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夫和胡顺是我爱人的外公和外婆,每次听到当年她和外公田子夫在战场上的故事,我满怀崇敬之情,同时也被他们的高尚人格深深感动。外公在戎马倥偬之后,毅然转业至地方单位,投身于政工事业。我的爱人,自幼在外公外婆的关怀与庇护下茁壮成长。他经常向我述说着与外公共度的童年时光,外公在学习上对他很严格,甚至在幼儿园时期,每日饭前都要求他背诵一首唐诗,以此培养他的文化底蕴。如今,他也从事文字工作,深感外公的严格要求为他铺设了坚实的基石。然而,令人扼腕的是,2016年外公在合肥离世,这给家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哀痛,我们永远怀念那位慈爱的外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及他们的家属,表达我最深切的敬意和祝福!
中国共产党历尽苦难,走向复兴,已过了103个春秋。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我们的新中国也即将迎来75华诞。在这特殊的时间,我和同事王娜带领学生们分别来到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围绕走访抗美援朝老兵、重走红色道路、回顾建国历程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开展了“辉煌建国路、筑梦向未来”三下乡实践团活动。此次活动中,我的儿子佘辰烨作为一名实践团小成员参与其中,并深受教育。
实践团第一站,团队成员来到安徽合肥市抗美援朝老战士胡顺家中,开启寻访抗美援朝老兵之旅。
无畏牺牲,保家卫国
外婆15岁报名参军,17岁入朝参战,荣立三等功,当年的她一心向往着革命,还是娃娃兵的她从未经历过艰苦磨炼和生死的考验,对部队的生活和战争的严酷程度远远估计不足。然而,到了部队后,她接受了党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并亲身经历战场上“细菌战”的考验,让她迅速蜕变成长,成为一名具有战胜艰难困苦和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战争结束后,外婆转业成为了一名医生,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今她虽已90高龄,身体依然硬朗。一开始外婆是不愿意接受我们访问的,因为每一次的回忆都会让她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以及这些年陆续离开的战友们,这让她感到心情很沉重。但是在慎重考虑后,她还是接待了我们的实践团同学们。访问当天,外婆早早地为同学们准备了凉水、西瓜,同学们坐在小凳子上听外婆回忆起自己先后参加的第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战役的经历:“1951年3月,我们十二军文工团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了英雄的朝鲜国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外婆翻开承载着光辉岁月的书籍,开始讲述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故事,“4月25日,直属部队冒着倾盆大雨,穿过‘三八线’的高山峻岭,踏着泥泞的崎岖山路,艰难地向前追赶主力部队,我心中默念‘再见了,亲爱的母亲;再见了,亲爱的祖国。我可能随时死去,但我不怕死。’”讲到这些故事时,外婆的眼神是清澈坚毅的,自豪庄重的语气带给了同学们深深震撼。
休戚与共,战友情深
翻开承载着历史的老相册,外婆指着照片向同学们介绍与她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我当时重病,杨队长即派金明同志留在驻地寻找马车护送我,有时我不知不觉昏倒过去,他一次次地把我从泥泞中扶起,他们说一定会把我安全带回去,感谢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照顾,我的生命是他们给的!”外婆和同学们讲述着她和战友们相互扶持,一路前进的故事,从外婆湿润的眼眶中,可以看出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一直温暖着她老人家。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让人深感敬佩,也为当代青年传递了友谊和坚韧不拔的正能量,给与青年们对待友情和生活的启示。在感恩和震憾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学习,矢志不渝跟党走,为党的伟大事业贡献出青年力量。
薪火传承,情系青年
出于对下一代的关爱,外婆欣然接受邀请,来到了合肥市城隍庙党群服务中心,参加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城隍庙社区党委联合举办“寻红色记忆,筑青春之梦”主题教育活动,为芜职实践团成员们和中小学生们讲述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她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行军途中的艰辛、战场的残酷和战友间的深厚情谊。当她谈到牺牲的战友时,几度哽咽,现场听众也为之动容。她站起身,为现场的同学们演唱了当年他们从丹东跨过鸭绿江,一路传唱的《共青团员之歌》,这首歌在后面拜访余力爷爷的时候也被提起,当年他们是划着小艇从重庆出发,一路唱着这首歌去了现场。之后,外婆还带领大家共同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歌声激昂,回荡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每一个角落。活动现场,芜职实践团代表王金珠和佘辰烨分别作为大学生和小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们表示,一定要珍惜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外婆还特意准备了一本《战旗美如画》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她的重孙佘辰烨,希望他努力学习,勇往直前,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艰苦奋斗,天天向上,创造更好辉煌的明天!
(实践团第二站,团队成员来到南京市抗美援朝老战士余力爷爷王泉奶奶家中)
亲切和蔼,岁月静好
在外婆战友儿子姚彤叔叔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我们一行人冒着磅礴大雨,踏入了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拜访两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勇老兵——余力爷爷和王泉奶奶。他们是外婆胡顺当年的亲密战友,他们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也一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余力爷爷今年97岁,王泉奶奶94岁,尽管两位老人都已步入高龄,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低调、朴素的生活方式,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然而,当得知我们是外婆的后代,并怀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前来拜访时,他们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请求。
当我们走进王奶奶的家门时,她热情地迎了上来,用那双饱经风霜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亲切和蔼的光芒,不停地询问外婆的近况,还关切地叮嘱我们要好好照顾外婆。王奶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那柔和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在交谈中,她的声音如同溪水般流淌,清澈而悦耳,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心的感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刚劲有力,特别好听!
感念党恩,励志报国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余爷爷和王奶奶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怀揣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限敬仰和对革命的深深向往,毅然选择以大学生的身份投身军旅,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党的深深感恩和坚定信仰的体现。
在朝鲜战场上,他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王奶奶,这位知识分子,与工农出身的战友们结对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他们虽然出身不同,生活背景迥异,但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他们共同经历了革命的洗礼,共同锤炼了意志,共同成长为了党的忠诚战士。
王奶奶感叹:“虽然我们出身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革命的熔炉中,我们都得到了锤炼,都可以为国家为党献出一切。”这句话,道出了她对党的深深感激,也表达了她对党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的执着追求。
结缘疆场,并肩一生
作为一对革命伉俪,两位老人家先后分到12军“千人”文工团同一个队,在朝鲜战场上相识、相知、相恋。王奶奶回首当年:“你们余力爷爷因文工队驻地遭敌机轰炸身负重伤,在已经转回国内治疗和疗养,被评为残废后拒绝组织回国疗养的安排,坚决要求重返部队,接过了牺牲战友的重任,我当时就觉得他很勇敢,这个人很可靠。”之后这对并肩作战的夫妻,在战场上相互扶持,共同书写英勇无畏的篇章。
投身教育,初心如磐
在战火的洗礼后,王泉奶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教育的道路,用她的智慧和经验去点亮更多年轻人的心灵。得知芜职的同学们将前来拜访,她与老伴早早地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们与战友们合著的《女兵跨过鸭绿江》。这本书不仅是他们共同的回忆,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在温馨的交谈中,余力爷爷向同学们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信任和期许:“当代的大学生,是我们革命的接班人,我们国家百年盛世靠你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创造更伟大成绩。”王泉奶奶更是用她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位同学,她的手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国家的希望在你们身上,我们国家要想富强,要想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你们这代人的责任啦。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有希望!我们是激情的一代,你们是和平享受的一代,但是你们的担子比我们还要重,因为你们在竞争的时代,我们国家想生存,想强大,只有靠我们自己拼搏,斗争,不能软弱,要有理想,有拼搏的精神!”同学们被王泉奶奶的话深深打动,他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老一辈英雄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次拜访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对老一辈英雄的了解和敬仰,也激发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热情。他们将带着王泉奶奶的期望和祝福,踏上新的征程,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同袍共战,情谊永固
在采访的尾声,王奶奶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她深情地为我介绍着照片中的每一位老战友,以及那些英勇牺牲的英雄烈士。其中,有一张她与外婆的合照,摄于1950年春天,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十二军文工团在重庆的某个角落留下了她们的倩影。那时的外婆正值花季,笑容灿烂,而王奶奶则显得英姿飒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在与三位老兵的倾心交流后,小家伙佘辰烨深受启发,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叙述中,他全神贯注,时而陷入沉思。回来后,他说:“妈妈,我仔细算了一下,老太太15岁就毅然报名参军上战场,而我如今12岁。若是在那个年代,我是否也应该准备拿起枪杆,奔赴战场了?他们真的非常勇敢,这让我更加明白红领巾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铸就的象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从内心深处去感悟和传承那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此次走访抗美援朝老兵活动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学思践悟中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报国之志!芜职实践团的同学们将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行,重走辉煌建国路,全面体悟党史国史,以优异的研学成绩向建国75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