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人口中的“道北”,既是一个方位词,也是一个代名词。方位是指陇海铁路与新兴路交汇处的道口以北区域,也就是今天光辉村的位置;代名词是指贫穷、落后、混乱、暴力。之所以这么讲,还得从咸阳“道北”的源头说起。

  陇海铁路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境内一条连线甘肃省兰州市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客货共线铁路,线路呈东西走向,串联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1935年4月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竣工,横穿了咸阳主城区的北部市区,在今咸阳的东风路、新兴路、秦皇路等设置了几个道口,以便咸阳南北通行。于是咸阳人习惯称道口以北至一道塬之间的区域为“道北”。而那个时候铁路以北与一道塬之间为二级阶地,属黄土状砂质粘土,是沿塬村民的耕地和荒地,没有人家居住。一直到了1938年,陇海铁路与新兴路交汇处的道口以北才迎来第一批先民。

  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日本鬼子进攻开封、郑州(1938、5),国军炸开了黄河花园口,约百万人葬身鱼腹,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而陕西是河南的邻省,一直是抗战的大后方,这儿地广人稀,风调雨顺,又有陇海铁路相通,所以大量的灾民便涌向到了关中。1942年春,河南又因黄河改道发生了旱灾,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大饥荒,第二年又遭蝗虫袭击,漫天遍野,寸草不留,颗粒无收。全省3000万人口,灾民达1500万以上,河南政府便用火车送灾民到陕西,前后有318500多人。还有数万难民,挑着担子、顺着陇海线,过潼关进入关中。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资料证实,抗战期间,约200—300万灾民逃到了关中。其中部分难民选在了渭城,在渭城的文汇路、新兴路一带搭棚定居,这也许就是最早的道北人,也是光辉村最早的村民。

  1955年下半年,道北27户个体农户成立了文汇农业初级合作社。1956年随着合作化高潮的来到,以“党的光辉普照大地”之意,将文汇农业初级合作社升级为光辉农业高级合作社(简称光辉社),光辉之名便由此而生。

  光辉村的东边是咸阳酒精总厂(今华星电子公司内,创办于1936年的10月)、西北工学院(今咸阳民族学院内创办于1946年的12月);西边是陕西省第十一建筑公司、纺织工业学校、机械制造学校、国棉七厂家属区等(都是解放以后建设的),都是吃皇粮的大专院校和国营企业,基本的生活都有所保障,而以种田为生的团结村人便成为了道北的“贫民窟”,因为贫穷也成为了滋生犯罪的温床,偷窃、打架、吸毒等违法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也成为了“道北”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为道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贫穷落后的局面逐步发生了改变。光辉人创办了光辉旅社、光辉食堂、光辉汽车运输队、光辉翻砂厂、光辉汽车修理厂、光辉医疗站、光辉花木苗圃、光辉玻璃钢厂、光辉汽车联队等村办企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10多户村民成了万元户。1987年—1995年8年时间,团结村先后建成村民1—3号住宅楼,解决了140户村民的住宅问题,人均居住面积超过了20平米,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当年狭窄的小巷子、拥挤的大杂院、气味逼人的旱厕、上着锁子的自来水龙头、成片的棚户区、长年不绝于耳的打架斗殴声、以及偷窃吸毒等已经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高楼大厦、开阔的休闲广场、宜居的社区环境、通畅的城市道路、良好的社会秩序。团结村还实行了村民退休制,村民年满男60岁,女55岁,每月在村上领取退休补助金,尽管不多,但在咸阳的农村那可是开天辟地好事。1991年光辉村被评为陕西省村民自治模范村。至此“道北”的代名词也慢慢消失在了咸阳人的记忆中。

  光辉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但它见证了民族的苦难,见证了先民的奋争,也见证着民族的复兴。未来它和咸阳这座城市一起,继续书写着光辉的故事,继续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