与南北大街和太平街两条主街道相交。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仍有南北大街、太平街等多条历史街巷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风貌,较为真实、完整的反映了明清至近代界首传统商贸、居住状况和市井风情。
界首依傍京杭大运河,与秀美、浩渺的高邮湖隔河相望,是典型的水乡古镇,其历史文化无不浸润着水的印记,有“运河明珠”之美誉。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界首处处体现了滨河古镇的特色:傍河而建、临河而居;运河水系、滋养古镇;布局严谨、功能完善。界首运河码头位于界首镇运河西渡口北侧约300米处,是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及其与高邮湖关系的实物见证,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扬运河段主线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在水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界首古镇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的状元墩以及现存的状元桥街、乡师街等均反映了界首人崇文重教的传统。
界首古镇赓续着崇文重教的脉搏。在这个古镇创立于1924年的民国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是我国最早兴办的五所乡村学校之一,培养了大批乡村教育和建设人才。
同时,界首古镇有新四军华中雪枫大学旧址。1946年4月,华中雪枫大学在界首成立,这是是一所军事化的高等学校,由开过大将粟裕司令员兼任校长。学校传承、弘扬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的“三八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高级干部和优秀的指挥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军政大学奠定了基础。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展馆于201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界首之行,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穿越了南街、中街、北街的历史街巷。这里街巷井然有序,所有小巷均与南北大街和太平街两条主街道相交。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仍有南北大街、太平街等多条历史街巷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风貌,较为真实、完整的反映了明清至近代界首传统商贸、居住状况和市井风情。
在这高邮界首大运河里耸立了上千年塔,如今仍在注视、俯瞰、思索、嘱托:界首人民用心用情用智慧保护着这一泓碧水, 珍惜这块人杰地灵的界首古镇宝地,使得界首这片土地花木葳蕤,枝繁叶茂,这里温馨、清凉的景色,让大运河秀色珊珊不愿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