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年的年初、寒暑假,我都要跟父母去罗田岩,只知道这里以丹山碧水为主的丹霞地貌景区,有岩深谷邃,丹岩绝壁;有湖光山色,树木参天,风景秀丽;有宋代周敦颐在这里首发了《爱莲说》,并把《爱莲说》刻在罗田岩上,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建了一个濂溪书院。

  终于在8月5日那天,我们一家人再一次重游罗田岩,非常幸运的是在门口就遇到了北大医学院博士研学团,我跟着讲解员姐姐拾级而上,第一次到濂溪阁、濂溪书院和摩崖石刻,从中我了解到罗田岩的由来,是因为山上有岩石,其形状宛如倒扣在地上的萝筐,而山下恰好有数亩稻田,所以叫罗田岩。看着“观善岩”的摩崖石刻,穿越时间光轮,恍惚间我仿佛看到明正德十三年(1518),理学“五子”之一何春在罗田岩原濂溪祠旧址重新构建濂溪祠,塑像祠内,并新建书屋数间,王阳明先生为之题“濂溪阁”三字匾额, 镌刻于观善岩悬崖上。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弟子何春先生在罗田岩开辟“观善岩”讲肆,王阳明先生为之题“观善岩”三字楷书,并题《观善岩小序》,序曰:“善,吾性也。曰‘观善’,取《传》所谓‘相观而善’者也。”听着先贤的高谈阔论:“善良是我的本性,这里的“善”不仅指道德上的善良,也包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它教导我们要相互观察、学习,共同进步,以发扬我们内心的善性。宣扬了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物,圣心自足,不假外求,听从内心良知就是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就是善,在事上磨就是善,亲民就是善。”黄弘纲和何廷仁两位阳明高弟致仕回乡后,讲学于罗田岩和需岩(小溪峿山,北宋王鸿隐居于此),“远近及门无累数百,海内士至,闻先生之名而限于远者,每以不见为恨。”讲学之时,一时名儒巨公,而亲临罗田岩和需岩,为诸子讲孔孟之道,论良知之说,质疑探微,以卒所学。罗田岩之名在于形态美,观善岩之名更在于它厚重的内涵!

  忽然间,听到父母招呼我去看山门口的一池莲花。我才从梦中醒来,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景点不在远近,有名气则行。观善岩之名不仅在于是森林康养公园,更在于是莲(濂)文化发源地、理学圣地。现在景区周围建了文化大观园和新的濂溪书院,欢迎你再来一次观善岩,去挖掘身边的文化名山,每一次去都会是一次寻“心”之旅。

  指导老师: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胜利学校 郭华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