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哈密——敦煌


  2013年9月12日

  早上8点出发,一上路就遇到一个热气腾腾的早点铺,老马有吃早点的习惯,进入新疆以来,由于每天都出发很早,早点铺大多还没有开张,就是偶尔遇到开门早的小饭店,也没有我们喜欢吃的豆浆、油条、馄饨等顺口的早点,实在没办法,也只能委屈老马随便在车上吃些点心果腹,最近一次这样的早点还是在青海花土沟吃的呢,今天遇到的正是老马梦寐以求的烧饼、豆浆、油条等京味小吃,大家顿时来了精神,用餐的还有来自郑州的五六个自驾游客,他们开着两辆霸道,正准备去乌鲁木齐,尽管和他们只是萍水相逢,大家还是兴致勃勃边吃边聊着路上的奇闻异事,交流着自驾游的体会……,吃饱了各自上路。

  天山山脉东部横贯哈密东西400余公里,山南山北形成两种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山北的巴里坤、伊吾两县草原辽阔,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优雪丰,是重要的畜牧产业基地和旅游胜地,山南的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享誉中外的哈密瓜和大枣的产地。由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这里曾经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我早年在动物地理学的教科书中看到,这里有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蒙古野驴、野骆驼、北山羊、白肩雕、金雕、玉带海雕,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石貂、猞猁、马鹿、大小天鹅、疣鼻天鹅、秃鹫、草原鹞等等。只可惜现在已经极为罕见了,尤其是公路两旁已基本绝迹。



星星峡西侧的交通事故.JPG


   

  哈密地区在新疆的最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地处河西走廊的西段,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我们所走的312国道(也叫G30连霍高速)以及南侧的铁路至今仍是贯穿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也同样是欧亚大陆桥必经之路。路上见到的基本上都是超长的大型货车,堵车非常严重,不时地还能看到严重的交通事故。昨天在哈密市以西350公里有4个收费站,今天在哈密市的东面,在不到200公里的路段上也有五六个收费站,每个收费站都仅开两个通道,大货车还要在收费站计重收费,有些货车还要倒车反复称重,更加重了通行的压力,个别收费站,排队缴费的车辆超过10公里,一路上都是处是怨声载道,实在破坏了旅行的好心情。


长达三十多米的货车.JPG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星星峡,星星峡地处新疆和青海省的交界处,如果说哈密市新疆的门户,那么星星峡就是新疆的大门口,上世纪90年代设镇,镇里没有自己的街道和社区,所有建筑都在312国道两旁,除了我们常见的饭店、汽配、旅馆、加油站,超市外,还有专门卖哈密瓜、葡萄干和各种玉石的商铺,给即将离开新疆的司机和游客选购新疆特产的最后机会。但星星峡的管理和卫生状况实在不敢恭维,一些地段垃圾遍地,厕所旁大小便随地可见,有损星星峡的美名。

  早在南北朝时期,辉煌一时的敦煌至高昌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败(估计这和高昌古城及其周边的河流改道,水源枯竭,沙漠化日益严重有关),商旅之路即取道伊吾(哈密),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新北路”,星星峡就成了“新北路”新疆的第一个驿站,随着丝绸北道的逐日兴盛,络绎不绝的中外使节,帝王将相,儒家名士,商客僧侣迎来送往,使星星峡变成一个闹市。汉书《史记》对此地“驰命走驿,不绝时月”,“胡商贩客,相望于道”。便是对星星峡后来居上方兴未艾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被贬由此进入新疆。左宗棠怀揣林则徐当年绘制的新疆地图,亲率6万湘湖子弟,也是从星星峡进入新疆,并在星星峡栽下了“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公柳。1937年3月红军西路军在突进河西走廊时,与马步芳一路血战,28000人的西路军最终到达星星峡时,只剩左支队的427人,这400多名指战员在李先念的率领下,于5月1日与前来接应的中共中央代表陈云在此回合,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1949年10月王震率领第一兵团由此进入新疆,一路追剿“三马”如风卷残云,杀的“三马”闻风丧胆,望风而逃,据报道有些甚至逃到罗布泊荒漠中,沦为与世隔绝“野人”,在十几年后试验原子弹弹时才被发现。

  星星峡也是几经兴衰,我们在饭馆等候上菜的时候,我和一个当地卖玉石的老板谈起小镇的历史时,他眯起眼睛用手指了指路东侧的一片土坡说,那是一片墓地,既有唐代西域的大官,也有路过此地的富商,还有许多妓女……。从这片墓地就可以看出当年星星峡时何等的繁华,这是一个旅店,酒肆,青楼,大车店比比皆是的热闹城镇。星星峡的最后一次衰落,应该在1960年,随着兰新铁路的开通,货运运力瞬间大幅提升,运费也大大降低,致使公路运输承受着巨大的打击,驮运消失了,汽车运输减少了,星星峡的人气儿也大不如以前了。我看过一个2000年开车到新疆自驾游旅友经过星星峡的自述,他是这样讲述的:“星星峡只有几间房子,几小户人家,有一个哈密市的公安派出所,拦路有栅栏门,开其一扇,车可过,如关上此扇门,则312国道即阻断。”可见十几年前星星峡的萧条,日月如梭,沧海桑田,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量的大幅度提升,铁路运力已接近极限,加上超长的挂车和集装箱运输的普及,公路运输成本有所降低,尤其是中短距离运输,公路还是有它很大的自身优势,星星峡一定会迎来它兴旺复兴的一天。

  开车的路上,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总会看到路两侧的荒野上,会有成片一闪一闪的亮点,我和老马曾讨论过到底是什么,始终不得其解。后来在星星峡名字的来源上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星星山上产石英石,洁白晶莹,每当皓月当空,山上的石英石闪闪烁烁,宛如满天星斗,于是,石得名为星星石,山得名为星星山,峡得名为星星峡。以此推断,开车时看到路边旷野闪烁的亮点,估计就是石英石或云母等这样的矿石,在刺眼的阳光下反射的光芒。

  星星峡的南边,路的西侧有一座满是巨石山头,山顶是三个红军战士的半身雕塑,面向东方目光深邃坚韧刚强,这是星星峡标志性的建筑,我们本想走近仔细瞻仰,不料山脚下是随地的大小便和垃圾,臭气熏天,实在是大煞风景。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些小事也应当有所作为。

    


星星峡红军雕塑.JPG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久负盛名的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一个朋友写过一个剧本《敦煌》,拍成电视连续剧就改名为《大敦煌》了,我不解就问,敦便是大的意思,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呢?这个复旦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我马上明白其苦衷。敦煌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曾多次来到甘肃、青海,离敦煌很近了,但都因种种原因都未能到此参拜,前年6月,我路过甘肃,再一次与莫高窟擦肩而过,只是在回京的路上,经过甘肃景泰县,参观了《大敦煌》拍摄的外景地,对自己也算个安慰。

    星星峡向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新公路,原来是一条古驿道,只能通大车,抗战爆发后,日本全力封锁所有的中国沿海港口,中国的外援寄希望于滇缅公路(后来缅甸被日军占领后又开辟驼峰航道)和伸向西北亚洲腹地通向苏联的交通线,1937年8月,当时政府拨款180万元,并任命第五骑兵军军长马步青为甘新公路督办,征调军队民工抢建该段公路,经过两年施工,全长1179公里的甘新公路建成通车。新疆境内的公路也在苏联的帮助下,一直修到霍尔果斯,至此,西北公路全线贯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脚下的这条古丝绸之路,真正成为现代意义的公路是从1939年开始的。

    过了星星峡继续向东南,85公里后来到一个叫柳园的路口,右转上了215国道,这段路到敦煌约120公里收费35元,开始的一段路况不是很好,虽然道路笔直,几十公里都没一点弯路,但路基沉降严重,路面颠簸起伏,不知道是设计原因还是属豆腐渣工程,后半段要好得多,能看到修路的工人们顶着戈壁中午的炎炎烈日,坚持作业,甚是辛苦。

    这里路的两侧皆是荒凉的戈壁滩,西面不时地可看黄土夯筑的烽燧和残留长城的地基,这些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可为什么总是将嘉峪关最为长城最西部的终点呢?这里遗迹毕竟距嘉峪关达300多公里,另外唐代边塞诗人岺参曾在新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挡。”从古人诗中似乎也能感受到长城在新疆曾经的存在,是史学家的疏忽,是长城有它自己严格的定义,还是自己因钟爱长城而杞人忧天, 孤陋寡闻,我希望答案是后者。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河西走廊设四郡两关,四郡为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两关为玉门关和阳关。两关之间有长城相连,阳关南面也有长城,一直到戈壁中的阿尔金山的山脚下,还有烽燧多处,均是都尉治所设兵驻守,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约80公里,阳关位于敦煌西南约70多公里,两关既是扼守敦煌的要隘,又分别扼守天山南北两路的咽喉成犄角之势,北行出玉门关,南行出阳关,当时与西域及西亚各国交往频繁,是中原与西域贸易的必经之路。

    后来由于频繁的战争,大规模的开荒屯垦,破坏了这个地区的植被和水源,使生态平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难档风沙的侵蚀,沙进人退,迫使人们不断东撤。宋代以后人们迁离阳关,元朝以后,阳关和寿昌县城终于被流沙吞没,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西出阳关的艰险和离开家乡的惆怅跃然纸上。阳关外自然是阳关道,当年的阳关道的石板上有两条深深的车辙,也算是通关大道,至今人们仍对谋而不和事情,还往往甩出这样的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可见阳关道对后来人影响之深。


玉门关遗址.jpg


  与玉门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既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又有“玉门关头迴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悲切。更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磅礴。据传当年和田玉经民丰、且末、若羌、楼兰进玉门关运往内地,运送玉石的骡马经长途跋涉到玉门关后往往会病倒,人们以为是“关神”的挑剔,便选一块上好的和田玉镶在城门之上,后来人们就习惯称此关为玉门关。

  这两座雄关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玉门关算略好一些,还遗存一座高大的夯土城门遗址,而阳关大部分遗址早已荡然无存,为加以为挽救与保护,2003年在遗址不远处修建了阳关博物馆,对游人开放。

  不久路边的绿色渐渐的多了起来,一片片的戈壁转眼间变成了大片的棉田和哈密瓜田,树也明显的多了起来,沿途还有很多摆摊卖瓜的瓜农,下车问问每公斤4元,并不比北京便宜,但由于是地道的原装货,品质肯定无疑,只是我们后备箱里的东西,已经是塞了又塞,几乎要爆棚了,否则一定会带一些回北京奉献给亲朋好友,以品尝最正宗的哈密瓜。

  这段公路的限速是70公里,路过村镇是限速40公里,但过了村镇后往往没有解除限速的标志,我们一直按40公里限速,后来,在当地车的示范下,我们慢慢地学会了控制速度,过了村镇自己自动解除40公里的限速。


莫高窟的重要艺术标志——飞天雕塑.JPG


  中午1点30分到敦煌市区,敦煌市一看就是个传统的旅游城市,旅游服务的设施随处可见,商业繁华设施完善,市区街道都经过精心布置,环境卫生也是一流。因为是旅游城市,这里的宾馆价钱略高一些,我们很快找到一家小宾馆,每间160元,设施虽然一般,倒也符合我们的要求,只要干净有卫生间就好,其它条件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个要去的就是莫高窟,怕回来找不到宾馆,出行时用导航将宾馆锁定。宾馆距莫高窟26公里,路标清晰车流顺畅,2点30分进入莫高窟停车场。门票每人160元,60岁以上半价,我们有两位60岁以上的人,到这时才真正感觉到已经走出新疆了(新疆一般的景点是65岁到70岁半价,70岁以上免票)。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南北长约1600米,周围都是戈壁沙漠,进入莫高窟反而是绿树成荫,经过一个华丽庄重的仿古牌坊,左边便是一个汉白玉飞天的雕像,这是敦煌艺术的重要标志,敦煌492个有壁画的洞窟里,几乎窟窟有飞天画像,所以飞天也就成了敦煌的名片。

  我周围画家的朋友比较多,受朋友的感染,在业余时间也画一些油画,我曾观摩过1995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全集,共22册,算是对莫高窟有个基本的了解,莫高窟的壁画无论是数量、年代、内容还是绘画技巧,都给我带来极深地影响。同时也对长期坚持保护、研究莫高窟艺术宝藏的于佑任、常书鸿、段文杰等老前辈产生敬畏之情,对莫高窟的研究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兴趣,从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1950年成立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一直到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我都有过关注。也看过一些有关敦煌研究与保护的学术文章,以及与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些机构合作研究的成果。就是没有机会亲眼一睹敦煌艺术的魅力风采,今天终于能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了。

    

敦煌莫高窟的牌坊.JPG


  我们顺着林荫路到了第二座牌坊,也就是到了石窟跟前,为了保护石窟的岩壁,在风化日益严重的石壁上做了加固处理,以前也知道做了这些处理,今天见了仍有一种失落感,尽管对岩壁上的绘画做了一定的保留,莫高窟仍像一个外墙抹着水泥的土了土气的三层小楼,这个工程肯定也是经过很多学科专家反复论证的结果,这样的处理估计也是无奈之举。

  为了保护石窟内的绘画与雕塑,石窟内禁止照相(闪光灯会对文物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导游要求所有游客须按规定将照相机寄存,存上照相机后我们随导游进入一个古建筑的小院,这里对莫高窟有个基本介绍。进展史前每个人都发一个耳机,以专设的频率接收自己团队讲解员的讲解,避免各个团队相互干扰,这倒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部分保留的莫高窟外墙壁画.JPG


  十六国时期,群雄琢鹿中原,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还算是相对稳定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亡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是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地区本身就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由此诞生。后经北魏、隋、唐、元陆续修建扩大才打造成现在的规模。其中以唐朝修建的石窟数量最多。

  唐代河西全部归唐所属,在河西设肃、沙、瓜3州。贞观14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盛行,莫高窟开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唐代的绘画与雕塑融合东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朱元璋建明朝以后,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民众迁徙关内,废弃瓜、沙二州。此后200年敦煌无建制,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日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莫高窟资料照片10.jpg


  从展室出来,我们跟随自己的讲解员,依次有选择地进入一些洞窟。莫高窟现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保留壁画和雕塑的洞窟有492个,共有2415尊泥质彩塑。由于修建的年代各异,洞窟众多,所以每个讲解员引导自己的团队,分别参观代表各朝代风格和特色的10余个洞窟。

    

莫高窟资料照片13.jpg


莫高窟资料照片17.jpg



  莫高窟的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沧桑,加上砂岩质地疏松,水浸,大都经过后代的修复或新绘制壁画的覆盖,唐以前的已经很少了。壁画的颜料都用天然的矿石,甚至是宝石粉料配制,原来的颜色大部分能保存至今,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因长期氧化而变黑,变暗。壁画的内容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记、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7大类题材,此外还有许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艺术风格和特色。第54窟内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就是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则是一幅与佛经无关的历史人物画,由100人组成,前部是仪卫,中部张议潮坐骑,在大群的官员簇拥下走向桥头,后边是射猎骑队。

    

正在修缮的九层楼——唐代大佛96号窟.JPG


  由于莫高窟所在岩壁质地松软,不适宜雕刻,所以洞内的的彩塑全部是泥塑,敦煌的泥塑大致可分三期,各有独特的风格。前期由北魏(公元386——534年)至北周(公元557——581年);塑像带有犍陀罗风格,鼻梁隆直,眉长眼鼓,肩宽胸平,衣服塑成像薄纱贴体,菩萨多作男像。中期是隋(公元581——618年)至唐(公元618——907年);隋朝塑像一般头大、体壮、腿短,比例不协调,唐代是敦煌艺术最高峰时期,数量最多。菩萨占重要地位,并且从早期的男像逐渐变为女像。无论是坐像或立像,姿态都比较自由,身体比较匀称,肌理细腻,面相丰腴,表现出唐代“浓丽丰肥”的风格,又有华丽的衣饰头冠、璎珞等等,但为了不违反佛国人物“非男非女”无性的说法,菩萨的唇上又画了胡须;晚期是五代(公元907——960年)至清(公元1644——1911年),五代和宋初大体保持唐风,但神韵却差了很多。讲解员细致地用实物一一作了比较,清代雕像更为呆滞,艺术价值不高。


莫高窟资料照片4.jpg


  莫高窟第一大佛,建于唐开元年间,在96号洞窟的九层楼内,始建只有四层,上面五层是后来修建的,内有一尊弥勒大佛,宋代又加以修复,现高34.5米(也有资料注35.5米),是我国的第三大佛,也是世界上室内的第一大佛。遗憾的是此洞窟正在维修不得入内。

  导游领我们观看了莫高窟第二大佛,第130窟弥勒佛,建造于盛唐开元十三年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25——755年),俗称“南大像”高达26米,是莫高窟盛唐时代的杰作。这尊佛像比例严谨,衣纹简练流畅,脸型丰满圆润,略呈笑意,双眼微微俯视,神情亲切含蓄,给人以庄严而慈祥的感受。

  最后导游领我们看的是莫高窟第158号洞窟的卧佛,这尊长达15.8米的卧佛也称为“睡佛”,这里深入地表以下,略带寒意,一走进大佛就有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从面容上看大佛是睡得那么安详,平静,没有任何红尘的烦恼,这就是“涅槃”的释迦摩尼,涅槃不是死去,而是解脱人世间的束缚,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涅槃也是佛教的最高追求,最高境界。据佛经记载,公元前587年的冬天,释迦摩尼在一次讲法时告诉弟子,三个月后将涅槃,释迦摩尼躺在娑罗树下,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朝东方,寂寞无声,便是涅槃。在这里我看到释迦摩尼双目半闭,唇含笑意,神情恬静,没有丝毫死前的痛苦与悲伤,他安详自信,心满意足地进入了幸福的境界。

    

涅盘中的卧佛头像.jpg


莫高窟第二大佛 130窟开元佛像.JPG


  人作为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个偶然,是个瞬间,而死亡却是生命的永久归宿,当我们走的时候,能做到涅槃的状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的开心,走的安详,我想不仅是佛教,这也是各种信仰褒奖的最高境界。

  走出158号洞窟,今天的参观也就结束了,只可惜所有洞窟都有门锁,进出洞窟和线路都由带着钥匙的导游安排,更不允许擅自多看几个洞窟,实在没有办法。

    

莫高窟资料照片22.jpg


  莫高窟有它的青春时期,有它的衰老暮年,有它的辉煌盛世,也有它的屈辱历史。曾经是湖北麻城的农民的王圆箓,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云游化缘投宿于莫高窟,在143号窟居住下来,一天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个用土砖封住的门,他用力打开,这是一个一丈多宽堆满整齐白包裹的洞窟,白包裹里边全是经卷、丝织品、佛帧绣像和有关历史档案,这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4月27日的事情。一个住在佛窟里的道士,从此撕开了莫高窟百年的伤痛史。

  1907年,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1862-1943原籍匈牙利),由印度总督派遣到新疆调查西北地理,带着一个翻译来到敦煌,用花言巧语(斯坦因利用王道士对唐玄奘的崇拜,说自己就是从印度顺着玄奘取经的路一路走来,会将这些佛教经书送还印度),以区区300两白银,掠夺走大批珍贵文物,包括完整的经卷24箱近万件,完整的绢画、丝织品等5箱近500卷,每天晚上搬运,一共盗了七个晚上,雇了40匹骆驼才运走。7年后,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骗走了王道士私藏的570件敦煌文物,斯坦因将这些文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馆,而精品则带回英国入藏大英博物馆。这件事轰动中外,其它的外国盗窃者和国内的官僚接踵而来,包括俄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等等。斯坦因在80岁的时候死于阿富汗,在他自己书写的墓志铭中,评价自己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曾去过印度,波斯,新疆等地,唯独没提自己曾因掠夺过大批文物而被英王册封爵位的敦煌。我想这探险家也许在人之将死时,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吧。

   

莫高窟资料照片3.jpg


  伯希和((1878-1945)法国人,于1908年7月到了莫高窟,将藏经洞的遗物全部翻捡,选取精华,廉价骗购藏经洞中的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达10000多件,现分别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伯希和懂得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据考证伯希和在藏经洞最忙时,每天要翻阅1000多卷,每小时要翻阅100件,一共在洞里忙活了七八天,所盗取文物的数量虽不如斯坦因多,但因其通晓多国文字,所盗取文物的价值是最高的,他精心挑选并盗走的书籍都是最精华的部分,许多还是孤本。

  在众多的盗宝人中,还有一个姗姗来迟者,他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华尔纳,他于1923年到莫高窟,看到藏经洞早就被席卷一空,就把目标转移到塑像和壁画上,用涂有粘合剂的胶布剥去了第320、321、328、329、331、335、372洞窟壁画26方,共计3.206万平方公分,其中初唐画有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使西域迎金佛等,有关民族历史和佛教史重要故事内容的壁画多幅,以及328洞窟1.2米盛唐最优美的半跪式观音彩塑,这些珍贵艺术品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莫高窟资料照片24.jpg


  敦煌藏经洞的大部分文物现在都存于英国、法国、美国 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外国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中。而我国现存的在数量,质量 系统上都远不及这些国家的收藏,有些仅是临摹和复制品,例如在北京地铁2号线前门站的壁画《金刚经》原物现存于大英图书馆,为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

    

公园大门鸣沙山月牙泉石刻.JPG

  其实这只是莫高窟损失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在1600多年漫长的历史中,在国家积弱内忧外患的年代,还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盗掘、运输、交易、战乱中损毁,其数额无法估量。新中国成立以来,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不仅对现有文物采取各种保护措施,防止其状况进一步恶化,研究出一大批科研成果,而且还系统地对散落在全世界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登记造册,复制和研究,认祖归宗,每一件文物都有了自己的户籍身份,翻开了莫高窟历史新的一页。

  5点整,我们和莫高窟告别,去不远的鸣沙山月牙泉,车子重新走在沙漠公路上,在我们西边约50多公里就是著名的寿昌故城遗址,遗址的西侧十几公里便是前面说到的阳关遗址,望着荒芜的隔壁,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汉代通往西域的交通大动脉。


鸣沙山.JPG

  5点30分,我们来到鸣沙山·月牙泉停车场。明显感觉这里与莫高窟广场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莫高窟完全是中式风格,牌坊、九层楼,传统灰色起脊的中式建筑,古朴典雅,充满传统文化的韵味。而鸣沙山则是宽大华丽的门前大道,大理石装潢现代风格的服务大厅,时髦的照明与花坛,恢弘大气,充满着青春的气息,一个供人们休闲的游乐的场所。


鸣沙山上山之路.jpg


  门票每人120元,为了能吸引游客,还有着各种名目的优惠,60岁以上的半价也是优惠的其中一种。一进大门,迎面冲击你的视觉的就是那雄伟的、在阳光下以沙山脊为界限反差分明的鸣沙山。鸣沙山古往以来就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一绝”,人从山顶下滑,沙随人落,响声如雷,故称鸣沙山。鸣沙山的沙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极为细腻。汉代称鸣沙山为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开始称鸣沙山。巨大的沙丘东西绵恒40多公里,主峰海拔1719米,“沙垄相衔,盘恒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这是古人的鸣沙山的称赞。


骑骆驼上鸣沙山的游客.JPG


  我们一行四人中,老董最怕爬山,主动提出在山下“待命”,老郝因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沙子,一改这几日的萎靡不振,租了双橘红色的沙地靴套,坚决“请战”上沙山,我和老马自然都不甘落后,说话间就上了沙山,这里沙丘陡峭,山脊如刃,高低错落,丘丘相连。山下是一片隔壁,戈壁上一队队的温驯骆驼载着游客头尾相接,,顺着漫坡走向后山。前山高耸的沙山环抱着的一块绿洲,估计那里就是月牙泉。


登上鸣沙山的老郝.JPG


    沙山的相对高度超过300多米,人们依次从陡峭山脊向上攀登,远远看去就像一队队红腿的蚂蚁,山脊的一侧在阳光的直射下烁烁生辉,就像是一座金山,山脊背光的一侧完全在阴影中,沙子呈现出暗红色、绿色和黑色。上沙山的经验非常重要,我曾走过毛乌素,腾格里,库不齐等沙漠,有一点小的经验,尤其是上沙山,首先要穿高腰的鞋底有大花纹的旅游鞋,上坡时要登着前面人走过的脚印,而且一定要尽量登在脚印的前点,下坡登后点,目的是登住前人已经压实的沙子,避免脚随沙子塌陷,走一步滑半步,结果是事倍功半。另一个诀窍就是掌握好上山的节奏,保存体力,千万不能紧跑,每走一步保持两次吐气两次吸气,体力不支时要多看风景分散注意力,或者跟着一个有经验的前者,强制带动自己。


鸣沙山上的笔者.JPG


  上沙山的基本都是年轻人,一边登山一边玩耍,兴奋地高声大叫你追我赶,完全没有疲惫的意识,看着都令人羡慕。不一会儿,老马早已翻过了第一个山脊不见了踪影,老郝身体和精神状态出奇的好,紧紧地跟着爬山的人群,沙山越来越高,沙鸣的声音没听见,月牙泉倒是映入眼帘。

  月牙泉在鸣沙山环抱的阴影中,酷似月夜下的一弯新月,月牙泉的水面就像一面镜子 映着南岸茂密的芦苇,映着环绕的沙山。其最大水深达9米,有千古不枯之神奇,一直是碧波粼粼,与鸣沙山相映成趣。月牙泉据说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铁背鱼就生长在月牙泉里,而七星草就长在泉边,我听说前几年还有人在月牙泉里钓到过铁背鱼,我看过铁背鱼的照片(有可能就是狗鱼),体型狭长头瘦嘴尖,牙多且尖利。相传铁背鱼和七星草能医治多种疑难杂症,所以月牙泉也被人称为“药泉”。


月牙泉.JPG


   我继续向上攀登,一小时后终于抵达山顶,没想到鸣沙山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沿着山脊上山的人们大多向另一座更高的沙山走去。这时一架直升机呼啸着从头顶飞过,飞向月牙泉,驾驶员在月牙泉的山坳里,来回反复做着惊险刺激的表演,像是炫耀着自己的飞行技术,我拿出摄像机用近镜头追踪者直升机,拍下这惊险的一幕。鸣沙山还有滑翔伞、沙漠车等运动项目,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的人,对这些时髦的玩意儿已经是敬而远之了。

  当快走到月牙泉边上的沙山时,沙丘距地面相对高度至少有200多米,有一处最陡峭的沙坡,坡度在60以上,我突然想起银川沙湖的沙丘,有一段也是这么陡,很多大胆人都是直立着贴着沙坡“自由落体”顺坡而下,我将摄像机、照相机包好包严,将背包转到胸前,袖子,衣领,鞋带系好,坐在沙坡边上,向前一窜就直立着滑下山了,两只脚就像是冲浪板,冲起两条沙浪,张开双臂,两手分别控制沙子的阻力,以掌握平衡和方向,然后微闭着双眼,享受着耳边呼啸的风声,惬意而刺激,更想尝试着听听鸣沙的声音,滑到一多半时速度慢了下来,此时的我满头浑身都是沙子,我又站起来向后仰着身体,几乎笔直的”走”下来,每一步脚都能笔直的冲下好几米,最终安全的抵达山脚下,鸣沙没听见,而自己已经是个”沙人”了。


上鸣沙山的骆驼队.JPG


  山上的老郝真是个贼大胆,见我滑下来了,也坐在沙坡上像坐滑梯一样,两手张开控制着平衡滑下来了,我赶紧拿出摄像机录下这珍贵的一幕,毕竟这是老郝第一次走进沙漠。


DSC02392.JPG


  沙丘脚下正好是个休息服务区,等老郝下来后 我们抖掉身上的沙子,买了两瓶矿泉水来到月牙泉边,这时天色已晚,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的月牙已经挂沙山上空,显得很小很小,而我们身边的“月牙”却很大很大,它是那么的幽静、安详、神秘好像在睡梦中,是的,它千百年来不因干旱而干枯,不因流沙而掩埋,在茫茫沙漠中有此一泉,在黑沙黄风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曾经救过多少生灵,又给多少人带来希望,真乃天地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驰,作诗为证:“两眼回眸望明月,一池静水墨玉涟”。

    下山后的老郝仍是真是神清气爽,一改这几天的无精打采模样,也是今天的另一个神奇,和老郝一同回到老董“待命”的地方已是华灯初上了,再看鸣沙山上,山脊上都是星星点点萤火虫似的灯光,可以看出那么多的游客是有备而来,为的就是夜登鸣沙山,不仅因为夜里更安静听到如雷的沙鸣声,还能看到沙子流动时砂砾摩擦所产生的五彩缤纷的火花,我想这就是沙鸣山的一绝,观山,赏月,闻雷,看火花。夜里上鸣沙山不会像爬别的山那样,会因夜晚视线不佳不小心失足而摔伤,甚至丢掉性命,这里的山一切都是软的,是流动的,有缓冲力的,或者说是大漠神灵时刻在护佑着登山的人们。


 暮色中的月牙泉建筑群.JPG   



  10点我们向回走,20分钟后我们就回到了宾馆,今天最开心的要算是老郝了,她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沙山,超过60岁的她,今天就像一个在沙滩上堆沙堡的孩子,玩的忘情,玩的开心,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种种该忘记东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