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通过讲述历史事件,提醒执政者要提倡礼义,树立信誉,以此争取民心,巩固执政地位。而决不能玩弄权术,那是一条自取灭亡的路线。在周纪四赧王中三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些事件,作者陈述史实后,分析利弊得失,值得我们思考。原文如下: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赢、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春秋战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和经济的实力,还与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民本思想在《资治通鉴》中反复体现出来。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魏、韩、赵之师伐齐,取得了重大胜利。从战略决策层面来看,乐毅的判断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认为齐国君主“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所以主张乘胜追击,深入齐国。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对手或问题时,要全面分析其内部状况,抓住时机,果断采取行动。剧辛主张及时攻取边城可以取得利益,而乐毅则看到了齐国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认为可以一举图之。这反映出不同的战略眼光和格局。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言,要有全局观和长远眼光,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深入分析形势,做出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决策。
齐湣王的失败给我们诸多警示。他的刚愎自用、不纳贤良、政令暴虐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国破家亡。这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谦逊谨慎,善于倾听意见,施行仁政,关注民生,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荀子的论述更是深刻地指出了国家治理的原则。“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这强调了道义、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秉持正义、树立诚信,才能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若只依靠权谋,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总之,这段历史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领导艺术、战略决策、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在倡导礼义,树立信誉的同时,切忌弄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应该记取的历史经验。
二〇二四年八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