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敦煌——瓜州——玉门——嘉峪关——酒泉——额济纳旗

    2013年9月13日

    早上7点出发,这里和新疆不同,天已经大亮了,今天的目标是额济纳旗,导航的读数是766公里,先要走115公里的向东北方向的314省道。这条省道比昨天从西北方向进敦煌的215国道还要好的多,原因很简单,这是从东边也就是从内地开车来旅游的游客的必经之路,限速80公里,我们定速寻航设定在85公里,这也是我们跑长途的一个经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速度设定在超出限速的10%以内,是一个即安全、又快捷,还避免被罚款扣分的选择。不到9点多就到了历史名城瓜州,右转进上G30高速,双向四车道,这是一片丘陵地带的戈壁沙漠,路面平坦笔直,只是大车较多,超长超宽的货车司空常见,甚至看到对面车道每边超出槽帮近2米的,运输特殊设备占两条车道行驶的大货车,还有些运输风力发电风扇叶片的大拖车,叶片超出后车帮十几米,连叶片带车整个长度至少有50米,相当于3节火车车厢,也算我们见了世面,在这样复杂的路上不敢有丝毫怠慢。


运送风力发电风扇叶片的超长卡车.jpg


    路边的楼房渐渐多了起来,都是一排排,一栋栋半新不旧五六层的楼房,奇怪的是这些楼房不是缺窗户,就是少玻璃,楼下的院子里更是长满了荒草,几乎见不到什么人,一片荒凉凄惨的景像,估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居民区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打开地图才知道我们到了玉门了,真不敢想象这就是我们新中国工业的“长子”,玉门油矿管理局的所在地。

    玉门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为奠定中国石油工业基础立下头功,而今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我多少了解一些中国石油的发展史;1952年,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因抗美援朝受到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时期,必须要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石油工业,中央命令解放军第19军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1师,支援玉门石油的开发工作。到1957年,第一个5年计划结束后,玉门油矿年产石油75万吨,并成为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科学研究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基地。为后来全国的青海、大庆、胜利、华北等新油田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诗人李季盛书“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老董的大哥,就是在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年代,和铁人王进喜等成百上千的石油人,一道从玉门支援大庆的,最后也是50多岁英年早逝。


河西走廊的风力发电机组.jpg


    玉门的石油产量1959年曾达到年产140万吨,稳产20年,上世纪90年代后,产量急剧下降,现已接近枯竭,由于玉门一直是“一油为大”,石油的枯竭造成90%以上的企业关闭,剩下的几家企业也是勉强维持,全市从13万人也骤降为3万人。加上原来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策略,工业、商业、居民区相互交错,污染严重。也由于地下水无节制的开采,造成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分别达到九成和五成。玉门市由于人口大量流失,在其它城市房价暴涨的同时,这里的房价却是暴跌,由于只有卖房没人买房,老城区80平米一套的的房子,总价能卖出6000元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更多的是人去楼空,而这种荒凉恰恰无声地讲述着中国石油一段艰辛的发展史。

    车子继续向东,路边长满荒草的空房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每个人去反思,这样以单一资源而兴起,又以资源枯竭而衰败的资源城市还很多,比如宁夏的石嘴山、辽宁的盘锦、黑龙江的伊春、河南的灵宝、安徽的铜陵、湖南的大冶、云南的个旧等等,它们曾经有过煤、石油、森林、黄金、有色、铁矿等各种各样的资源。有过自己的黄金发展期,有过辉煌的历史,可一旦资源开发殆尽,意为着这个城市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嘉峪关游览区大门.JPG


    走过玉门市,眼前有忽然开朗,路两侧又出现大片的风力发电塔,蓝天,赤土,白云,还有那白色的直径约100米巨大的风扇。这有可能就是玉门经济一个新的亮点,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随着技术设备不断发展提高,规模的不断壮大,输电并网能力不断的改善,肯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11点多到了嘉峪关,嘉峪关又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建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先后修建了168年,是万里长城最壮观的一座城池,门票每人120元。


远眺嘉峪关.jpg


    嘉峪关从初建到今天已有640年的历史了,比山海关早建9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城门楼.JPG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城西南6公里处,在最窄山谷的中部,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在戈壁之中,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是明代长城的最西端,这里有1539年由甘肃兵备李涵监筑的一座墩台,墩台矗立在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号称长城第一墩,与万里长城东端的山海关入海墩遥相呼应。闻名于天下,嘉峪关内城高9米,跺墙1.7米,共高10.7米,6米以下用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固,虽历经600年,仍保存基本完好。在出土的长城“工碑”上,仍清晰可见当年责任人,施工队长的名字及各种验收的方法。其一是;在一定的距离射箭,射进去就要返工,射不进去则证明质量合格。嘉峪关设计合理,布局得法,城内有三层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城壕和长城峰台所组成,关城内现存建筑有游击将军府、关帝庙、戏台、官井和文昌阁。


嘉峪关的林则徐纪念碑.JPG


    嘉峪关关城北依黑山南傍讨赖水,中间长城、廓台、烽燧相连,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山谷地带。附近的廓台、烽燧有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各路共有廓台66座,与附近的长城、烽燧、城壕、城台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故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城内.jpg


    中午的太阳实在是酷似火烤,我们在嘉峪关的阴凉处休息片刻便“进关”了,找一家饭馆简单吃点东西,继续东进。

    G30高速前方不远处便是酒泉,历史上酒泉是河西走廊的四郡之一,相传西汉前期叫“禄福县”,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攻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汉武帝大喜,御赐美酒数壇与霍大将军,霍去病为犒劳全军众将士,将御赐美酒尽数倒入城中一眼泉水井,请众将士开怀畅饮,此井被称为酒泉,日后酒泉被人们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以致于禄福的县的官名逐渐冷落,此地渐渐被称之为酒泉。

    这次我们没想在酒泉停留,而是向北走214省道去额济纳旗。额济纳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早在1994年,我陪单位领导到西部搞调研,曾在银川做暂短停留,宁夏自治区人保总公司的领导招待我们时,就讲过额济纳旗的黑城子,驻守黑城子的黑将军在被来犯的敌军包围后,曾坚守半年最后水尽粮绝,突围不成全军覆灭,所有金银器皿,官防文书,重要史料全部下落不明,几百年来,中外探险家、历史学家、淘金者、土匪、盗墓人等多次到黑城子寻宝,都几乎一无所获,很多人还有去无回。这个故事一直吸引着我,希望能有机会看一看这个神秘的地方,倒不是为了探宝,只是想亲眼一睹这个饱经战乱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城遗址。

    前年在西藏,认识了几位青岛的驴友,一路在西藏同住同吃同玩,回青岛后,她们又利用十一黄金周专程去了额济纳旗,给我发来了那些胡杨的照片,美轮美奂,摄人心魄。这次时间再紧,也想绕道见识一下那个梦中的额济纳旗。

    初上214省道路况不是很好,道路坑洼不平,各种车辆又比较多,行进缓慢。路两侧都是大片的果园、农田,现在正值棉花收获季节,很多人顶着正午的太阳在低矮的棉花地里摘着棉花,甚是辛苦。

    走到航天城(地图上的行政级别是镇)的路口,道路豁然宽阔起来,路上的军车明显增多,这里都是高标准水泥路面,望不到头的漂亮灯杆,整齐划一的路边绿地,这里显然驻扎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某些重要单位或是领导机关,路边的几个大院均有部队站岗,戒备森严。过了航天城就上了315省道,又恢复了柏油路面,限速70—90公里,路两侧的农田果园和房舍瞬间就消失了,看到的是望不到边的荒滩戈壁。只有离路边很远的地方,偶尔能看到一小块绿洲,从树冠上露出的崭新建筑和醒目的天线上,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酒泉卫星发射场的一些职能部门和单位。

    我曾去过青海湖北侧的金银滩,那里曾经是新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大批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战士,从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尊严,来到气候恶劣,人烟罕至的金银滩,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各分厂对外联系也只能用专门的信箱代码,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夫妻子女,在我看的资料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件事,夫妻同在基地工作,因相互保密互不知晓,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短暂的内地探亲才能团聚,也从未透露过相互的工作单位,五六年后,在一次跨单位的联欢晚会上,居然奇迹般的相遇,这才知道多年来对方原来就近在咫尺……正是那个年代一大批年轻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国之重器,才有了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安全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和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戈壁中的绿洲.jpg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南,1969年阿拉善盟曾划离内蒙古自治区,其中额济纳旗归酒泉管辖,所以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9年阿拉善盟包括额济纳旗又归内蒙古自治区所辖,鉴于酒泉的知名度及后勤保障,仍沿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冠名。


酒泉发射中心在前面.jpg


    据我了解,我国现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海南在建,是低纬度、大推力超重型火箭发射基地)共4个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前是规模最大的,创造了多个第一。1960年11月5日,这里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在这里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发射成功;1992年10月,首次为国际用户服务,用长征2号丙火箭搭载瑞典空间公司的佛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99年11月20日,“神州”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序幕;此后神州2号飞船,神州3号飞船,神州4号飞船,神州5号飞船,神州6号飞船,神州7号飞船,天宫一号的神州8号飞船,神州9号飞船相继在这里成功发射。其中神州9号载人飞船于2012年16月6日18点37分24秒成功发射,载人三名,两男一女,开创了我国太空发展的新纪元。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我国就开始制定了跟踪战略——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就是“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载人航天正式被中央批准是在1992年9月21日,因此裁人航天工程命名“921”工程。


远眺酒泉发射中心的组装车间.JPG


    今天天气极好,万里无云,视野极佳。进入额济纳旗后,一条孤单的铁路在公路的西侧始终陪伴着我们,就是始终没见到运行的列车。不久,一座白色的立方体出现在公路的尽头,在太阳的反光下就像一块白色的石碑,极为晃眼,在一望无际的戈壁公路上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我们以90公里的时速继续向前,随着距离的拉近,这个白色的立方体渐渐变大,十几分钟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白色的反光建筑。又过了几分钟,我们终于看清了,这就是我们曾在电视新闻中所看到过的,酒泉发射场的垂直总装厂房。总装厂房面向东偏南,我们正处在它的南侧约10公里左右的公路上,总装厂的任务是将铁路运来的火箭分段部件垂直组装起来,经过检验测试,然后整体垂直运抵约两公里外的火箭发射架,这个庞然大物高达93.5米,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垂直总装厂是发射场的核心,也是发射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于其技术难度极高,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建造,我记得这个总装厂曾获得我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车越往前开,这个白色的厂房越大,可能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在我们能看到的地图上,都没有标识出发射场的具体位置,今天能在这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亲眼目睹载人神舟系列的发射场,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早把一路的疲劳一扫而光。


远眺酒泉发射中心的发射塔.JPG


    当我们走到离这个巨大的总装厂房约两三公里的时候,终于不能继续前行了,315省道正对着发射场的大门,在大门口,所有的社会车辆都随公路的一个岔道右转,心里不免有些遗憾,此时总装厂已位于我们的左侧了,突然发现火箭发射塔就在我的左前方,火箭发射塔通身乳绿色,在垂直总装厂房东南侧约两公里的地方,全部为钢架结构,高100多米,矗立在荒凉的沙漠中,威风凛凛。这可能是我们距离发射场最近的地方了,我赶紧找一个较高的路段将车停在路边,爬上路北侧的一个高岗,这里距发射塔及总装厂房等主要建筑约3公里,位置极好,就像一个发射场的“观礼台”,发射场的所有建筑尽收眼底,我们几个顶着戈壁的大风,将相机、摄像机调成长焦贪婪地抢拍着。地处荒漠发射场的所有建筑都像是海市蜃楼,在上升的热浪中虚虚渺渺,发射场北侧的远方是海拔1504米的大王山,从车上的导航估算,发射场位于北纬约40度96分50秒,东经100度28分36秒。由于这里是国家重器研发、实验和应用的保密单位,这里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我在有关资料中曾看到发射中心这样的保密宣传口号:“窃密必被抓,抓住就杀头”。可见保密制度如此严格和冷酷。这要是在以前,我们这样拍照,肯定是犯忌讳的,而现在听说在特定的时间已经允许参观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逾,地球已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尤其是重点地区和敏感目标,都时时处在被监视之中,外观设施早已无秘密可言。拍完照片迅速回到车内,戈壁上的正午,太阳晒得人流油,而大风又吹得人发抖,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


酒泉发射中心内部的保密纪律宣传牌(资料).jpg


    向东走了不久,315省道转向北方,早在我们到了航天城的时候,我们就进了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地处内蒙的西北部,是我国的第3大沙漠,是内地人较少光顾的地区。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鲍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1998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探险旅游博览会上,中国唯一推出的项目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线路,引起国内外旅游部门的极大关注。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沙漠的五绝,这里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出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许多沙丘相对高度在200—5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沙子下滑的轰鸣声能达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的美称。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多达100多个,常年有水的有74个,淡水湖也有12个,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的美誉。沙漠的东部和西南边缘,有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徐州某大学美院副院长——我的美术启蒙老师,曾送给我一张有许多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照片的光盘,生动记录着该地区原著民的狩猎、畜牧、祭祀、节日庆典的岩画,被誉为美术史的活化石。只可惜这次无论从装备和时间,还是从年龄和经验上,我们都不可能离开公路去完成这些探险,最多也就是315省道上做一次对沙漠深处的想象之旅。


图片1.png


    5点30分时,我们来到距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约25公里的怪树林,怪树林在315省道的东侧,占地面积近约10平方公里,和黑河古城遗址的通票是每人80元。走进怪树林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怪,而是一种狰狞恐怖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整个怪树林实际上就是胡杨树的一片“坟场”。人们称赞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胡杨林,除了少部分还在沙丘中顽强挣扎已奄奄一息外,大部分都已经历了那三个千年,而今已是“横尸遍野,白骨累累”,散布在几平方公里的沙丘上,诉说着沧海桑田的无情变迁。


额济纳旗的怪树林1.JPG


    黑河古城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最普遍是说当年黑城有一名守将叫哈拉巴特尔(即黑将军),此人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后来有大军进犯古城,来兵把河水截断,黑将军在既无援兵,又无饮水的困境中坚守半年,仍不见转机,决定率兵突围决一死战。在突围前,黑将军将70多车金银财宝和一顶镇城之宝——西夏王冠,全部投入城内枯井中,为了亲情骨肉不遭入侵者的蹂躏,黑将军将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全部推入枯井,封土填埋。黑将军率领士卒冲出城外,一路拼杀,最后战死在这个城西的怪树林。据说每逢月黑风高时,都能听到战马嘶鸣,士兵哀嚎之声。

    

额济纳旗的怪树林4.JPG


    在我看来,所谓怪树林,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见证。由于河流改道,降雨稀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胡杨失去了正常生长的环境,为能继续生存,胡杨被迫舍去了茂密的树冠和挺拔的树干,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次扭曲变形,有的匍匐在沙丘上扭曲而生,有的树干裂开像开膛破肚的壮士,有的像倒下挣扎的勇士,更多是呈现营养不良和未老先衰,这只是幸存者,大部分胡杨林还是没能躲过这场生态的灾难。怪树林除了供人们猎奇,人们更应该得到警示,这就是要从方方面面注意保护我们的环境,而避免出现更多的“怪山”、“怪水”、“怪天气”、“怪树林”。

    走出怪树林,我顺着路标来到怪树林以东16公里的黑水城(即黑城子),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西夏时称为黑水城(西夏语:亦集乃),黑水城也可能是以滋养它的黑水河为名,是当年西夏黑水镇燕军司驻地,军司相当于今日的军区,元太祖20年(1226年)归属大蒙古国,元朝至元23年(公元1286年),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并扩建了城池。北元时期,该城被明朝将军冯胜率军攻占,明洪武5年(1372年)以后逐渐废弃,黑水城成为一座“废城”。


残阳如血 古城如铁.JPG


    上个世纪初,俄国军官科兹洛夫,英国人斯坦因等为寻找黑将军的宝藏,多次来到黑水城,雇当地牧民在城内乱挖,有时一挖就是两个月,始终没找到那口枯井,却挖出了大量西夏和元朝的文书及其他文物。科兹洛夫还在一座佛塔里发现了刻本、抄本书籍2000余种,发现了300张古佛画和木质及青铜镀金小佛像,他还在一座公主墓里发现了画在丝绸、麻布和纸上的佛教绘画25幅,目前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内。这些盗取和发现才把黑水城从梦中惊醒,人们才纷纷开始挖掘、研究、考察这一失落的文明。2001年黑水城被列为第五批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黑水城的碑刻说明.JPG


    西夏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堪称昙花一现,留下的历史研究资料少之又少。1994年我曾去过银川的西夏王陵,巧遇一位对西夏史极有兴趣的研究人员,据他讲有关部门早就想在银川筹建西夏王陵博物馆,只可惜能找到的资料少得可怜,而已知的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料都被英、俄博物馆或民间所收藏,包括著名的西夏汉字文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不能不说是西夏史研究的一大殇憾。


老董在黑城子遗址.jpg


   

从城北看城墙马面和北便门.JPG


    黑水城位于纳林河东,历史上处于三面环水的绿洲之中,当时仅著名的古居延海有水面726平方公里,后来水退沙进,沙漠化日益严重,这也是被逐渐废弃的原因之一。我们将车停在古城西侧距古城约500米的停车场,由于已经是傍晚7点了,几乎没有什么游客,一切都显得空空荡荡的,我下车回头远远望去,在大漠之滨,黄沙之上,夕阳之中,一座高大雄伟完整的金色城池,瞬时就矗立在你面前的沙海中,此时你眼前的世界只有两种单纯的颜色:金黄的城池、沙丘与碧蓝的天空。古城被夕阳披上了一层金装,远远看去更像是一座天上的城池,一座祭坛上的圣城。这是我看到过最最壮美,最圣洁的古城。我们怀着敬畏心情,朝着炫目的古城慢慢的走去,生怕打扰了这里的安宁。雄伟的城墙,半壁已被流沙掩埋,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我们面对的西侧城门,是一个用于防守精致的瓮城,内城门朝西,外城门朝南。老马他们三个在城外照相,我一个人从这里入城。


古城西北角的四座覆钵型古塔.JPG


 正在修缮的西瓮城大门.JPG  

    城内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官署,府第,仓库,佛寺,居民区建筑的基础,街道的规模和建筑的轮廓仍清晰可见。14世纪上半叶的一天,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当今城里的废墟上,仍可见碎骨遗骸和满城的陶瓷碎片,我随手捡了一些,装在塑料袋里。我顺着修好的栈道登上西北角的城墙,这里保存着覆钵形尖塔4座,最高的超过10米。从这里可以俯览全城。据资料记载,黑水城城内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周长1600米,总面积18.05万平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内有横木、绳索和荆条相勾连,底宽11.5米,顶宽3.5米,城墙高10米。城墙4面加筑有“马面”,使城墙的墙体更加牢固,更便于防守。东西两侧设有城门,并加筑瓮城。城北西侧有一个小门,有可能是为方便居民平时进出的一个便门,城外西南角有拱形伊斯兰教礼拜寺一座。放眼城外北面,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滚滚沙丘,在残阳下层层叠叠,甚是悲壮苍凉。此时半个太阳已落下地平线,城内瞬间黑了下来,与刚才仿佛是两个世界。一丝寒意笼罩着黑水城,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叫黑城子,赶紧走下城墙,顺着北边的便门走出城池。老马他们三个在城西侧的栈道上等着我,看样子为找我急得够呛,看我这么长时间没出来,生怕我埋在流沙下或掉进什么枯井中做了黑水城的屈死鬼,我给他们看了我塑料袋里的那些“收获”,没想到他们对我的成果嗤之以鼻,其实我也就是想让他们看看我的“探险收获”,能以这些陶瓷残片作媒介,与曾经的主人做一次心底的交流,也算是心满意足了,随后我把一件件“收获”轻轻在放在沙坡上,任凭细细的流沙将它们一点点掩埋,因为它们只属于这里,这就是黑水城的历史。


晚霞中的胡杨1.JPG


    不经意中,太阳已滑落地平线,我们驾车返回,刚离开黑水城,不经意间发现公路的西侧一幅如痴如醉的一个美景:远方的地平线上,一抹玫瑰色的晚霞,映衬着沙丘上几棵古老苍劲的胡杨树,胡杨树下一个骑着摩托车的羊倌,正趁着最后的余辉赶着回家的羊群。我一个急刹车将车停在路边,大家赶紧下车拿出相机抢拍,我用大约400的长焦,连续数十张,记录下这幅西部田园风光的牧归图。胡杨树距离我们大约有500米的距离,三只机警牧羊犬,一直在树下警惕的注视着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直到羊群消失在远处的阴暗的沙尘中,才悻悻的离去。只剩下晚霞中胡杨树朦胧的剪影。

    赶到315省道时,天已全黑,我们跟着三辆大轿子车一路向北。

    额济纳旗虽地处边塞,历史却源远流长。夏、商、周时属乌孙。秦朝为大月氏领地;西汉初年为匈奴牧场;西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延居收河西;汉献帝建安末,改立西海郡;唐代设安北都护府和宁寇军;西夏设黑水镇燕军司。成吉思汗21年春,归属蒙古帝国;清乾隆18年,设置额济纳旧土尔扈特别旗;民国初年直属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由宁夏护军兼辖;现归内蒙阿拉善盟管辖。著名的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霍光守边、汉武置县、西夏筑城、元代设路等等在额济纳都有稽可查。


夕阳中的牧归图2.JPG


    9点30分从城西进入额济纳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这是一个典型的草原城镇,街道宽阔,建筑稀疏,日落后的街道寒气逼人。顺着主干道一直向东,在一个相对热闹的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园林局宾馆住下,客房干净简洁,房间很大,标准间每间120元。前台的服务员告诉我们,在额济纳这是最便宜的宾馆了,再过十几天胡杨树叶黄了,游客激增,每间800元还住不上呢。

    稍事休息,我们逛街吃饭,街上的商店除了生活日用品、饭馆外,很多都是卖各种奇石商店,这里的奇石质地坚硬,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最有特色的是玫瑰花石和各种玛瑙制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材在出售,其中就有以沙漠人参著称的肉苁蓉、锁阳等巴丹吉林沙漠特产。走到路的西侧,我们进入了一家马上就要打烊的饭馆,老板是河南人,虽然已经都10点多了,听说我们北方人,又是刚从新疆过来,特意给我们现包的饺子。老板还亲自给我们准备好醋,剥了两头大蒜,让我们还真有点宾至如归的感觉。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听老板给我们介绍额济纳旗的情况,老板讲10月初到10月下旬是这里最美的季节,水清、天蓝、树叶黄,那时各个宾馆都会爆满,标准间都在1000元左右。如果你们那个时候来,建议你们别住宾馆,可以在居民家住宿,一间大房子800元左右,只要你们自己不在乎可以住一大家子,经济又实惠。吃完了饺子,我们又打听了第二天吃早点的时间,谢过老板后,不好再打搅人家休息,马上离开了这个温馨的小饭馆。


居延海.jpg


    回到驻地已经11点多了,经商量决定第二天吃早饭后去城东的胡杨林,然后走312省道,从巴丹吉林沙漠北面回京。

    我洗漱完后开始设计明天的行程,然后查看额济纳旗的各种资料,做我每天的必修课——写日记。额济纳旗虽地处沙漠,但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有许多值得去的地方。居延海位于达来呼布镇北方约50公里的地方,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是居延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汉代称之为居延泽,魏晋时期曾称西海,唐代起称居延海,现在也叫“天鹅湖”。

    历史上的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清代以后只剩下两个湖泊。解放后东居延海先后干枯过6次,到1992年彻底干枯,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所覆盖。上世纪末,北京春季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我记得一些专家和媒体曾组成联合考察组溯风而上,一路向西追查风沙的来源,一直追溯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额济纳旗,人们这才发现历史上著名的居延海已经干涸,湖底是一片砂砾,广饶的居延绿洲全部沙化,大片胡杨林正在枯死,满目“大风起兮尘飞扬”的昏黄景象,终于真相大白:“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

    这次考察结果及时刊登在各大媒体上,引起国务院的重视,为保护居延海和东部的环境,从那时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黑河水(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县,经河西走廊张掖到额济纳旗黑水城)是额济纳旗的重要水源,后因各种原因水量逐年减少,上世纪80年代终因上游筑坝和超负荷用水而断流,后来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水源有所恢复,2002年7月17日再次流入东居延海,2003年9月24日,又再次流入西居延海。随着连年的补水,现在东居延海水面已达到38.5平方公里,蓄水量4720万立方米。又重现水面碧波荡漾,河畔芦苇丛生的景象,湖里生长着鲢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经济鱼类,天鹅、大雁、鹤、野鸭等禽类又回到了居延海生息繁衍。

    居延海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匈奴的一个基地,对长安构成极大的威胁,汉代从刘邦到刘彻都一直把出没在居延海的匈奴看成心腹大患,在居延海及居延海西北都发生过多次战争,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都在此或路过此地与匈奴征战。汉朝的大臣桑弘羊还特意为居延海的屯垦政策做出具体方案,最后根据经验写下了著名的《盐铁论》。2500年后,毛泽东在总结国家的经济工作中,也曾提倡我们的经济工作者,要看看桑弘羊的《盐铁论》。

    居延海也吸引了不少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和探险家的关注。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杨凝等都留下了不少佳句,其中王维还亲临居延海,其《使至塞上》是这样描写居延海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此外,各国探险家,旅行家也都抱着各种目的慕名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有俄国的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等。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记》第二卷对居延海有着更详细的描述。

    汉朝在居延海设都尉府,曾经是大汉北疆繁华的城镇和军事重地,在战争的洗涤和岁月的流逝中,今天留下的只是残砖碎瓦,断壁残垣。城内的建筑早已在千年的风沙侵蚀下不见踪影,只留下不足一米高的城墙,成规制的一个个土堆和一些烽燧遗址,孤独地矗立在盐碱地中,与他们相伴的只有那漫天的黄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