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方的天气一改常态,倾盆大雨时而光顾,哈尔滨街道有时成河;潇霖过后,又是艳阳酷暑,不差于海南的炎威。
好在进入八月,巴黎三十三届奥运会一次次展示出中华健儿的拼搏喜讯,我为之振奋,真的觉得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孕育中华民族的健康体魄跃耀世界,心情更为高兴而辉然赞之。
也是巴黎奥运会期间,我又因那塞纳河畔的往事,陡然拾遗泛起,无法挥去!
那是源于一封PARIS来信。
记得一天,我的孩子打来电话,说省里外事部门转来一封巴黎信函,因斗转星移,时过多年,多方辗转到我原工作单位,经过确认,孩子已代为签收。
我真的服了今天的中国高科技,万里飞鸿,几十年光阴,居然可以找到我这个收信人!
巴黎来信,是谁啊?绝不是我的好友,她可以直接发信息,甚至视频通话。
孩子送过来那封信,一看信封属名:赛黎尼,一下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
巴黎,塞纳河畔和这封信的主人赛黎尼邂逅相遇的往事涌上心头。
……
30多年前,我曾作为访问学者去西欧六国进行一次业务交流,巴黎是一站,但不是终点站,我记得大概停留了三天。
晚饭后,天空还有夕阳余晖,这个时间我们可以去领略一下塞纳河的风光。
我喜欢自己慢慢地走,淡淡地欣赏河里的船,岸上的人,甚至那水里的涟漪我也要驻步看上几秒钟。
周围的一切, 让我清醒地觉得,这是在异国他乡的西方世界!1840年前后对中华民族的罪恶行径这里曾是策源地!
西欧六国的家国仇恨我不会忘记,这脚下就是其一的法兰西!
但在我们出国访问前,领导讲话说:我们出国的每个人都要具有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虎气,东方醒狮的傲气,肩担着中华民族的正气!一句话,让西方国家看到,我们来了!
那天,我走在河边,不远长椅上,坐着一位穿中式服装却是黄头发女士在看一本中文书籍,我走近一看,居然是我的导师张锦池先生的《红楼梦赏析》!
我觉得惊奇,她大概也发现我的表情,站起来,友好地伸出手,用标准的普通话说:您好!中国朋友。
一下拉近了距离,她让我坐下,举着手里的书说:我没见面的老师佳作,正在拜读。 我笑了一下,说:巧了,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大学时导师。
她尤为热情:太好了,我们可以说“师出同门”了。您来法国留学?
我说,做业务交流。
她说,我在中国留学六年,读完硕士回到法国。
我说:干嘛不读博啊?
她说,为了爱情。
于是她告诉我,她叫赛黎尼,她的白马王子是法国驻中国商务代表,他回国了,我只好中断读博,跟他回到法兰西。
我说:你一定很幸福吧?
她摇摇头:怎么说呢,回来我们就同居了,一段时间他又走了,去了非洲,不久,听说又去了乌克兰,他对我说要相信爱情,他会回来的。因为我知道法国的高层人士有很深的修养,不用信誓旦旦,绝对是遵守诺言。已经二十多年了,我还在等。
我是个中学中文教师,下班后喜欢来到塞纳河畔看埃菲尔铁塔,等待他归来。
我一下想到,人说在法国,虽然同样是21世纪,然而十九世纪前的等级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她所说的上流社会人士的商务代表和中学的教师是否会导入历史的覆辙啊。
于是我问她:你怎么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啊?
她说:我当年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一个法国女孩读红楼梦》,结果论文没通过,老师说,不是写得不好,是文章里法国固有思想没有融入对《红楼梦》作品进行剖析,看不出读后受益。
我说:您认为呢?
她指着埃菲尔铁塔:您了解埃菲尔铁塔的爱情故事吗?
我想了想,说:不太了解。
她说:简单的和您说吧,设计师亚力山大•尼斯夫•埃菲尔和富家小姐玛格丽特相爱,遭到家里反对,但她不顾一切嫁给他,两人度过了生命中美好时光,她英年早逝,埃菲尔很悲痛,决定建一座铁塔,链接天堂和妻子见面。并终生不娶,坚守初爱……
她不讲了,好像等我的评论。
我在想,她讲的这个看似悲戚的故事是后来人们的杜撰,怎么和《红楼梦》的爱情故事相提并论?
我那时好像很惊讶。于是我说:古斯塔夫•埃菲尔受命建一座铁塔是为了庆祝1889年世界博览会和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眼前这个300米高的铁塔,是个完全由钢铁制成,网格连接的坚强巨铸,它的底部有四个支脚,两大平台,顶上钟楼,用了250万颗铆钉链接而成……
她张大嘴巴直愣愣地看着我……这,这,你都知道?
我缓和了语气:这座铁塔的设计指导思想、设计的时代背景,几百年来所展示文化象征,甚至包括你讲的爱情故事,都是奇迹,但也给人们留下不朽的启发。
她哭了,说:我这个法国人只知道埃菲尔爱情的忠贞……
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法国女士,在她的国家的标志性塔下,母亲河塞纳河畔,在我面前哭了!我当时真的有些不知所措,我安慰她,和她说:我们不谈这个,说说你怎么看《红楼梦》?毕业论文没通过,还对这部书不忘啊?
她也顺势擦去眼泪,拿着我的导师那本《红楼梦赏析》说:我至今也不懂这部书,你能通俗告诉我,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吗?
我从她手里接过张先生的大作,翻到前言,指着一段文字……《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刻画了正邪两种有情人的人性、道德观念,以及时代、家庭、社会为背景而产生的一幕幕悲剧,揭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伦沦丧、势必消亡的自然规律。
《红楼梦》,对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是一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传统文化集大成而不朽于世。
《红楼梦》不仅是部书,它已成为完整学科,它涵盖了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儒释道理论等多门学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群科的经典著作。
她开始目瞪口呆,居然抱着我,又流下眼泪。谢谢你,我在中国六年,行做举止,穿衣食宿自认为融入了中国!结果还是皮毛!就这部《红楼梦》,我还认为,写的都是男女之情,不是我理解的爱情!
我真的明白了她的毕业论文没通过原因,法国人好像无法懂得东方古老民族的情和爱。
我问她,你是怎么理解爱情的?
这时,河堤上走过来一位风度翩翩男子,远远地和她就打招呼,她走过去,两人肆无忌惮地搂在一起,长长狂热地接吻。我不忍看,移开脚步,足足有三四分钟之后,听到她叫我,我回过头,那个男人已经走了。
她和我说:我俩同病相怜,她的女朋友是演员,风流浪漫,这个男的父亲是农场主,非常有钱,她想嫁给他,但要等到授予法国艺术大奖之后。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演员身上高档豪华穿戴,都是那个男人家里的钱。
我们两个相拥一吻,为的是补充一下对离别爱情的思念。
我无语,木然地等待她和我说话。
她问我:你在大学,读法国文学作品吗?
我告诉她,法国的文学作品我不但读,还写过专论,特别是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经典著作。
她又一次惊诧地看着我。
我和她说:在中国,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都很重视,取其精华,启发我们所思,法国的文学作品更不例外,莫泊桑小说《项链》还编进高中语文课本。
她望着塞纳河水,似乎忧郁的自言自语:可怜的玛蒂尔德,她和我一样向往美好生活……
我说:她的人生悲剧,是虚无缥缈的虚荣心带来的结果。
她仍在看着河水,还在说:生在小职员家,又嫁给了小职员,梦想怎能实现?假项链造成的一生贫累,真的是命运的作弄!
夜幕尚未降临,不远处薄霾里的巴黎圣母院响起了沉稳、悠远的钟声,她站起来划着十字,说:可惜,我没在中国遇见你。我们面对法国乃至欧洲这个地标式神圣的教堂,我们做个朋友吧。
您喜欢的是圣母院教堂还是还是维克多• 雨果的小说?
我也望着坐落在市中心高大的哥德式教堂,在想,这个自称我们是朋友的赛黎尼想问我什么呢?
西方人对于教堂崇拜、尊敬、似乎无比虔诚,但他们的行为一点也看不出善良的品德!而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正是用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道貌岸然牧师克洛德的虚伪、心狠毒辣,他口头宣扬禁欲,实则是变相迫害吉普赛女郎艾斯特拉达!雨果的笔下鞭打心灵肮脏的神父,又歌颂了下层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善良、友爱,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当巴黎街灯、塞纳河堤上彩灯都亮了的时候,同事们担心,出来找我,我才注意到当夜灯绽放时,号称文明的西方世界,那些夜游的乞丐、流浪汉开始出现在街头!赛黎尼大概已习以为常了,但她同样用中国的礼节和我们道个晚安,约好明天晚上再见。
我心情郁闷,二十一世纪,看似光鲜亮丽的法兰西,和今天的东方大国的业务交流应是些什么呢?
第二天,我来到河边,她已经在等我,手里依然拿着一本书——亚力山大•小仲马的法文版《茶花女》。
又是个悲剧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格蒂埃(茶花女)和贵族阿尔芒•迪瓦尔的爱情婚姻,结果是身份不同,爱不会成功;地位不同,爱情无法实现。社会道德像一座大山,扛不住,越不过,最终玛格丽特在社会压力下的痛苦结局令人唏嘘!
她和我说:一夜没睡好,想到自己,一二十年了,还在等待那个商务代表回来和她美满幸福相聚。
她拿那本《茶花女》就是让我给她预测未来!
我不是巫师,然而,赛黎尼的过去 基本定型了未来,我只是不能和她说明。
她,赛黎尼,虽然在二十一世纪法国,但她的观念,还有十九世纪的深深烙印!
她的命运会不会像玛蒂尔德?她会不会遇见阿尔芒•迪瓦尔?她会不会是又一个吉普赛女郎艾斯特拉达?
他的那个白马王子会不会是圣母院那个道貌岸然的克洛德?
我无法想象。
……
离开法国,六国穿梭,更深入地看到西方世界的今天,而赛黎尼几乎淡忘。
回国以后投入了中小学教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调研、考察,塞纳河畔邂逅的赛黎尼我有时想起,只是为她的爱情的担心,其它已经没有时间去想了!
然而,突然接到了赛黎尼巴黎来信,我在一段往事回忆之后,小心翼翼剪开赛黎尼那个沉甸甸的信封。
里边居然是多张照片!每张有编号,有说明,信纸上文字不多,我只注意照片,一张一张地看下去:
第一张,是她和那个白马王子的合影,小伙子风流倜傥,无怪乎动心,下边写的是在中国;
第二张,是在塞纳河畔二人合影,亲密无间;
第三张,是送别,也许是她说的去非洲;
第四张,真的是身边多了个非洲女郎;
第五张,好像也是非洲密林里,又是拥着全副武装的女人,他则是法国骑士般戎装,不知怎么变成军人! 第六张,是张明信片,写着:我爱你……背景依然是一个非洲女郎搂着他!
……
往下数,张张是甜言蜜语,落款时间延续到今年的时日!
最后一张没编号,竟然是俄乌战争前线照片上一具血肉模糊尸体!却有几个英文字母,拼出来正是她那白马王子的名字!
我不忍再看,把目光移到那张信纸上,通篇只有一句话: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为我祷告吧,我在天堂为你祝福……
我接到的信,已经辗转了几十天!
于是我给在巴黎的朋友发去短信,朋友的回复是《费加罗报》上一条短讯……警察在埃菲尔铁塔下发现一具老年女人尸体,露水已打湿华丽的衣装,脸上不知是露水还是眼泪珠滴尚存。
……
我唏嘘!
当21世纪的今天, 撕去华丽的虚伪、博爱、忠贞的面纱,西方世界那种无道德底线的爱情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