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密州知府(今山东诸城),他在这穷乡僻壤,治理地方,深得民心,然而,他的人生却是不尽人意。其时,父母亡故,妻子王弗已去世十年,弟弟苏辙异地做官,自己三年前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自愿离京,先是杭州,如今辗转密州,这种心情尤为沉重,但,此时苏轼已经历练到逆境中宽慰,自解,纵然,豁达,面对不幸。他在密州除了体恤民情,防灾解困,还写了很多诗词,为后人百读不厌,深思诲人,譬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了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登超然台记》一句“诗酒趁年华”,又唤醒多少人,看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熙宁十年(1077年),按宋朝官制,三年期满,转赴徐州,行前自咐,感慨多多,为了表达对继任者孔宗翰的知遇之恩,挥笔写下《和孔密州五绝》,诗中盛赞对继任者的情谊、希望,也抒发了人生的感叹、慨然!其中第三首《东栏梨花》是这样写的: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34岁时,熙宁四年(1071年),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弹劾,请求外调,去杭州,远离权力中心,开始摸触民意。百无聊赖之时竟然崇尚佛道,想做个清心寡欲的闲人。然而看到下层百姓生活现状,又不忍浮闲,所以心情苦闷。到了密州,目睹的民间贫苦,倒坚定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决心。

  这时的苏轼在密州认识了孔宗翰的侄孙文仲,两人书信往来,尽斥变法的弊端,孔宗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不止不制,直到苏轼离开,孔宗翰继任。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孔宗翰则是孔子的46代后人,这人后来一路飙升,离开密州进京,最后官做到刑部侍郎。

  孔宗翰的为人,苏轼佩服五体投地,留在诗里就是“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圣人了!

  人生看得几清明,是苏轼的感悟慨叹!当写《东栏梨花》里这句诗时,他是赞颂了孔家后人之,认定是“几清明”的高人!

  苏轼的诗词是历代评论家解释的最多,评论最深邃的古人之一,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却是良莠不齐,不得不让我们去明辨虚伪、真假。就《东栏梨花》四句28个字,也看到了肤浅和无意多多!

  清朝有人大谈这首诗,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说,“看得几清明”,是清明节!原因当时密州正是暮春柳絮飞扬,梨花遍开的季节,清明将至!

  明朝还有个叫郎瑛的人,他提出“一株雪”和“梨花淡白”是“重言相犯”,应该改为“梨花烂漫”……

  真的历史上也有人觉得自以为高明,实则无识之至!

  古人写诗填词,没有一个人是玩弄词藻,哗众取宠,每首诗词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抒情言志,尤其像苏轼等大文豪的诗词文章,都是神思执远,释怀诲导。

  苏轼的“人生看得几清明”虽一千多年前的一句诗,却到今天一直觉得有很深人生哲理。

  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堑,岂不是“一得”吗?经历多了,尤其是深刻的教训,“几得”之后看的清楚,视得明朗,选择了正确方向,修正人生,岂不就是“清明”吗?

  苏轼在赞扬孔宗翰“清明”时还没有看到他官至刑部侍郎,只是觉得孔宗翰是个难得清明之士,但他这一句诗意竟是轮辙車印,在苏轼的经历年间,在后来历史上,都几次得到验证。

  苏轼,性格豪放,文采斐然,人缘很好,有人敬重,有人嫉妒,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反对派就在苏轼的诗词文章断章取义,操文字罪上状,其中有一个小人沈括,行苟且之道,想傍王安石大腿,趋炎附势,但王安石根本看不上沈括的为人,甚至在神宗面前说(沈括)“不耻”!于是官场无人看重沈括。

  苏轼去杭州做知府,神宗让沈括去杭州面试苏轼。他觉得机会来了,而且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苏轼,他还知道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想借机表现一番。

  到杭州,他得到苏轼热情款待,一阵虚伪以后他向苏轼索句,并抄录苏轼诗词。回京沈括把这些诗词加上自己解析注释,添枝加叶呈给神宗,神宗看后只是一笑而过。后来有人告诉苏轼,苏轼很大度,说此人不可从政,又感谢他宣传了自己的诗词。

  就这个沈括,戚戚小人,德损言危,后来朝野上下,人皆讨之,不久,被弹劾罢官!好在他没有沉沦,在家搞了许多发明,并写了一本书《梦溪笔谈》,成了千年以后的中学语文教材。

  他,也算是人生看得几清明!做的不错,修正了人生!

  也就是沈括的故事几年后,真的发生了《乌台诗案》,革新派当中整苏轼最狠、最无情的要数舒璮这个人,他用沈括的方法陷害苏轼,他结党营私,行贿大理寺,竟然在湖州逮捕苏轼,麻绳捆身,游街示众,投入大牢,严刑拷打,长达130天,要置苏轼死地而后快!

  然而,苏轼出身微寒,靠发奋读书,步入仕途,以自己才智,中榜为官,他的诗词文章,遍朝野上下传颂,他虽无靠山,人皆爱之,当看到居然是小人得势,为此不少人仗义执言,指出“因言获罪”不是好事!就连苏轼为官的百姓也为苏轼求情。

  苏轼的诗词风靡全宋朝野,就连皇太后也爱不释手,她下令神宗不得陷害如此才华的诗人,其弟苏辙为太后之意感动,写了情真意切《栾城集》呈给神宗,神宗在众官恳求、太后规劝下,赦免苏轼,表谪黄州。

  再说舒璮,他本想借机发达,升晋高官,没想苏轼被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革新派当中被人利用,卷入朝堂漩涡之中,不久,被贬归乡,直到十年后又被启用,只是满朝文武,只知道他陷害苏轼,没人知道他是满腹经纶了!

  他,看得几清明了吗?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舒璮也曾经是个好官,他曾经杀了自己手下不孝敬父母的忤逆;他,科举监考不循私情,因此他的为人朝野内外,又恨又怕。王安石变法,他奔走呼号,是中坚力量,按他的说法,认为苏轼是政治对手,个人并无恩怨,人说苏轼的诗词“诋毁君王”是十恶不赦行为!然而,苏轼诗词文章他真的读的不多,理解的不深,只是一味“政见不同”产生如此偏激!所以,当没杀苏轼,被贬谪黄州,他又唏嘘不已!

  人生看得几清明?他后来为己也给他人做出了交待,舒璮复职后已知天命,从此不染政事,愿去边塞从军,几度平定叛乱,62岁死于军中!

  他,是否人生看得几清明的诠释?他自己似乎已经心里清楚了。

  苏轼这一诗句,后人有些说是他自己“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漂泊,官场浮沉,朝中显赫,地方称道,虽做过八州知府,也经历三次被贬,九死一生,直到黄州五年,终看的清楚明白了,深知庙堂之高的险恶,朝中同人厄欺而诈!但他没有颓废,没有倒下,以自己的诗词写尽人生,识局势而知市侩、教化明非而辩真伪,指导做人,点诲真谛。他的后期,东坡先生贡献所为,值得千百年称道,终为诗人翘首,为文豪大家!

  苏轼,也真称得上“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典范代表!

  人的一生,雾霾兼程,风花雪月,逆顺浮沉,胜败对错,爱恨荣辱……等等,有的只待后人评说,千百年来有人几得看清明?谁晓得?

  那些自己唏嘘,吸取教训,拨浪顺流,或许是自知之明;那些身经悲喜,哀乐戚泪,或许是感情所现。

  人类上下五千年,如蚁草民百姓殁土飘烟,无所谓,历史上帝王将相,大咖名人,功劳是非,几清几明,只待历史去评论吧!

  人生看得几清明?留给今人的思考还在继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