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长征90周年。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研究红军长征的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的现实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能够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动力。

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宁都、长汀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实行战略转移。10月17日至20日,突围转移的主力红军共8.6万余人,先后从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选择于都作为突围长征的集结出发地,红军各军团从各自战场撤离转移到于都,他们是怎样集结的?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及各军团在于都境内经过哪些村落、又从哪些河流渡口和怎样渡过于都河进行长征的?各军团长征出发路线是怎么规划和行进的?本文就这几个集结出发线路作进一步探讨、研究。


一、撤离集结线路

1933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造成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4月底,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相继失守。中央在1934年5月下旬就决定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并请示共产国际,6月得到共产国际的复电,7月份仍未确定方向。至1934年9月,历时一年之久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无法在内线打破,主力红军只剩下突围转移一条路了。

从1934年9月中旬开始,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进入直接准备阶段。“三人团”最初决定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时间,定在当年10月底11月初,但是在1934年8月底9月初,红军总部获悉国民党军即将向瑞金发动全线总攻情报,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已十分危急,中央“三人团”遂决定将原定于11月突围转移的时间,提前到10月上旬开始。为此,“三人团”制定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具体行动计划,决定将红军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编成红军野战军,从南线突破国民党粤军封锁,经湘桂边转移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湘鄂川黔边创造新的根据地。

从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革军委先后电令红军各军团迅速撤离战场,将防务移交地方武装,到中央指定的集结区域,完成集结任务。各军团从战场撤出,向集结地域开进是严格遵照中革军委电令,有序进行的。

为便于随军行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编为两个纵队。战略转移的野战军由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红军主力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组成,共8.6万余人。为保密需要,中革军委规定各部队对外均使用代号。另外,还保留了原来的中革军委和红军指挥机关。中革军委由朱德任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任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总参谋长,王稼祥任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

作为中央领导机关的两个突围转移纵队,是在下达主力军团撤离战场命令之后,开始撤离红都瑞金的。由中革军委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军委纵队)和由党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中央纵队),于10月10日晚至12日晚,分别从瑞金梅坑、云石山、九堡等地出发,开往于都县集结。

1、军委第一野战纵队集结线路

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安”,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共4693人。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此纵队下辖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军委第一、第二、第三局及无线电三台、电话一排、通讯队、警备连、工兵连、运输两排组成,彭雪枫任队长兼政治委员;第二梯队由军委第四、第五局及总政治处、警卫营、红军总政治部、医务所、运输一排组成,罗彬任队长兼政治委员;第三梯队由军委总部工兵营、炮兵营、运输一大队、附属医院组成,武亭任队长兼政治委员;第四梯队由干部团、医务所、运输一排组成,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其中干部团是由红军大学、公略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合并组成,下辖四个营,第一、第二营为步兵营,第三营为政治营,第四营为特科营。另有上级干部队(简称上干队),分指挥科、政治科等,属干部团指挥。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第五号”,为隐蔽行动,避免飞机侦炸,应用夜行军,黄昏前集合,黄昏后移动,拂晓时停止;各梯队在平行道路前进时,应在出发前两小时派出道路侦察队,侦察和修理道路,行进时要确实保持距离,不得任意伸缩;在苏区内夜行军,每一伙食单位准点火把三把、夫子六担一把;应带四日份米粮。

1934年10月10日,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从瑞金梅坑出发经沿坝、麻地、万田,到于都县的宽田、段屋,10月12日集结在古田、岭背一带。军委总部机关和博古、周恩来、朱德等住在于都县城北面20里的古田窑塘村朱屋。13日仍留原地配置休息,并开始架设雩都到小溪的长途电话;干部团编入纵队。14日仍在原地并进行补充侦察;在“龙舌嘴到孟口地域准备渡河”;完成一周粮食的准备。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及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从雩都东门渡口踏着浮桥渡过了雩都河,迈上了万里长征路。

2、军委第二野战纵队集结线路

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又名中央纵队,代号“红章”,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教导师及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罗迈(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后分别为张经武、姚喆代理,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共9853人。此纵队下辖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军委教导师组成,张经武任师长;第二梯队由军委总供给部、通信教导队、军委军事工业局、军事工厂、运输大队等组成;第三梯队由军委卫生部和部分医院组成;第四梯队由中央机关和国家政治保卫局、军委政治保卫局、保卫团、特务队等组成。其中保卫团(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该团番号取消,部队分编到红一、三军团)由姚喆任团长、张南生任政治委员。

中央纵队(军委第二野战纵队)于10月12日晚上由瑞金梅坑出发,转移到麻地圩、于都县宽田、黄龙地域,军委教导师则于当晚转移到西江地域。

在《红军长征·文献》之《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中“中央纵队”(暨军委第二野战纵队)10月15日任务中写到“在东江口(不含)到洛口塘(不含)地域(笔者注:1.“东江口”今为于都县梓山镇澄江;2.洛口塘应为“会昌县庄口镇洛口”),进行补充侦察及准备渡河。”10月17日,“应从晚间转移到东江口、洛口塘地域的东岸,准备渡河”。

同时,在《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之“附记”中更为详细记载,“军委第二纵队于17/X黄昏时,分三个纵队向渡河前宿营地域前进:(1)第二梯队的[为]右纵队,18/X拂晓前到达黄龙(今于都黄麟乡)地域,黄昏在花桥渡河,经梓山、潭头于19/X拂晓前到里仁地域。(二)第三、第四梯队为中央纵队,18/X拂晓前到达公馆及各矛(笔者注,应为“齐矛”,今于都黄麟乡盐潭村齐矛组,下同)、河东地域,黄昏在各矛渡河;19/X拂晓前,到达黄泥坑、枫庙地域。(三)第一梯队为左纵队,18/X拂晓前,到达梅坑、温村(笔者注:1.“梅坑”,此处原稿有涂改,初步辨认手写原稿应为梓坑,在梅坑不合理,该纵队10月12日晚已经出动;2.“温村”时属西江县洛口区雩阳乡地域,现属于都县黄麟乡大岭村一带)地域,黄昏自找渡河;19/X拂晓前,到达黎邦桥(今于都禾丰圩)地域。”

由此可知,中央纵队渡河点在贡江上游的于都县梓山镇花桥至洛口塘间渡河。在于都东部区域(即贡水东段区域)有二条水系,其中一条贡水是干流,在会昌县绵、湘二江汇合处始称贡水,从会昌白鹅入于都县境,东起黄麟乡朱田。另一条支流是澄江,又称黄龙河,源出瑞金摇篮寨,下游纵贯黄麟乡,至梓山镇花桥村水口江组(澄江大桥)注入贡水。

中央纵队在渡河时分成了左中右三个纵队,10月18日晚上于“东江口至洛口塘间”渡河。

何长工的第二梯队为右纵队,于18日黄昏在花桥村澄江渡口渡河,经梓山、潭头于19日拂晓前到里仁地域。澄江渡口,位于梓山镇花桥村老澄江大桥,渡口南岸是花桥村枫树下组,北岸是花桥村河坑组,这里是本地人通往黄麟圩、沙心及瑞金的交通要道。淡季时期,河水较浅,有一条渡船,可坐一、二十人,船工1人,姓伍,每年旺季时,有二条渡船。

贺诚领导的第三梯队及国家政治保卫局、军委政治保卫局所在的第四梯队于18日黄昏在齐矛(今黄麟乡盐潭村)渡河,处于军委第二纵队渡河队形中间位置;所渡的齐矛渡口,也叫石角下渡口,位于黄麟乡盐潭村齐矛组,渡口河对面是流坑村老屋组与黄麟乡岭下村岭下组之间。该部队经梓山镇瓦松村、上焦村、磊石村、禾丰镇中坊村,19日拂晓前到达黄泥坑(禾丰镇黄田村)、枫庙地域。

第一梯队张经武率领的军委教导师为左纵队,于18日黄昏在齐矛上游自行找渡口渡河,19日拂晓前到达黎邦桥(今禾丰圩)地域。

据于都县黄麟乡流坑村原村主任郭建国说,位于黄麟乡朱田村下村组的流坑大桥所在位置,原有朱田渡口,该渡口西部靠近贡水,南部与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相邻,朱田渡口河对面是黄麟乡流坑村老屋组。以前听村里老人们说,当时红军过渡时,挑了许多银元和铁锅经过,还在流坑村大桥背组驻扎。

3、红一军团集结线路

“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长征开始时红一军团军事编制序列: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下辖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1团、2团、3团。第2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下辖4团、5团、6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改编)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下辖43 团、44 团、45 团。

10月7日,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将防务移交给红五军团之后,从兴国的竹坝、洪门撤离,经于都县富坑,来到岭背、段屋、宽田一带集结,于11日到达段屋、宽田地区。红一军团15师从石城撤离战场,于12日到达集结地域。军团部驻在铜锣湾,全军团在此休整补充长达6天时间,接收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以及物资补充,准备长征。期间,红一军团部在铜锣湾的刘氏宗祠(今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军政训练,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10月16日傍晚,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从于都梓山地域渡河,率先踏上了长征之途。

4、红三军团集结线路

红三军团,代号“福州”,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共17805人。下辖红4、5、6师,代号分别为“赣州”、“苏州”、“汀州”。

10月7日,根据“朱德关于红三军团应在目前集中地进行补充和军政训练致彭德怀、杨尚昆电”的指示,红三军团及红一军团第15师撤离战场,将防务移交给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团、江西军区独立第十一团,隐蔽撤至石城县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洋地等地域,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等的补充和军政训练。

10月12日晚,红三军团从石城县南部的观下、屏山地域出发,经宁都县的固村、固厚抵达长胜,在此接受了江西补充第三团1300人。13日晚从长胜出发,14日晨到达于都县葛坳、曲阳、上脑(今属葛坳乡)地域。10月14日晚从葛坳、曲洋、上脑(葛坳)地域出发于15日晨到达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今车溪)、禾田及仙露(霞)观(今仙下乡)地域,在车头(今车溪)接受了江西补充第四团1300人。10月15日晚至16日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岭背水头圩出发经岭背圩、胡圩、大窝村长滩、金星村彭屋、金溪村黄金滩、贡江镇长岭村锁匙排、红峰村上罗,转移到贡江镇的里泗村里泗庙、杨梅坳及里泗村上孟、罗坳镇的河坪村林坑、铺(埠)前岗(包括罗坳镇的步前村、杨梅村、河坪村、孟口村、黄坳村)、三门滩(包括今罗坳镇的三门村、茅坪村、水塅村、岩背村)地域并完成一切渡河准备。红三军团军团部及部分队伍,从车头(今车溪)、仙霞观(今仙下)地域出发,经岭背圩、胡圩、大窝村长滩、金星村彭屋、金溪村黄金滩、贡江镇长岭村锁匙排、田茶嵊、窑塘到达于都县城附近,并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5、红五军团集结线路

第五次反“围剿”,红五军团原在兴国县北部作战。1934年10月7日接替红一军团防务,留在兴国县城以北阻击敌人。10月11日—13日,红五军团在兴国县文溪、社富一线阻击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攻击,坚持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

10月13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规定军委和各部队对外代号,红五军团为“长安”,13 师为“永安”,34 师为“吉安”。14时,朱德致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一、5军团主力应控制在兴国以西及其西南,在不利情形下应控制在兴城以南及东南地区,余按今早9时半命令执行。二、立即进行兴国城市区及其以北的坚壁清野工作,并加紧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准备兴国撤退时的迁移工作,并与党政人员协同处理,事先需秘密通知党的负责者。”

10月14日,敌军占领了兴国县城。红五军团完成兴国县城的最后保卫战后,转移到兴国县潋江河以东集结休整,进行战略转移前的准备工作,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等在洪门少姑尹氏宗祠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宣布将阵地移交给地方部队,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向于都集结,进行战略转移。

10月16日19时,红军总司令朱德致电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红军独立第3团将于明(17日)到达兴国以南地域接替红5军团抗击周浑元纵队任务,红5军团则应于17日晚转移至社富地域;如独第3团17日不能按时到达,则红5军团的行动推一天,改于18日晚南移到社富地域;另已令红军独立第 13团从17日起由均村地域改移茶元岗地域,向兴国之敌右侧翼积极游击;红5军团应与独立第 3、独立第 13 两团取得联络,规定他们的行动部署。”同日,军委电令红军独立第3团从于都县赶赴兴国。

10月17日,红五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将兴国城南的防务交给独立第3团和独立13团,随即撤出战斗,晚上,红五军团转移到杰村、社富、溪源地域。军团机关从洪门,13师从埠头曲利(今玉门),34师从埠头垓上分别出发。红五军团开始长征序列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下辖第13师、第34师。第13师下辖37团、38团、39团;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罗化民;第34师下辖100团、101团、102团,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红五军团第13师、34师经兴国埠头——杰村——社富——于都仓前——步前的行军路线,前往于都集结,全程约130里,其中从兴国县杰村至社富有10余里,从社富至五龙圩有25里,从五龙圩至于都仓前有10余里,从仓前至步前有20余里。沿途多为崇山峻岭,山路陡峭。

17日晚,34师经兴国埠头、杰村、社富,来到五龙宿营。13师经兴国社富圩、桂江、黄冈、五龙,18日上午到于都仓前宿营,军团指挥机关紧随13师行动。

13师走山路从兴国五龙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这段线路分成三路。第一路为主要经过地。这段原属于都至兴国的主干路,虽为山路,但道路较宽,从兴国五龙圩至于都茶亭坳,再经过隘岭下至社官前(驿站),经过牛嘴湾、跌烂水瀑布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

另二路属于山路,道路较为狭窄。从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坳背。仓前坳背组位于于都、赣县、兴国三县交界之地,这里山高林密路窄,有些地方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第二路也为主要经过地。从坳背组至恩子石组,恩子石组经过隘口至大门排组,大门排组走山路至山塘尾组,山塘尾组至塘坑孜组,塘坑孜组走山路至上龙尾组,上龙尾组走石阶路至上王子龙组,上王子龙组走石阶路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第三路是从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至湖南排组,湖南排组至上高垅,上高垅沿途有山涧,其间还经过四条瀑布、古碉堡、红军炊事岩洞等景物,至山塘尾组,从山塘尾组走山路至下王子龙组,下王子龙组走石阶路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

以上这三条线路,都到达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当天,13师在这里发动群众,进行休整、军训,补充粮款,接收了当地参军的新兵,还进行了广泛的拥军爱民活动。18日傍晚,13师由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出发,经半坑子组、安下窝、丰子脑、井子头(驿站)、崎岭脑、里泗村雷公角组,再走石阶路至里泗村杨梅坳组,从里泗村杨梅坳走石阶路经上孟,18日深夜到达罗坳镇步前圩。

18日,34师行军线路由兴国五龙定家庄经村头、大坑至于都坳背。从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经过古嶂岽,古嶂岽如一块巨大屏障,海拔848米,这里可以一眼望见于都、赣县、兴国三县。至湖南排组,由湖南排组走山路至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走山路至大坑(今大桥村),往西方向经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走山路至步前村石圾,经石圾先头部队于18日晚21时到达罗坳镇步前圩宿营地,最后梯队亦于24时完全到达。

10月18日晚,红五军团到达于都县步前一带集结,并稍作休整补充,担任整个野战军后卫任务,全军团2个师原有10868人,接收了于都补充第五团兵员1300人,合计12168人。

10月19日下午,派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在罗坳步前村陈屋出席了13师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与到会的干部讲了当前形势、任务和目前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会议开至下午 15 时。会后,陈云率各团首长去位于罗坳村的于都河石尾渡口考察徒涉场,之后返回军团部。34师驻扎在鲤鱼渡口旁边的鲤鱼村,34师师长陈树湘在村里的熊氏祠堂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对渡江转移进行动员。

6、红八军团集结线路

红八军团组建时间较晚。1934年9月21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决定由红21师和中央警卫师(改为红23师),在兴国县崇贤圩合编,组建红八军团,受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唐濬(后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该军团编为野战军右翼后卫参加长征,代号为“济南”,全军团原有9022人,在于都补充1900人,合计10922人。

红八军团于10月8日晚撤离兴国县古龙冈西北战场,在古龙冈集结,随后经于都县北部之平安、桥头、银坑南移。红23师在10月9日撤出战斗后赶到古龙冈圩,连夜向梅窖、三寮方向前进,当夜在梅屋宿营。10日天大亮,通过梅屋圩、上下谢,经岩前圩、平安寨、谢田到达银坑时,己是下午五点钟了,当晚部队在银坑宿营。

10月9日,红军总司令朱德致电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告知:红八军团向集中地域移动。“甲、八军团于今九日晚由现地出动,并于十二日拂晓前到达杰村,澄龙、社富地域。乙、移动的秩序如下:(A)九日夜,八军团应到达古龙岗南岸之水南南路石桥地域,而后方机关则应到达黄沙、平安寨。(B)十日夜,八军团司令部随二十一师应到达桥头地域,而二十三师及后方机关则应到达银坑地域。(C)十一日夜,则全部隐蔽的到达指定集中地域。”据《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记载:“1934年10月12日,红八军团从晚上出动,由桥头、银坑转移到杰村、澄龙、社富地域。”其中,21师从兴国古龙岗,经于都桥头乡水背村、朱屋村、桥头村、江背村、历迳村、马安乡上宝村、贡布村、溪背村、头金村、马安村(西汾村)、仙下乡龙溪村,至兴国杰村、社富。23师从兴国古龙岗,经于都银坑镇岩前村、松山村、平安寨(含今平安村、年丰村)、琵琶村、桥头乡水背村、朱屋村、桥头村,至兴国杰村、社富。

从10月13日—16日,红八军团在集中地整理、补充并进行军政训练。

10月17日晚,红八军团从杰村、澄龙、社富地域出发,由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从仓前村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经过古嶂岽,古嶂岽如一块巨大屏障,海拔848米,这里可以一眼望见于都、赣县、兴国三县;然后至湖南排组,由湖南排组走山路至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这条线路基本上与红五军团34师经过的路线一致。期间,该军团的先头部队有侦察队和二个师工兵营,进入古嶂(今罗坳镇大桥村)驻扎,并砍伐木材和竹,用于扎制竹(木)排,准备渡河器材。

红八军团经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走山路至屙屎坳(海拔514米),往西方向至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经下坪至蛇口(今黄坳村),在孟口(今罗坳镇孟口村)集结休整,并准备在孟口渡口渡河。

7、红九军团集结线路

红九军团是长征出发时的左翼后卫,代号为“汉口”,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郭天民任参谋长,黄火青任政治部主任,共11538人。下辖第3、22师,第3师(代号“洛口”),师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下辖 7团(团长洪裕良)、8团(团长杨梅生)、9团(团长刘华香);第22师(代号“巴口”),师长周子昆、政委黄开湘,孙毅任参谋长,刘道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4团(团长帅荣)、65 团(团长余栋才)、66团(团长李国柱)。

1934年9月下旬,红九军团在福建长汀南部金华山阻击东路敌人。9月25日,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奉命到瑞金开会。9月28日,军委电令红九军团3师将防务交给红24师,全军团撤至长汀南山镇的钟屋村休整。在此,福建军区动员1600多名新战士补充到九军团。9月30日下午3时,全军团离开钟屋村,往长汀河田地区转移。10月2日在河田休整一天,晚上向汀州开拔,10月3日到6日,在长汀休整四天。6日晚,全军团西移20公里,7日凌晨4时抵古城,当晚抵瑞金。8日拂晓到达瑞金武阳,当日,军委决定红22师归还九军团建制。红22师当时驻在会昌站塘、麻州、中村、周田一线。9日晨7时,九军团进抵瑞金谢坊与会昌文武坝交界的朱子坝、狮子坝一线,10日进抵贡江东岸的会昌珠兰埠,此为九军团第二集结地域。同日,红22师主力仍于会昌站塘,其65团则在茶梓地域(时属赣南省登贤县管辖,今于都县盘古山镇茶梓村)肃清铲匪(“铲匪”,即地方武装“铲共团”的简称)。11日晚上,红3师到达“会昌之北塘坊[珠]兰埠、木西坝(应为“大西坝”,今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地域”;13日红3师及红22师65团在原地,红22师师部仍在站塘官山。14日完成一切准备,红3师准备于会昌以北地域渡河,而红22师准备于安远河之长沙圩附近渡河,即“在会昌河由珠兰埠到会昌(均含)间。在安远河到兴公埠(时属赣南省登贤县管辖,今于都县靖石乡渔翁埠)到桂林江间”。

从11日到15日,军团主力在珠兰埠一带再次休整五天,并“现在雩都(今于都)之补充第一团拨九军团,由九军团立即派员到雩都接收,并于十五日晚由雩[都]开往会昌。到达会昌后,即随九军团行动”。

10月16日晚军团主力从会昌珠兰埠出发,经会昌珠兰大西坝渡口、白沙渡口(今会昌县庄口镇白沙村)、庄口、庄埠,17日晨抵三王坝待命,当晚12时军团主力进抵新泉一线;凌晨红22师经会昌麻州、右水、高排、晓龙,抵安远长沙。


二、渡河出发线路

10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对红军各部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的集结转移、休整补充做出详细具体安排。如,规定各部队在于都南部区域位置的分界线:红三军团右侧分界线,是长洛(现赣县区长洛乡)、牛岭坳(现赣县区韩坊镇)、长渡坝(应是长演坝,现赣县区韩坊镇)(以上均含)。红一、三军团的分界线,是新陂、小溪(两军团均不含)、金竹(属红一军团)、应坑、大桥头(属红三军团,现信丰县新田镇)、流坊圩(属红一军团)。红一军团的左翼分界线,为梨邦桥(现于都县禾丰镇)、仁凤[风]圩(现于都县盘古山镇)、双芫、金竹背(现安远县版石镇安信村)、石背圩(现信丰县古陂镇石背村)(以上均含)。同时,还要求于都、新陂、小溪的路,应让出给军委,军委于继续前进宿营位置,不应驻军团部队,军委要一师人的驻地。10月16日,中革军委颁布《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详细规定各部队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的渡河日期、渡河区域、渡河器材及渡河前后宿营地域等计划内容。

1、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渡河出发线路

10月17日傍晚开始在于都城东门渡河,经新陂、小溪、上坪,19日晚移祁禄山镇畚岭,20日晚上转移到合头(今安远县双芫乡)地域。

2、军委第二野战纵队渡河出发线路

中央纵队渡过于都河后,继续前进,“19日移到乱石(今靖石乡)、上坪、大平圩、小溪(不含)地域,20日晚间移到仁风圩(今盘古山镇)、金竹及牛岭、塘村(两不含)地域”,并“准备从晚上南移”。

据长征出发时编在中央纵队教导师、于都籍老红军李金生(宽田乡李屋村人)的回忆录中记载,“红军为了避免敌人的飞机,我们的部队在每天晚上用竹子紥成火把,点着火行军。我们从公馆出发经雩都的禾丰,走安远、信丰之间的新田、古陂,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

时任少共中央秘书长、长征出发时编在中央纵队“中央工作团”的胡耀邦,在《胡耀邦传(第一卷)》里写道,“于都河并不宽,又是枯水季节,水流平缓。除原有的一座木桥外,工兵又架设了几座浮桥。但由于桥面狭窄,等待过桥的人员和辎重过多,所以通过得十分缓慢。众多的‘老俵’赶到河畔来为红军送行。出发的队伍里有他们的子弟,也有已与他们结下深深情谊的干部和战士。一些安置在老乡家里的伤病员也来了,他们被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天渐渐黑了,老乡们举着火把和灯笼,一面把带来的辣椒、干菜、鸡蛋等塞到战士手里,一面沉重地重复着一句话‘你们可要早些回来啊。’中央纵队出发了,排成一路队列,一个紧跟一个。谁也不说话,只听得桥上的脚步声,武器碰撞声。胡耀邦渡过河去,已是后半夜了。他回过头去远望河对岸,灯笼、火把仍然亮着,照得周围一片通红,可以看到后面队伍的憧憧人影。”

中央纵队的右纵队从里仁,经利村乡荷树岽、莲塘村、下渭村,19日移到上坪,经坳背、靖石乡屏山、盘古山镇龙王山,20日到达盘古山镇仁风圩。中纵队从黄泥坑、枫庙地域,经太平圩(今禾丰镇华堂村)、焦坑村、树山背、靖石乡黄沙村、枫树下、李坑,20日移到盘古山镇仁风圩一带。左纵队从黎邦桥地域,经禾丰镇坪山、铁山垅镇乌沙背、靖石乡水头,20日移到仁风圩(今盘古山镇)。21日,到达安远县合头(今安远县双芫)。

3、红一军团渡河出发线路

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中的渡河地区,红一军团从“古龙嘴到花桥(不含)间”(笔者注:古龙嘴应为“龙舌咀”,今贡江镇金桥村贡水与梅江汇合口),即红一军团从于都梓山区域渡河,经磊石、禾丰,18日宿营于仁风(今盘古山镇)、乱石(今靖石乡)、畚岭(今祁禄山镇)和安远的塘村地域。19日晚上由太平圩、仁风圩、金竹、山坑地域开抵安远的塘村、双芫、合头、罗风圩地域。

据当时于都籍老红军在六、七十年代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回忆,红一军团的行军路线和渡河点有几处。据时任红一军团工兵连战士袁振来在1968年6月14日回忆:“长征时,我由于都补充团调到段屋编入第一军团工兵连,旧历八月初十日下午从段屋—潭头—磊石—禾丰—赤珠嵊(笔者注:禾丰镇陂角村)—上坪—仁风—茶梓圩—南安”。据时任红一军团教导旅一排排长陈观堂在1968年6月7日回忆:“一军团从段屋—梓山—禾丰—小溪—信丰”。据红一军团三师战士伍生亭(笔者注:应是二或三师,伍生亭是沙心人,时任聂荣臻的警卫员)在1975年6月21日上午回忆:“我们长征时从福建—瑞金—会昌—小密—梓山花桥(在此地二、三天后渡河)—利村—禾丰—仁风山—信丰”。据红一军团战士欧阳锦平在1975年6月17日下午回忆:“兴国高兴圩下来从银坑—岭背(此地住了一星期)—利村—马岭—牛岭—信丰。”据老红军谢志坚(梓山人,时任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在1986年5月21日回忆:“我们从兴国—草箕窝—开到于都,住在粮管所(原西郊粮管所)。我们在于都住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打草鞋,然后部队开到水头燕子窝在这里住了三四天,然后走水头莲塘—铜锣湾—梓山的山峰坝过河—信丰的新田古陂,这时我又调回一军团二师五团当看护”等等。

10月19 日,红一军团经于都县仁风(今盘古山镇)、畚岭(今祁禄山镇)、安远县塘村乡、双芫乡津槎村、双芫村,到达固营村,红1师先头部队在双芫乡固营与地方武装接触,20日攻占一个土围子,缴枪5支,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侦察部队进至信丰县新田镇金鸡,安远县金竹背(今版石镇);20日主力部队抵达双芫附近。21日晨,红1师经固营村白竹坜,推进到安远县龙布镇上坪村、信丰县的大竹芫;红2师经刀坑村罗丰车,推进至信丰县新田镇罗丰头;红15师推进至固营村;军团直属队在安远县固营、双芫地域。22日,红1、2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左前锋红3团进至信丰大桥头遭敌阻击,将敌击溃后向石背追击,缴获大批辎重,部分残故退入古陂。23日凌晨,红一、三军团协同向信丰县安息(西,今安西镇)守敌发起强攻,毙敌1000余人,因国民党军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占敌阵地。为争取时间突破封锁,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停止强攻,各派一部兵力牵制信丰安息(西)和信丰县城守敌,主力绕道信丰县坪石(今大塘埠镇)、铁石口(今铁石口镇)、大塘埠(今大塘埠镇)一带,抢架浮桥,西渡桃江,突破了安远、信丰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4、红三军团渡河出发线路

红三军团有多处渡河点。(1)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军团部及部分队伍从于都县城的南门渡口至水南村棚子下组中坝(今万达广场处)渡河上岸,经芦山(今贡江镇农业村)、黎(利)村,19日白天到达小溪。(2)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于都县城的西门“塔脚下”(原县水保大楼旁,今蔬菜场村三队渡江大道490号阳光水岸一期处)至“塔子岭下”(属水南村塔子岭下组,今长征大桥南侧桥头到贡江府一带);以及从县城的“西门渡口”(今蔬菜场村四队渡江大道175号阳光水岸7号小区)至“龙门前渡口”(今龙门寺旁,以前是龙门庵,原属芦山村、现属农业村)渡河上岸,途经芦山(今贡江镇农业村)、黎(利)村,19日白天到达小溪。19日晚上,经小溪的长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唐坑口、白室(今信丰百石)、天子桥地域。20日黄昏经韩坊、固(古)陂之间,出至坪石地域;21日夜,向信丰守敌发起攻击。(3)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到罗家渡(今罗江)。19日晚上,经罗江的乌坑、太坪、小溪的流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黄婆地、牛岭、小坌。21日夜,向信丰守敌发起攻击。(4)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分别从罗坳步前下耆至河田渡口渡河、跃州涉水过河到新陂。19日晚上,由新陂经小溪的长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唐坑口、白室(今信丰百石)、天子桥地域。20日黄昏经韩坊、固(古)陂之间,出至坪石地域;20日晚红三军团主力(缺一个师及一个团)由坪石向固(古)陂、大桥头开进,部署拂晓的袭击。21日夜,红三军团第四师向信丰县的百石守敌发起攻击,午前,红四师占领百石圩。红六师第十六团占领韩坊;红五师侦察连逼近大桥头。22日,红三军团第六师一部前出到坪石,其余部队攻占固陂。24日,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前卫占领信丰河东岸,控制了渡口。当晚,各路先头部队开始渡信丰河,抢占河西要点,掩护主力渡河。红三军团第五师占领江口等地,前锋进至梅岭关、中站;左路前锋红一军团第二师向广东省乌径方向前进。至25日,中央红军各部队从信丰城南北先后渡过信丰河,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据红三军团五师通讯员杨玉华(于都曲洋人)在1969年4月13日回忆:“1934年旧历八月快到中秋节时,我们在广昌打了仗以后,从石城到曲洋顺河下,离于都县七、八里的地方住下来了。第二天下午五点钟的样子,我们在县城下去一里路的地方过河长征。”据红三军团战士刘东志(于都黄麟人)在1973年9月18日回忆:“1934年三军团从驿前到长胜(今宁都县长胜镇)休整半个月出发到于都休整个把礼拜开始长征。”据红三军团战士方坤在1968年8月21日回忆:“我参军是编入三军团,长征时从兴国过于都走于都下边一支塔那里过水的。”据红三军团班长陈朝宜在1968年5月27日回忆:“三军团三团三营三连二排三班在河田过渡长征。”据红三军团战士王洪琪在1968年6月14日回忆:“我长征时是在跃州涉水过于河的。”据红三军团△师△团三营五连二排副班长方福秀在1968年5月29日回忆:“我是在1934年旧历八、九月从于都下来(在于都扎在塔脚下)到石陂中埠过渡—乌坑—太坪—黄婆地—牛岭—小汾—信丰。”据红三军团七连战士李北斗在1968年5月27日回忆:“在梓山过重阳第二天以后过兴国,又向后转赶到步前—中埠—洋坑。”据老红军曾福祥在1986年4月11日下午回忆:“我参军的时候是分在于都补充团。我们补充团从菜园坝开到潭头—古田。在古田编入红三军团第十团,晚上行军,用石灰做路标—步前—罗坳—小溪口。在小溪口过河,用船渡河。部队晚上从步前到小溪口不远,但由于走得慢,到小溪口时,天就麻麻亮了,在小溪口吃了中午饭,然后部队往小溪方向走了。在刁子薮住了一晚—到信丰古陂。”据老同志王星楼(罗江人)在1986年6月19日上午回忆:“中央组织部把我分在三军团某师(可能是第三师)三团担任宣传工作,我到部队不久就开始长征。我们走的路线是:部队从瑞金出发经于都的曲洋到车头宿营。在车头住了一个晚上(记得我们住的村子有一个大祠堂,且离河不远),第二天从车头出发,走水头、岭背经麻油坑,在孟口过浮桥渡过于都河到新陂的老钟屋宿营。”

5、红五军团渡河出发线路

10月19-20日傍晚,红13师在县城至石尾渡口间、红34师在县城至鲤鱼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红13师从石尾渡口渡河后,经罗江乡上溪村(小溪口、大坑),至洋坑村、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林、乌坑(黄林、乌坑已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村(塘湾里、茶公坝),经小溪乡流源村、田心村、高石村,至祁绿山镇金沙村(刁擞、野坑坳)、畚岭村、嵊背村、水坞村;红34师从鲤鱼渡口渡河后,往贡江镇河田村寨下组庙角,经马齐、密坑村,过新陂乡庙背村、移陂村、小溪乡藤桥村,21日到达小溪、祁禄山地域。23日经安远县塘坑乡塘村,到达双芫、小坌区域,24日西渡桃江。

据红五军团△师四连工兵连战士李德福在1968年8月1日回忆:“1934年九月初八在兴国高村,初九日到于都县城,十日开始在龙门前渡河,十二日拆桥。”据红五军团13师△团△营传令兵曾鑫辉(芦山村人)在1986年11月8日下午回忆:“我是从龙门前过浮桥的。当时龙门前的浮桥是用船架跳板撘成的。”据红五军团十三师第二团六连战士丁慈发在1986年3月5日下午回忆:“长征出发路线从高兴到社富再到五龙圩。走罗坳的步前。在小溪口过浮桥过河,渡河后走新陂。小溪过信丰。”据当年撑船工人李声燕在1968年5月27日回忆:“五军团在高滩过河,是我和我爱人撑船的,过了一天,每人工资2元。”

6、红八军团渡河出发线路

10月18日晚,红八军团自于都河孟口(含)至三门滩间河段渡河后,经贡江镇芦山村、罗坪村、密坑村、新陂乡庙背村、中塅村、群联村、罗江乡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林、乌坑(黄林、乌坑已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村草坪嶂、长洛(今赣县);另有红八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经罗江乡高滩村、洋坑村、联丰村、苏坑村、新屋村、筀竹村、西岗村、长洛(今赣县)。19日白天,在罗家渡、太坪、长洛(今赣县长洛乡)地域。19日晚上,红八军团由太坪、长洛坳(今赣县长洛乡与于都县罗江乡交界)地域开抵黄沙坑(今赣县韩坊镇)、黄朱排(今赣县大埠乡)及营田(今赣县韩坊镇玉龙村)地域。并派出部队侦察信丰、韩坊之间通洪村、坪石的道路;侦察王母渡、立獭圩之间的渡河点,并准备渡河。20日黄昏前,红八军团以23师为右翼队,由黄朱排经寄桥角前进至王母渡南之寨下、下港地域渡河,即以该师控制渡河点两岸,并派兵分向王母渡、信丰两方警戒。以21师为左翼队,开进至长演坝(今韩坊镇长演村)、大树下,拂晓即佯攻韩坊之敌,并箝制之。25日,红八军团全部渡过桃江河。

7、红九军团渡河出发线路

从18日晚上,红九军团军团部及红3师开鱼公埠(时属赣南省登贤县管辖,今于都县靖石乡渔翁埠)渡河,抵茶梓圩(时属赣南省登贤县管辖,今于都县盘古山镇茶梓村)地域,红22师经长沙抵河石地域,在桂林江(原属安远县,今属会昌县晓龙乡)附近渡过濂江(即安远河)。65团即归还主力。全军团随红一军团二师后跟进。19日晨8时,红九军团部抵达茶梓圩(时属赣南省登贤县管辖,今于都县盘古山镇茶梓村),下午4时,红3师9团占领安远县龙布。20日红九军团主力到达安远龙布,并在此休息一天,等待红22师归建。21日向安远重石、版石前进,继续扫歼残敌,当晚11时占领版石圩。22日在版石宿营,晚7时向信丰县石背前进。23日拂晓红22师进至信丰石背。24日红九军团占领信丰县安息(西)圩,随后西渡桃江。

综上可知,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及各军团共8.6万余人,从于都河上十余个涉水点渡河,有的靠浮桥过河、有的涉水过河、还有的撑船过河,主要有县城的东门渡口、南门渡口、西门塔脚下渡口、梓山镇的山峰坝渡口、罗坳镇的孟口渡口、鲤鱼渡口、石尾渡口、靖石乡的渔翁埠、黄麟的齐矛等主要渡口渡河;渡河时间除先锋部队提早一、二天出发外,大部分则分别在17日至20日傍晚开始出发渡过于都河的。其中,军委纵队、红一军团在于都境内还先渡过梅江河;红九军团军团部和红3师先后渡过二次贡水(即会昌珠兰河段和于都渔翁河段)。

总的线路,各军团队形渡于都河前呈“倒喇叭口”形;渡过于都河后、准备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形成“抬轿拱卫”队形,即突围转移的野战军编为左、中、右三路纵队:红一、三军团为左、右两路前锋;红八、九军团为左、右两路拱卫,分别跟在红一、三军团后面;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编为中路,夹在左、右两路中间;红五军团为整个野战军后卫,担负掩护任务。人们形容这样编队就像“抬轿子”,野战军左、右两路纵队就像是两根“轿杠”,抬着中间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行进,经于都南部地区往安远、信丰、赣县方向进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