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阳街道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位于咸阳市城区的东北部,西邻秦都区的古渡街道,东接秦汉新城的渭城街道,北靠空港新城的周陵街道,南至渭河北岸与沣东街道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8千米,总面积8.2平方千米。下辖马家堡、双泉村、杜家堡、张家堡、塔尔坡、李家堡、碱滩村、崔家堡、任家咀、金家庄、光辉村、利民村、团结村、旭鹏村(现为20个社区),人口约10.5万人,是渭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

  渭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咸阳最早先民的生活之地,是唐、宋、元、明、清、民国咸阳县的县治所在地。在这儿曾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的遗址古迹,在咸阳的历史上散发着渭阳独特的人文魅力。可以说一片渭阳地,半部咸阳史。

  “渭阳”顾名思义,就是渭水之北,故称“渭阳”(古人以水北为阳)。“渭阳”最早见于《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传说秦康公送舅氏重耳回国就国君之位,从雍城一直送到了渭阳,表达了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就此也诞生了“渭阳之情”的典故。清末文学家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赞誉: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

  渭阳以其历史的悠久,记录着先民的生活足迹。据《渭城文物志》记载:早在6000多年前,咸阳先民们就在渭阳的任家咀一带定居生活,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聚落遗址。那个时候,咸阳气候湿润,降雨量充沛,咸阳塬森林如盖,渭河水滔滔不绝,即使到了秦末,“大火三月不灭”,古都咸阳成为了一片焦土,可汉朝时的咸阳塬又成为了帝王的皇家园林,呈现出“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风貌。1990年咸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了春秋古墓285座,出土器物957件,为研究咸阳先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商朝时渭阳是毕国的领地,为武丁中兴及后世商政权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盘庚迁都之后,毕国成为了维护商王朝西部边陲的主力军,毕国能征善战,商王朝还把监视周部落的任务交给了毕国。由于此地位于商王朝的西部,处在二十八星宿的毕宿星星位,所以人们把此地称为毕方,国家叫毕国。后来周联合其他部落推翻了商的统治,毕国成为了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的封地,这一点史籍《姓氏考略》中就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所以这儿的塬叫毕塬,沿塬的大路叫毕塬路 。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为了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把都城从栎阳迁都到了咸阳。渭阳的任家咀成为了秦的驿站,命名为杜邮亭,也叫孝里亭。公元前258年,秦昭王让白起再次挂帅攻打赵国,白起拒不受命,佯装有病,秦昭王认为白起对他有了二心,便勒令白起“不得留咸阳”,白起只得怏怏离开,行至杜邮亭,昭王又派人持剑赶来,勒令白起自杀,白起随机仰天长叹拔剑自刎,死后埋葬在了杜邮亭。因其死而非其罪,所以秦人怜之,乡邑便在此建祠祭祀。由于任家咀面水背原,每当初春之际,众草还是一片枯萎之时,而此处的春草却已开始复苏,邑人以为白起死非其罪,是血渍浇洒的原故。所以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阳知县赵涟与咸阳进士牟鼐,就把“杜邮春草”定为了咸阳八景之一,成为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必游之地,也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

  渭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见证着咸阳千年的变迁。唐武德元年(618),在泾阳县南部和始平县东部之地置咸阳县,县城起初游移不定,直到唐武德六年(623),才定位于“便桥西北百步官路北”(乐史《太平寰宇记》),其中心区就在今渭阳的任家嘴附近,宋、金、元的县治也均在此地。那时的咸阳城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县城崇一丈五尺,壕深九尺,阔一丈二尺,周四里”。按该志所附《咸阳古迹图》示:城垣为不规则长方形。此城废毁于元末战火。

  明洪武二年(1369),咸阳县丞孔文郁寄居在废城区内的村民家中(今渭阳的东耳村),在城西4公里的渭河北岸修筑新城。明洪武四年(1371),县治迁到咸阳的老城,据《陕西通志》记载:洪武城为规整的矩形城郭,“城周四里,一百五十三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有东、西、东南、东北四座城门,城内有长短3条东西街和4条南北巷,街巷布局不甚规则。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抚军谢兰和道台刘志主持,将城区向东、西、北三面扩展,“计广逾八里,雄踞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重修咸阳县志》)。扩建后的城郭,南北宽约550米,东西长1650米,城高8.5米,城门增至9座,俗称“九关九守九里山”(城周长9里)。

  民国时,渭阳先后属羊桥乡、南高乡、聚泉乡、北郊乡、古渡乡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和平人民公社、战斗人民公社、古渡乡辖地。1988成立渭阳乡,1997年建立渭阳镇,2001年设立渭阳街道。

  渭阳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聚集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成为了咸阳古迹的荟萃之地,也彰显着渭阳厚重的文化根基。

  中五台位于渭阳塔尔坡村的东部,始建于南北朝,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庙”,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赐名“太清观”,明清时又更名为“中五台”,是关中第一道观。道观虽历经千年,几番兴衰,民国年间还占地36.85亩。《咸阳县志》云:“中五台庙高数丈,峻峭如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如今沿塔尔坡上行,抬眼就能看到山门,厅堂供奉着护法神王灵官,左右两侧各立钟楼、鼓楼。院内中央屹立着真武祖师大殿,正中供奉着真武祖师,左侧为三茅真君,右侧是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后侧是关圣帝君。诸祖师皆金身,庄重威武,有光照千秋之气象。

  圆明寺位于渭阳塔尔坡村的西部,始建于唐代,距今约140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唐的“资善院”,金大定年间,朝廷赐名“圆明寺”,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理,取“性空圆明”之意。姜子牙、王昭君、慈禧太后等都曾在此留下了历史传说。清末时因战乱夷为了废墟,民国年间村民在旧址上修了一个小庙,名叫“台台庙”,也就是土台台上的小庙。现在的圆圆明寺是上世纪末重新修建的。穿过塔尔坡村,一眼就能看到寺门。寺院以塬趋势,三进格局:大雄宝殿,三圣宝殿,万佛殿。每一进以数级台阶相连,落差数十米,所以每一进建筑都显得蔚为壮观。

  药王庙位于渭阳双泉村的南部,是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的。据《重修咸阳县志》记载:明朝时,药王庙以双泉村的三孔窑洞为主,也叫药王洞。窑洞背靠毕郢塬,面朝双泉水,分别供奉着孙思邈、雷神、送子娘娘。孙思邈是负责身体健康的,雷神是负责打雷降雨的,送子娘娘是负责人口繁衍的,体现了农业文明时代先民的三大祈求。可惜到了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大殿拆除窑洞废弃,只留下靠塬的几个小洞。可二月二的庙会却仍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只不过没有了昔日祈雨求福的烛光香气,取而代之的是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农贸交流大会,彰显着渭阳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在老城区聚集着大量的文物古迹,除了已经消失的城隍庙、桓王庙、菩萨庙、忠显王庙、五神庙、玉皇庙、火神庙、孤鬼庙、三官庙、三皇庙、吕祖庙、药王庙、七仙庙、财神庙、马王庙、关帝庙、菩萨庙、七星庙、太白庙、禹王庙、华佗庙、吊死鬼庙、龙王庙、东岳庙、娘娘婆庙、文武成康王祠、萧何祠、圣母行宫、北极宫、明伦堂、白衣堂、尊经阁、大成坊、贞节牌坊、木牌坊、石牌坊之外,现存的有咸阳古渡、凤凰台、安国寺、清渭楼、文庙等。

  咸阳古渡位于渭阳旭鹏村的南面,它曾是关中地区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渡口。明代迁建咸阳县城于今咸阳市老城后,城南渭河上没有置桥,一直采用“秋后作浮桥,夏间水涨用船”的方式过渡。因在咸阳城南,遂称为“咸阳桥”“咸阳渡”。据《重修咸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咸阳古渡冬春有桥,夏秋仍以舟渡,通陇达蜀,过客众多,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渡,也是咸阳的八景之一,曾有文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凤凰台位于渭阳利民村的东面,是关中四大名台之一,与长安仓颉造字的“造字台”、武功神农氏教民稼穑的“教稼台”、临潼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齐名,是咸阳市区内维一保存完好的高台古建筑群。相传凤凰台是秦穆公为幼女弄玉吹箫引凤而建,留有“乘龙快婿”“弄玉吹箫”的爱情传说。其实凤凰台是明咸阳城的北城楼,在咸阳城第二次扩建的过程中,原来的北城楼因其建筑殊异,别具风格,且为全城的最高之处,所以原有的城楼就被保留了下来,改建为了玄帝庙。由于庙宇建筑颇为别致,廊檐参差,好像一只凤凰鸣叫欲飞,故名为凤凰台。

  安国寺位于渭阳团结村的北面,建于隋盛于唐,寺院原有围墙,呈南北狭长的四合院,是明代以前渭水驿最早、最大的寺院。寺门上的“安国寺”三字,书法洒脱遒劲,传说是一位伙夫用锅刷随意刷写成的。寺内原有五座大殿,中轴线三座,由圆门向北排列,三座主殿各为五开间,进深9米,南北方向,宏伟壮丽。三殿前有楹联一副:“佛教幽立,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神教奥妙,恰似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书法精到,意境深远。

  清渭楼位于渭阳旭鹏村的东面。据《重修咸阳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记载:“旧志在渭(河)南,唐(宋)建安黄孝先建,今在治城东门外,逼临渭水。登楼一览,烟树苍然,历历在目,风雨朝暮,变态互殊。”楼名诗情画意,清新儒雅。黄孝先爱楼至痴,留诗感慨,不少达官贵人、名人雅士登临清渭楼,观赏风景,吟诗抒怀。元末战火频发,清渭楼与县城同时被毁。明洪武四年(1371),在渭河南“渭阳古渡”旁,即今古渡南岸的河南街重建清渭楼。清乾隆十四年(1749)迁建至县城东门外。后随着县城面貌的改变,楼移位于今咸阳古渡渭河岸边。从宋代起,县治、渭河古渡、清渭楼始终是相伴相随,彼此不分。

  文庙位于渭阳旭鹏村、团结村、利民村的中间,又称孔庙、先师庙、至圣庙、夫子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其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经过多次重修和增建,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主要建筑有牌楼、一殿、东西两庑、大成殿、三殿、小牌楼、偏院正殿等。2006年,咸阳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展室七个,面积1600平方米,展出文物5000余件,主要是建国后发掘清理和征集收藏的战国至汉唐时期的金银、玉、铜、铁、陶、瓷、石器等文物,布展在一二殿。二殿西侧是碑廊,有碑石50余件,包括石碑及墓志,是北周至民国期间的部分石刻精品及代表性雕刻。三殿是宗教文物展室,陈列各种大小石、铜佛像7尊,正中坐台的是北杜大铜像,大殿前东西两侧陈列着各种石雕佛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河野参观后说:“我到过世界各国博物馆参观,这里的文物最能说明中国文化的古老。”

  渭阳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浸润着烈士的鲜血。据《渭城文物志》记载:1949年5月19日,西北野战军六军军长罗元发率全军到达咸阳,十六师四十七团在城东北渭阳的碱滩、李家堡、任家嘴、林场村一线,担任主攻的四十九团于当日下午隐蔽于渭阳的金家庄一带,准备沿铁路桥实行主攻。是日晚,部队强渡渭河,黎明时,全军发起了总攻,全歼国民党保二旅第六团和四十八旅一个团。咸阳县全境解放。6月12日,马家军纠结9万人马,企图反扑咸阳进占西安,彭德怀司令员急调山西18兵团的181师赶赴咸阳阻击马家军。主战场就摆在了渭阳的中五台区域。傍晚时分,马家军就利用其骑兵快速的优势,反复冲击中五台阵地,542团充分利用中五台高出地面三米、四周皆为壕沟的有利地形,一次次打退马家军的冲击。6月13日,马家军又集中步兵反复冲击中五台阵地。由于我军兵力不足,战至傍晚,中五台的外围阵地全部被马家军占领,扼守中五台的八连也损失过半。6月13日晚,八连的战士就利用夜袭近战的优势全部收回了白天失去的阵地。6月14日清晨,18兵团的主力部队赶到了西安,马家军见势不妙,天不亮就仓皇逃走了。咸阳阻击战虽然取得了胜利,可200多位烈士也永远长眠在了渭阳的土地上。

  如今渭阳的村庄多数已拆除,当年狭窄的小巷子、拥挤的大杂院、沿塬而居的土窑洞、尘土飞扬的村道、气味逼人的旱厕,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高楼大厦、开阔的休闲广场、宜居的社区环境、通畅的城市道路。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遗址古迹,依然矗立在渭阳的土地上,时时刻刻为人们矗起了回家的路标,成为了渭阳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