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为加强赣粤边地区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分局决定成立中共信康赣雄临时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后改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军分区),李乐天任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杨尚奎任特委副书记,刘新潮(刘建华)任少共特委书记。同月下旬,他们率一营部队从于都小溪出发,到达信丰油山地区。
一、赣南省及信康赣雄特委的概况
1、赣南省的建立
1934年7月,为加强对赣南苏区的领导,并为红军主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条件,中共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以于都为中心成立了赣南省,中共赣南省委机关位于现于都县城环城东路18号,旧址原为天主教堂。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赣南省的设立,经历了一个由赣南军区—赣南动员区—赣南战地委员会——赣南省的过程。赣南省的组建工作从1934年7月下旬开始,由项英负责。8月上旬,中央委派钟循仁为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钟世斌为省苏维埃主席,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分别位于于都县城天主教堂和何屋。赣南省从设立到1935年3月分散突围,随其主要领导人先后壮烈牺牲而自然解体,历时仅九个月。
(图为中共赣南省委旧址)
赣南省初辖于都、登贤、赣县、杨殷等四县和信康、南雄两块远殖游击区。后期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还设立过寻安会县、于西县和兴龙寻安县等县。全省人口约40万,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征调了大批挑夫,帮助红军运输物资器材,开展大规模的筹粮、筹款工作,有力地支援和掩护了中央红军在于都的顺利集结和出发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后,1934年11月,赣南省委从县城迁往城南的利村和小溪。11月上旬,赣南省委、省苏政府和军区机关及所属部队,转移到于都黎村(今利村),以后又转到于都南部的小溪(登贤县所在地),在小溪住了一个多月。
2、信康赣雄特委的建立
1934年6月,为了统一领导和指挥赣粤边的革命斗争,中共中央成立了赣粤边军政委员会,主席为李乐天。1934年12月初,鉴于中央苏区大部分丧失,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势在必行,为加强赣粤边游击战争的力量和领导,经赣南省委决定并报中央分局批准,于1934年12月,成立了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后改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军分区),由李乐天、杨尚奎、王龙光、李国兴、刘新潮五人组成特委委员会。李乐天任特委书记,杨尚奎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王龙光任组织部长,李乐天兼任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向湘林任参谋长(后叛变),李国兴任政治部主任,刘新潮任少共特委书记兼组织部长。
(图为信康赣雄特委在于都小溪成立的旧址)
特委和军分区组成后,配备了一个营的部队,加上机关干部有700余人,步枪、机枪300余支,在小溪住了20天左右。12月下旬,部队从赣南省委驻地小溪(登贤县属,今于都小溪)出发,向着赣粤边的油山地区挺进。
二、信康赣雄特委从中央苏区到赣粤边游击区的突围路线
据时任信康赣雄特委委员、少共特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的刘建华在其回忆录《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的文章中,详细记叙了信康赣雄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从中央苏区到赣粤边游击区的突围情况。
1934年12月下旬,李乐天、杨尚奎率领我们这支700多人的部队,从于都小溪出发,向赣粤边进军。
下午出发,到达赣县长洛后,部队进行隐蔽,等待天黑后渡江。在赣县大田至大埠之间的河段渡江。这里敌军防守较为薄弱。
(图为信康赣雄特委旧址)
1、(第一天)天将亮时,部队经过峰山(今沙石),登上峰山。从峰山下来天刚亮,跨过一条通向王富圩(今赣县阳埠圩)的大道,直插赣县大龙(今阳埠乡大龙村)。黄昏时刻到达大龙,部队就地宿营。
2、(第二天)第二天傍晚,在大龙吃过晚饭,部队朝南康龙回(今龙回镇)方向急行军,跨过信康公路,从龙回圩旁通过,到达龙回西角的西坑村。
3、(第三天)天还未亮,部队在西坑村停下做早饭。这是行军的第三天。饭后继续前进。经九头岌进入南康信丰两县交界的大山。随后沿着茶园坳流向大余方向的一条小水沟行进,穿过信丰大余两县交界的大山区,当天黄昏到达信丰县上乐村(今油山镇上乐村)。
4、(第四天)部队从上乐村出发,向油山腹地前进。
5、(第五天)到达信丰县槽里村(今油山镇坑口村),当晚召开了军民联欢晚会。休息了一晚。
6、(第六天)经过信丰县上下坪(今油山镇上下坪村),转入广东南雄县境内,到达油山主峰下的廖地村。
参考资料:《风雷激荡二十年》(刘建华著)
完稿于2024年12月9日于都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