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阅读《资治通鉴》,不求数量,而求质量。读一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有什么现实意义?然后写下来,分享给大家。《资治通鉴》是一部鸿篇巨制,阅读比较吃力。但一想到,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一生阅读过十七遍,而自己现在比较安逸,时间充裕,应该坚持阅读。虽然《资治通鉴》是一部巨著,但我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天阅读一点,假以时日,是可以完成阅读的。目前阅读到了卷第四(周纪四),进度虽然比较慢,但是我感到收获还是比较大的。在卷第四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有些趣味。原文如下:

  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于燕、齐。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这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鸱夷是一个多义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它既可以指一种用马皮或牛皮制成的袋子,也可以指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人物:伍子胥和范蠡,这里指伍子胥)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自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闲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卒于赵,号曰望诸君。

  这段话的意思是:赵王分封乐毅于观津,对他十分尊宠。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此来警戒燕国和齐国。燕惠王便派人去看望乐毅,并道歉说:“乐将军你过于听信传言,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跑到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能报答先王对你的一片恩情呢?”乐毅回信答复道:“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郢地;而继任者吴王夫差不听他的话,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对先王的建议是吴国得以成功的根本,所以沉下伍子胥的尸体一点儿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器量,所以尸体虽入江而魂灵仍怨愤不化。免去自身的灾祸,建立功业,以表明先王的心迹,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别人的诽谤,从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是我最害怕的。但因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新的宠幸为利益,谋算燕国,也是我在道义上绝不会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而绝不口出恶言;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去辩解以洗雪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成器,也曾多次从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谨请大王明鉴。”于是燕王仍封乐毅的儿子乐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修好睦邻而往来燕国,最后死于赵国,他死后追封谥号望诸君。

  我们阅读这段话,有这样几点感悟。乐毅对于自身离开燕国的解释,强调了忠诚不仅仅是留在原地,更是要避免损害先王的名声和功绩。这启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所承担的责任要有清晰的认识,即使离开某个环境,也不应做出有损过往经历和声誉的事情。从领导者的胸怀与眼光来看,燕惠王对乐毅的指责显示出其短视和狭隘,而乐毅的回应则反映出一个优秀领导者应有的胸怀和眼光。对于现代的领导者来说,要有容人的雅量,能正确对待下属的去留,善于从他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抱怨。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燕惠王与乐毅之间的误会源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及时、坦诚地交流,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从乐毅的角度来看,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要坚守既定的原则。乐毅选择离开燕国归赵,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他坚守了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被利益所诱惑,不为了回击诽谤而做出不义之事。这里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道路上,要坚守道德和原则底线,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也可吸取古人的教训,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总之,这段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管理经验,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职业发展和领导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