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根退休前是总参某部的大校,这个职位在部队可以称为首长,我们却习惯喊他王老师。

  王贤根出版的作品集有《援越抗美实录》《雷神》《中国秘密大发兵》《西线之战》《西部之光》《邓东哲将军纪事》《用自己的头站起来》《山野漫笔》等,他的作品曾获“漂母杯”散文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长城散文金砖奖等。

  记得和他初识是在十多年前,那是参加一次由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组织的“名家看昌平”活动。活动集中了在北京的许多散文和报告文学界名家。初冬季节,城外的北京已是寒气逼人,但新朋老友见面,其乐融融,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欢迎晚会上,主办方还请来了一位扮演毛主席的演员朗诵诗歌。王贤根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偏瘦,留着一头浓发。两道长长的剑眉下,那双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人多的场合,王贤根老师很少说话,总是静静地坐在那儿听别人高谈阔论,有时会心的一笑,有时向脸转向窗外,脑子里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生活在部队大院比较集中的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在文友的聚会上我们见过面,但没有更深的交流。这回,我们被安排住在一个房间,我们聊文坛的人和事,聊自己的人生经历,许多观点和认识都相近相同。他说,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为了上解放军艺术学院,他在总参报不了名的前提下,自己去学校找文学系主任王愿坚老师。王主任看了他发表的的作品,请求上级特批他进校学习。记得那天晚上,我们聊到了深夜。

  活动结束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我各用一个词概括了每位作家给我留下的印象:王巨才老师的沉稳;何西来老师的博学;崔道怡老师的儒雅;石英老师的幽默;王宗仁老师的豁达;王贤根老师的低调;傅溪鹏老师的细心;梅洁老师的认真等。

  后来我到《新课程报·语文导刊》负责“名家新作”栏目,向他约稿,他一下给了几篇散文,我看后特别高兴,作品彰显正能量,很适合学生阅读。后我又从网上搜集到他的不少发表的散文,转载在我们的报纸上。我打电话给他送样报,看到给他转发了 那么多作品,王老师感到很高兴。

  他知道我还办有《语思》、《北京精短文学》。看有这么好的阵地,又向我推荐了他们大院的几位作者,让我关照他们。

  从此后,我们就经常隔三差五地聚一下,每次都聊得特别开心。但聊到文坛或社会的一些事时,他会愤愤不平。这不难理解,因为他来自浙江,和鲁迅是同乡,骨子里有嫉恶如仇的性格。

  后来我给出版社主编一套“与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的书时,和王老师联系,催了好多次,到三十部书稿快收齐时,他才发来《用自己的头站起来》,我一看题目就很棒,当然内容更是使我兴奋不已。可见,他是极认真准备书稿的。王老师的散文语言质朴、干净,叙述如山泉流水,慢慢滋润人的心田。后来此书荣获中国散文学会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王贤根老师的许多散文都写到了家乡,他有家乡情结。2010年初前后,他在家乡馈赠的报刊和《新华每日电讯》上读到几位戚家军后裔自觉保护长城的事迹,很受感动。戚家军修长城,守长城,将士家属随军,世代坚守,所以就有了长城脚下无数个戚家军——义乌兵后裔的自然村落。

  后来他采访中了解到,仅秦皇岛市范围就有158个戚家军后裔生活的村庄。

  他觉得这是个好题材,可以写个长篇报告文学。

  他对我说了这事,我问他,经费从哪儿来?你找出版社谈过这事吗?你们家乡会出钱吗?

  他说,我没找过出版社,我自费去采访,写出作品来再谈。

  于是,他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自掏腰包,几下辽宁、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到长城脚下采访戚家军的后裔。白天沿长城察看,晚上躺在农家的炕上和他们彻夜长谈,听他们讲前辈的传说和故事,多少次他都被感动得眼含热泪。

  他又多次回到义乌,与市志编辑部人员交流,到当年招募兵士的村庄查阅宗谱,收集资料,听老人讲述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故事。回到北京,他又查阅了大批明史书籍和评价文章,采访了戚继光后裔,与中国长城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011年开春,王贤根老师在离家不远的某部队招待所租了个房间,拔了电话,关了手机,用了几个月,在稿纸上写出了近三十万字的《千古长城义乌兵》初稿。后经反复修改,倾注了他深深地英雄情结和无数心血的大作,先由《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他的总参战友、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赋诗推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映,好评如潮。

  他乐于助人。头几年有位热爱写作的作者想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我找到他,说我们俩给他当介绍人吧。他听了作者的自我介绍,又看了对方发表的作品,当时就高兴地答应了。后来还是这个作者,想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他又帮助联系出版社,促成了作品集的出版。

  今年夏天吧,他给我打电话说,我给你介绍个作者吧,是我浙江老家的老乡,写散文也写小小说,这次来北京要住些时间,早年就爱好文学,后来就放下来了。这次来北京是续自己的文学梦,她经常到北京大学去旁听。我说:行,王老师介绍的作者肯定差不了。后来这个作者的爱人也来北京,没想到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王老师几次组织聚会,叫来几家文学报刊的编辑和主编,向他们推荐作者和他们的作品。不久,他们的作品见诸多家报刊,给他们重拾文学梦,扬帆,鼓劲。

  家里有点修理的活,他会毫不客气地给一个江苏口音的人打电话:小姚,家里什么什么坏了,你快来修修吧。那人总是满口答应,放下手中的活赶紧向这赶。

  那人是十五年前家里装修时认识的,春节前对方要回家过年,他不但给人家拿些过年的礼物,还给对方两个孩子压岁钱。对方过年后回来过于不去,给他送些家乡的土特产来,他就又是拿酒又是拿烟的。

  从此后,他们成了亲戚,每年对方回家前,带孩子来家时,王老师和老伴给孩子压岁钱,对方从家回来送土特产过来。

  和这样低调和正气的人交往,舒服、舒坦,能得到薰染,提升自己。还因为,我和王贤根老师有缘份,我们都姓王,本是一家;他的名字中有一个贤字,我的笔名叫鲁一贤,也有一个贤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