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凭吊双凤山
双凤振翼向东游,清明凭栏若清秋。
河北英烈同卧榻,燕赵名士自登楼。
青松怒吼悲先贤,翠柏不语慨幽州。
洒尽滹沱汪洋泪,烟波风景满是愁。
(题图为河北双凤山英烈园的安娥田汉伉俪塑像)
她是《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等抗战歌曲的词作者。在烽火连天的争岁月中安娥和田汉走到一起,演绎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结为一对革命伉俪。
她,年仅24岁就从事中共特科的情报工作;她,以自身和母亲的家族为原型,创作长篇小说《石家庄》,使这座年轻的共和国城市有了自己的文学之魂……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这是《渔光曲》的歌声。
她就是作者安娥,一位在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的燕赵才女。在安娥诞辰103年之际,2008年9月22日,家乡人在河北省双凤山英烈陵园隆重举行了安娥、田汉纪念塑像揭幕仪式。
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沅,地下工作化名张瑛。1905年10月11日,安娥出生在原获鹿县范谈村(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一个书香之家。在兄弟姊妹中,安娥排行第八。
父亲张良弼,是清末民初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保定任直隶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校长。应该说,是他给了安娥文学和思想上的启蒙。
安娥天资聪慧,18岁考入北京国立美专西画系。1925年,安娥参加了由该校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罢课运动,赶走校长。12月间加入共产党。其时,安娥20岁。
安娥的行为,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无疑被视为悖逆。尤其是母亲,她不能眼看着安娥因为闹革命而坐牢或是被杀头。阴历十一月的一天,安娥被守在传达室的母亲“捉住”,过了几天就被带回保定,不许她离家。
一天,安娥在看报纸时,“三一八执政府门前惨案,学生死亡二十余人”几个字突然跳入眼帘!安娥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接下来的几天里,惨案的惨状和同学姚宗贤的惨死状顽固地印在安娥脑海里。“走吧!走吧!只有走!”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安娥的脑海中回响。
仲春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安娥悄悄地起了床,提着一个小包袱走出屋门。回头再看一眼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一砖一土,一种即将永别的悲怆袭来,安娥强忍着泪水,在心中一遍遍重复着:别了!这十年的故居!
石家庄走出的红色特工安娥
1926年,安娥被党组织派往大连从事宣传和女工运动,年底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三年之后归国。在上海,年仅24岁的安娥开始在中共中央特科陈赓同志领导下工作,接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去当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同时也为中共工作)的秘书,利用这个有利位置,安娥这个“红色女特工”将重要情报直接呈交给中共特科陈赓同志。安娥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且贡献卓越的红色作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勇敢的情报工作
安娥出生于河北的书香之家,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党的忠诚。此后,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出色的情报工作:1929年底,安娥从苏联回到上海后,接受党组织安排,打入国民党驻上海的特务机构,成为机构负责人杨登瀛的秘书。在此期间,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共党组织提供了重要情报。
她曾截获蒋介石批转给国民党特务机构的一封来自黄第洪的亲笔投靠信,信中涉及要在南京路邮局抓捕周恩来。安娥火速将这一消息秘密抄送党中央,使得党中央及时采取行动,避免了一场危机,保护了党的重要领导人。
在艰难的情报工作中,她沉稳机敏、勇敢无畏,为党的情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
广泛的创作体裁:安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她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包括歌词、剧本、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在不同的领域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创造力。
经典的歌词创作:她创作的歌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渔光曲》的歌词朴素而生动,将大海中摇船撒网的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同名电影还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该歌曲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至今仍被广为传唱。
《卖报歌》生动地描绘了报童的生活,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题材。
《打回老家去》则是一首简洁明朗的救亡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最强烈的愿望,在当时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优秀的剧本创作:在戏剧剧本创作方面,她与田汉合作创作了《情探》等优秀作品。《情探》艺术感染力很强,塑造了善良多情而又有不屈不挠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她的剧本创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的抗日救亡活动与社会贡献
参与战时儿童保育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娥积极参与儿童的保育工作。她加入了由郭沫若、邓颖超等人联合发起的战时儿童保育会,为守护沦陷区的儿童付出了巨大努力。
她为保育会筹措经费,撰写宣传材料,创作相关歌曲,为孩子们提供了基本的安宁和保护,成为了众多战时儿童的守护者。
鼓舞抗日将士:她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文艺作品,通过诗歌、剧本、歌曲等形式,激励了抗日将士的士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她与冼星海合作谱写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60军军歌,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对革命文艺事业的不懈追求
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安娥积极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先后加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大道剧社” 等组织,与其他进步文艺工作者一起,为推动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她在剧社的日子里,改编了很多苏联的小说并将它们搬上舞台,给人以心灵的鼓舞,同时自己也上台表演,尽管生活艰苦,但她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高涨热情。
不断探索与创新:在艺术创作上,安娥不断探索和创新,她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的创作风格对后来的文艺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安娥在西柏坡的高光时刻
在那风云激荡的1948年,女作家、红色特工安娥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来到了平山西柏坡。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安娥以她的才情和热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她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
曾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油灯下,安娥与当地的百姓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将那朴实而真挚的情感融入到她的作品里,为革命宣传增添了温暖而有力的笔触。
曾在热烈的群众集会上,安娥激昂地演讲,用她坚定的声音,鼓舞着人们的斗志,让革命的信念在每一个人心中深深扎根。
她还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革命的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安娥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与当地的军民融为一体,用她独特的方式,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村舍院落,她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