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网上传一张图给我,一位年过古稀的老木匠,他精神矍铄,根根枯枝一样的手指正紧握一把刨刀,专注地制作他的木艺。他用双手述说着木头的历史,也表达着一代匠人对木艺的热爱,娴熟的技艺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淬炼换来的。他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每一件在他手中诞生的艺术品都像他自己的孩子,从孕育到成熟,不知花费他多少心思和时间。老人这辈子,虽无荣华,但与自己热爱的事情相伴,我想他必是快乐和满足的。

  这个年代,多少机器取代了手工,多少快取代了慢——从前的邮差慢,现在的快递快;从前的绿皮火车慢,现在的高铁动车快;从前人们写信等上好久才收到回信,现在微信、电子邮件转瞬就有了答复。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让人们越来越失去了原本的耐心、恒心和专心。

  “等”似乎成了现代人最无法忍受的事情,很多快速养熟的畜禽被搬上餐桌,失去了慢养独有的美味;许多流水线上速成的短命产品,失去了原有手工制作的精良品质和情感温度;许多粗制乱造的文艺作品被匆忙搬上银幕,情节的酷炫镜头难以掩盖内容的空洞,大量的特效和拙劣的演技让人忽略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和厚重的民族文化。这些丢失了传统匠心的产品,让我们的生活离富有越来越近,却离精致越来越远。 

  曾经在几代人手里传承的老古董、留存百年的老物件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那上面大多打着技艺高超的老匠人手工制作的烙印,是因为它们带有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精细品质。试问,一批生产线上制作的现代玻璃器皿有何保留和收藏价值?在一个缺少工匠精神的时代,百年后,该留下什么用来传承?打着我们这个时代烙印的物品究竟是什么?它们真的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吗?艺术的精华和顶峰到底属于谁?如今,老匠人难觅,真正称得上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更不多见,然而,老匠人的耐心和恒心在今天依然散发着传世的光芒。老匠人的精魂成就了老物件的精典,老匠人的专心打造了老物件的独特价值,老匠人的存在更是代表了一种甘于寂寞不急功近利的工匠精神的不朽。

  一辈子只干好一件事,就算重复再重复,依然可以让每一次重复都不只是简单的重复。从小木匠到老匠人,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跨越,更是一种精神的淬炼与锻造。千万次的刨、戗、锉,千万次的推、划、铆,看似一样的动作,却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秘密。那千差万别的手感变化和带着不同心情的每一次触摸都带给木材和老人不一样的感觉 。琢磨、改进、精深、创新,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经历过怎样的冥思苦想,又经历过怎样的辛酸喜悦,只有他自己知道。工具在一天天的使用中从生涩滞留变得顺滑流畅,技艺也在一天天的劳作中从生疏变得精良。正是这一日一月一年、数日数月数年的积累产生了质变,在重复着简单单调的动作中,成就了不简单不单调的人生,掌握了外人不知道的力道变化,了解了旁人不了解的木材本相,在不断揣摩习练中,让技艺产生飞跃和升华。最终达到工匠人的最高境界,在轻重缓急的交替动作间,将所有的灵感与智慧融入娴熟的技艺中,让作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花纹和形态,赋予作品以自己的生命和特色。

  而成就匠人高超的技艺的绝不仅仅靠熟捻于心的技巧,更有对所加工材料的理解与珍视。只有拥有了对材料的特殊情感,才能雕琢出符合原木的质感和温度的艺术品。从小木匠到老匠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有些人的时间只会给他们带来衰老,而有些人的时间则会给他们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和额外的奖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