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三角地的0号界碑位于满洲里市的西北方向,现在是一个挺“火”的边境观光点,远远看去中俄蒙0号界标以三脚架高架的形式矗立在草原深处,四周风景如画,在这能一眼看三国,所以很有特色。然而在这光看美景是远远不够的,知晓这背后的变化,从中能体会到一些历史的厚重感,才算不虚此行。

  说0号界标先得从界标下这堆石头说起,这不是一堆简单的石头,而是根据1911年“满洲里界约”设立的中俄边界标志物,当年称塔尔巴干达呼58界点,从这往上昔日的中俄边界已成了俄蒙边界,往下有59、60,一直到63界点。这一段是满洲里方向现在的中俄陆地边界,再往下到恩和哈达就是额尔古纳河长约九百六十公里的水界了。

  1963年中蒙之间签订协议,在边境上设立界标,全线共设639个(号)界标(钢筋水泥材质)。按说最后一个界标639号应该设在58界点的中央,但俄方不同意,认为这是历史形成的不能改变,于是639号界标设在了离58界点8.3米处。

  现地还有一个木制三角架,是清朝时内外蒙古部落范围的界线标志,即外蒙古喀尔喀部落与内蒙古新巴尔虎部落的分界线标志,虽然当时都处在清朝版图下,但这条分界线是经清廷批准的,只是标志物由于草原火等多种原因几经变化,这个木质三角架大体上是20世纪20年代设立的。

  1993年中俄边界树立新的边界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新的边界标志物来表现中俄蒙三国交界点,于是三脚架形式的新界标应运而生。三脚架在中俄蒙各选一个基点,然后以高架的形式竖立新界标,这样既尊重了历史,也符合现在的实际。

  施工时蒙方负责基础部分,俄方工业力量比较强,负责不锈钢三脚架,中方比较巧,负责上面的石碑。三方准备好后一起到现场施工,施工时三脚架的中心点要对准58石头界点的中心点,至此中俄蒙三角地0号界碑设立完成。

  2003年俄罗斯达乌里亚边防总站80周年庆典,俄方边界代表找我方满洲里边界代表张伟智,想借58界点上一块刻着中俄两国文字的大石头一用,我方代表按不可移动的原则予以拒绝。这是三国四方(中方满洲里和阿木古朗)边界代表开会前的合影。

  由于0号界碑设立了,中蒙639号界标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退下来的这批界标因为是国家标志物,并且每个界标都有序号,有相关文件和地图印证,于是被众多藏家争相抢藏。其中也分类,口岸带国徽的档次最高,其次是一些重要地段的,比如乌尔逊河口的582、583号界标,当年元朝后宫的数万人马就是在这附近被明朝大将蓝玉所灭。还有536号界标,这曾经是小三角地的中心点(中国、蒙古、满洲国),639号界标是中蒙界标的最后一个号,其特殊性不言而喻。这些界标根据地形又分为单立桩,双立桩和垒石界桩等,虽形状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国家在边境上矗立了近四十年,她的背后承载着岁月长河的诸多变化和一连串的历史故事,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那个木制三角架原件和复制品分别进入满洲里边防部队展馆和内蒙古军区展馆。顺便说一句,我这几张原版照片也是历史的见证,因为现地已经看不到三标和四标同框的景象了,为此也要感谢部分照片的提供者甘春声先生。

  说到这还没完,这一地段上还有一种界碑,就是满洲国界碑,现在大约发现了四块,大体去向一块是边防部队的甘春声送给了北京军事博物馆(非常值得称赞的文物保护意识),一块在当地展馆展出,蒙古国有一块,还有一块在内蒙古军区展馆。

  最后想说的是从这段时光变迁中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景物的了解,也应该增强一些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就界标的收藏而言,能将政府议定书、交换图及现地照片一并保存,那才是功德无量的完整收藏。

  界标一面为中文,一面为蒙文,这是双方都认可的国家标志物。

  记录历史有时就是一瞬间,一旦错过往往很难弥补,现在老照片、文字、实物和这一段的守护人都还在,凑到一起相信对于丰富这背后的故事,提升景点的档次都是有益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