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往事如烟。每一段童年往事都是生命中的一种宝贵财富,唯有回忆才是永恒的!回望49年前,还差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的我,刚满17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里的记工员。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我却品尝了当记工员时的忙碌和快乐。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责任和担当,而那些困难和不易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在我们那一带的村子里,生产队里的会计就是记工员,记工员就是会计,这两个角色常常由一人担任。它不仅仅是记录和统计社员们的劳动工分,而且,生产队里所有的分配收益,社员们的口粮分配,玉米、高粱、棉柴、煤炭、猪肉、牛肉、蔬菜等等都有记工员按人头或千分比进行分配。生产队时代,工分就是社员劳动量和贡献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决定其劳动所获报酬的唯一依据,到了年底直接与粮食、现金等分红挂钩。那时的记工员除了不管派农活外,几乎事事都要管,被人们称为生产队里的“大管家”。此外,记工员还要有原则性、公私分明、铁面无私、能拉得下面子,不怕得罪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生产形式,是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生产发展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生产经营方式。每个村子是一个生产大队,村里再划分出几个生产小队,我所在的河北省无极县大陈公社高陵大队,按照区域、位置便划分出了13个生产小队,我属于第十一生产队。农村实行的是工分制,人们习惯一天叫一工。每天早晨、上午、下午,生产队长都要安排农活,社员出工干活,到了晚上,记工员按出工时间或按劳动量给每个劳动力一一记工分。记得我刚当上记工员时,生产队里早就在队部为我腾出了一个25平米的房间,作为我的办公室。每天我除了在办公室办公外,还要和大家一起到地里干活。每天晚上,我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乡亲们计工分,最后逐月累计,进行核算。家家户户便可按所得的工分进行分配,分粮、分钱。我们第十一生产队在村里是最穷的。其他生产队一个工值两三毛钱,而我们生产队最低时一个工值只有八分钱。那时,同一个生产队里的社员工分也不一样,而且也不固定,评定工分是由政治队长、生产队长、记工员和部分社员代表组成“评审团”,看每个人在劳动中的长期表现和现实劳动量。其次,还要根据性别、年龄、劳动能力等方面考量,最后,经过全面衡量,评定出每个社员的工分值。评工分的标准是:成人壮劳力和有技术的男劳力一工最高分底为10分,青年妇女为8分、家庭妇女最高评7分,上了年纪或劳动能力弱的男劳力评6.5-7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评5分。一般情况下政治队长、生产队长、记工员都是“足工”(足工:劳动一天挣十分)。我升入高中的第一年,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由于我身强力壮,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再加上吃苦耐劳,所以,生产队里就给我评了最高的7分。记得那时,大姐出嫁,哥哥参军,弟弟读书。一家五口,除了弟弟,父母、二姐和我四人全是劳动力。所以到了年底分红,我家分得了88.2元,那个年月,近百元的年终分红,着实让许多家庭羡慕不已。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75年。我清楚的记得这年的下半年,我马上高中就要毕业了,可这时却接到了大队的通知,让我当生产队里的记工员,当时我还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书,说啥也不同意。于是,大队书记亲自出面与学校商量,同意我按时毕业后我才接管了记工员这一工作。说实在的,记工员这项工作,事无巨细、业务量大,工作繁忙,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这对于一个17岁的楞头青小伙子来说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这些困难,我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决心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干。我知道,要当好一名合格的记工员,首先要做好一本账,其次是要打好算盘子。为了练好算盘,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一有空闲就拨拉算盘子。我还反复背诵算盘口诀:“九九归一:逢四进一,逢八进二,四二添作五,四一二余二,四三七余二。五归(用5除):逢五进一,五一倍作二,五二倍作四,五三倍作六,五四倍作八。六归(用6除):逢六进一,逢十二进二,六三添作五,六一下加四,六二三余二,六四六余四、六五八余二……没几天功夫,我就将算盘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算盘子也拨拉的快速准确。

  我们生产队共有45户人家,227人。我依据每个家庭的情况,按人七、劳三(就是按人口70%、劳力工分占30%的比例)造出了千分比。这样,能够让家庭劳力少、人口多的家庭都能吃上饭,穿上衣,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时,生产队里分东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人头分,一人多少斤。二是按千分比分,这样的分法比较公平。一般情况下都是按千分比分东西。我想,作为一个合格的记工员,不仅算盘子要熟练,而且每户人家的千分比数还得要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分东西时不会忙乱,不会出现差错。我们村里就有几个记工员,由于算盘子不熟烂,账目不清晰,每次分东西时不是这家多分了,就是那家少给了。有的记工员因自己的失误,多次造成重复分东西的现象,不仅失去了大家的信任,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要说记工员最忙的莫过于秋收大忙季节。这个时节,各种农作物都到了收获季节,生产队里分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都要通过千分比去分,分这些东西时,记工员首先要对总产量做一个估数,然后按照估数去分,这样不免会出现多退少补的情况,此时正是考验记工员账目处置能力时候。我每次都能做到心里有数,该退多少,该补多少,搞得清清楚楚,社员们十分满意,都夸我是个优秀记工员。

  记得有一年,我们生产队里红薯大丰收,这天上午,分红薯开始了,有的大户人家要分上万斤。分红薯时需要四个大抬筐,每个抬筐能装150斤,四个青壮年劳力负责抬筐,生产队长负责看秤,我负责各家各户分配数量。由于我算盘利索,千分比记得滚瓜烂熟,尽管一筐接一筐的称重 我都能迅速计算出数量,分红薯工作进展的很顺利,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由于我业务熟练,账目清楚,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所以其他生产队因本队的记工员有时不在的情况下,都乐意找我去帮忙,我都乐此不疲。我按着他们生产队里的千分比分东西,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

  其实,记工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安排满满的。那个年代,由于生产队里比较贫穷,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购买化肥、氨水。所以,生产队里就号召各家各户大力开展积肥运动。当时,每个社员家里都有一个猪圈,专门养猪和积肥。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粮食。许多家庭每天利用劳动的机会拉土垫圈,然后灌上几桶水,经过饲养的猪反复踩踏,很快就成了农家肥。于是,主人家将猪圈里的农家肥挖出来,就等记工员拿着尺子去丈量猪圈积肥的深度、长度、宽度。然后根据长、宽、高计算出农家肥的数量,再折合成工分。为了及时将各家各户的农家肥计算无误,我让生产队里的木工给我制作了一个两米长的木尺子,每家每户将自家猪圈里的肥料挖出来后,利用每晚记工的机会告诉我,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就拿上长木尺到各家各户去丈量农家肥的数量,到月底折合成工分,公布与众。

  记工员就像一个陀螺,每天忙个不停。你看!除了秋收分东西、几乎天天丈量农家肥忙活外,还有年终决算更得忙活一阵子。因为,生产队里分红也是社员们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年终决算,必须向全体社员公布生产队当年的粮食、棉花、其它等收入、生产队里的各种支出、结存、种子的储备、牲畜草料的库存情况,还有本年度缴纳公粮状况,各家各户的全年工分,全队该年的工分总量,并张榜公布,让大家核实。最后,将各家各户的劳动日值钱数,全年的总工分,粮食领退都要详细地制作成明细表。让每个家庭清楚当年自家年底是分红还是要“倒补”,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年终决算一般安排在腊月,我们大队由于老魁会计带领十三个生产队的记工员集中在大队部集体办公。每个记工员带着全年的账本和算盘,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决算。一般情况下需要十个晚上才能完成决算任务。由于我年龄最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加之平时账簿做的有条不紊,所以,我只用了五个晚上决算就做出来了。而那些年纪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老记工员”,做了好几遍连自己都整不明白。于是,大队会计便让我协助这些老记工员做结算,在我的帮助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老记工员终于完成了决算任务。事后,这些被我帮助过的老记工员非要请我吃饭、喝酒,都被我一一谢绝了。我感到我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时光匆匆,岁月的脚步太快太急。转眼间,我当记工员已经三个年头了。1978年初,征兵工作开始了,我也和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一样,报名参军入伍。这年的三月,我终于辞去了记工员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从此,我与账本、算盘正式告别。时至今日,一晃4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当记工员那段美好的时光,它如同璀璨的繁星,一直点缀在我记忆的长河中,让人终生难忘。时下的祖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神速,综合国力雄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农民劳动不再需要用记工分的方式来作为年终分红的唯一标准了,昔日的算盘也早已被计算机、计算器、手机所替代。记工员这一职业早已被人们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三年的记工员经历却在我的人生履历上写下了重重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