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君迈进,饮马江南北。苏鲁驰劲旅,日伪告溃灭。”这是陈毅赞颂罗炳辉的诗,也是陈毅对罗炳辉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的高度概括。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华中敌后最为稳固的根据地。罗炳辉在开辟、创建、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六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担任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二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他出色地筹划、组织或亲自指挥了百余次战役或战斗,打得日、伪、顽军焦头烂额、闻风丧胆。同时,他在军队整编、训练和军民鱼水情等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12月,新四军为了贯彻中央东进的指示和方针,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率领军部特务营首批自江南来到江北。翌年的四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五月初,叶挺军长带领罗炳辉、赖传珠等奔赴江北,宣布成立江北指挥部,并以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大会在安徽定远藕塘召开。当时,南京是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汪伪国民政府的“首都”。皖东是南京的江北门户,日军运输的最大动脉津浦铁路从中穿过,因此皖东地区是日伪军的“卧榻之地”,国民党不敢在此驻军。罗炳辉受命组建五支队,担负开辟津浦路东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任。皖东抗日根据地扼守着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犹如插入日伪心脏的一把利剑。然而,初创皖东抗日根据地困难重重,饱受日寇铁蹄蹂躏的皖东满目疮痍,老百姓谈起“日本兵”不寒而栗,皖东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罗炳辉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主要任务是开辟津浦路东八县(盱眙、嘉山、来安、天长、六合、高邮、仪扬、淮宝)抗日根据地。这里,方圆只有一百多公里,一半是平原,一半是丘陵。新四军五支队的三千多人,大多是河南桐柏山游击队归编而来,战士们衣衫褴褛,枪支弹药极度缺乏。但是,日军在路东附近驻有精锐部队三万日军和十多万伪军。起初,罗炳辉率领的新四军五支队只有一半人持有落后的枪支,另一半人只有大刀和“红缨枪”做武器,而且从来没有与日军正面交过手。这样的一支军队,怎样才能与强敌进行战斗呢?

  

  一豆火灯下,罗炳辉度过了几个不眠的思考之夜。最终,他向战友们开出了迎战日伪军的“三副药”——单兵训练、大刀训练、战术训练。

  平时,罗炳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但上了训练操场,他便立刻变得非常严肃认真,一点差错也不放过。他常常亲自带操,呼喊口号声如雷鸣,有一股逼人的英气。他要求战士训练“要练得眼珠子淌汗”。他常说:“练兵多吃苦,战时少受罪”“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单兵训练中,罗炳辉要求每个指战员必须掌握“五大技术”:射击、投弹、拼刺刀、劈刀、土工作业。他设置的训练“五大障碍”:独木桥、矮墙或板壁、铁丝网、水沟、壕堑。这些训练很适应淮南丘陵地区和水网地带的作战需要。

  射击训练是重要的战斗基础之一,罗炳辉对此一着不让。战士们齐崭崭地摆开“一字长蛇阵”,两腿叉开,八字步,丁字形,前弓后箭,端枪对着目标瞄准。罗司令在列队前后左右观察,看到哪位战士手抖腿动,他就纠正动作,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动作标准为止。一场个把小时的瞄准训练,战士们的衣服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为让战士们掌握射击要领,罗炳辉还亲自做示范,他举起机枪,平举悬空二十分钟手不动枪不晃,面色如常气不喘,一滴汗珠也没有。

  战士们都知道罗司令是个神枪手。“罗司令一枪打死三个半鬼子”的故事,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早就流传。说是有一次,罗司令悄悄来到敌占区边上察看地形后,他见一小队日军排着队过小桥,罗炳辉随手对着鬼子就是一枪,子弹“嗖”地穿过前两个鬼子的咽喉,又掀掉第三个鬼子的脑袋,钻进第四个鬼子的胳膊里,三死一伤。鬼子小队长吓得掉头撒腿就跑.......

  部队里枪少子弹少,只有贴身战才有一拼,而大刀就是贴身战最有力的武器。于是,罗炳辉充分利用破坏日寇铁路运输线扒下来的铁轨,锻造成锋利的杀敌大刀,他还把自己原本掌握的刀法改成四十多个动作的大刀操。不但亲自教授大刀操,还请来一位旧军队的教官专门教授大刀操。罗炳辉还亲自做大刀杀敌的动作示范,只见他矫健的英姿,他那粗壮的臂膀挥刀旋转,刀如银蛇飞舞、光芒四射。舞到兴奋时,他还将十个铜板摞起,随即挥刀劈下,铜板两瓣弹出。战场上,只要看到系有红布条的大刀队,就知道这是罗炳辉的部队。

  有一次,五支队的一个连驻守一山头,打退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子弹打完了,连长下令:“同志们,准备大刀!”战士们从背上抽出大刀,竖插在战壕前,刀柄上红布条随风飘扬,敌人得知是罗炳辉的部队,当即就一边大喊着“惹不得、惹不得!”一边慌不择路地逃窜了。

  

  罗炳辉要求指挥员善于谋略,熟练掌握麻雀战、回旋打围、狙击技术、聚零为整、化整为零、改造地形、埋伏、诱敌、打援等游击战术,并且要灵活掌握,讲究实效,绝不允许搞花架子。他撰写的《指挥员熟用手册》《村落作战》《民兵战术》《碉堡作战》《关于三角式据点构筑和守备之要领》《几打几不打》等非常实用的军事理论。面对几倍于新四军五支队人员和装备的日伪军,罗炳辉创造了淮南根据地攻不破的“三大战术”:梅花桩战术、麻雀战术、地堡战术。

  梅花桩战术,就是把部队集中驻守分成三至五个地方进行驻守,各部之间相距二至三公里,形成一种梅花状的阵型。如此分散布阵,一旦打起来仗可以迅速汇聚为一个整体。日军使用的战术,大多是“分进合击”。日军进攻时,一般只能针对一个“花瓣”发起进攻,而受到攻击的“花瓣”与日军交火后,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其他几个“花瓣”迅速运动到日军侧、后翼的薄弱部分发起攻击。这样避开敌人的锋芒,把力量集中去打敌人的软肋和“七寸”,这就有了出奇制胜的战果。

  1941年4月,罗炳辉首试“梅花桩战术”,就在金牛山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仗,新四军五支队以牺牲五十四人的代价,击毙日军二百多人、伪军三百多人。一个月后。不服输的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再次以五千多的兵力,兵分五路气势汹汹地向淮南路东根据地开展第二次“大扫荡”。罗炳辉布置几十个“梅花桩”,诱使日伪进来。结果,日伪军深陷“梅花桩”阵地进退不得,一周内就折兵损将近千人。

  淮南路东特别是盱眙南部山区(含现今的明光市)一带,有着山地和湖泊多的地形特点,罗炳辉创造了一套诱敌、迷敌、扰敌、奇袭、反击、歼灭等为内容的游击战术,其中的“麻雀战术”就是把当年山地游击战的传承进行改良后运用的。所谓的“麻雀战术”,就是将新四军和民兵组成一个个战斗小组,像麻雀啄食那样,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东打一枪,西放一枪,乘隙而入,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从而在体力上、精神上、心理上来消耗敌人。

  “地堡战术”保卫抗日根据地。1941年11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军战斗力最强的广西顽军172师的六个团的重兵进犯路西根据地,罗炳辉亲率二师三个团迎敌布阵。由于路东的“梅花战术”不适合路西,罗炳辉又针对路西的特点创建了新的战法:他在五尖山一带交通要冲的山头上,建立多个牢固防御地堡,每个地堡顶部约五米以上,可容纳五十人左右,补给可坚持十天以上,安排十多位狙击手,在距地堡不同距离处插立地标,方便战士调节准心的高低;首先射击拉炮的骡马和军官,利用精准的远程射击杀伤、阻挠、吸引广西顽军,主力部队则伺机从侧、后翼向敌方发起攻击。

  1942年3月,广西顽军五千多人拖着大炮又来侵犯。敌人一上就发射了上百发炮弹。地堡外的工事大部被炸毁,地堡却保存完好。由于地堡位于高处,火力威猛,山坡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竹签陷阱,易守难攻,敌人屡次进攻均失败。罗炳辉在另一个山头上,手持望远镜密切注视战场的情况,等到广西军把全部兵力投入到对地堡进攻时,他这下下令主力部队从侧、后翼发起猛攻,广西军死伤惨重,大败而逃……

  罗炳辉创造的三项战术,有效地遏制了日伪顽军对淮南根据地的扫荡,淮南抗日根据地,是为华中最稳定的一个根据地。1943年1月,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迁址到新四军二师师部盱眙黄花塘,一直到抗战结束,共二年八个月,是新四军军部驻地时间最长的驻地。

  

  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罗炳辉带领官兵们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行军打仗,每到一个村庄,他总要到老百姓家里坐坐、拉拉家常。罗炳辉身高体胖,带着一口云南口音。他不论走到哪里,群众一眼就能认出来。只要有人一声“罗司令”,一个庄的人都会涌过来。老汉们笑着递过装满旱烟的烟斗,老太太挪着小脚端来热腾腾的山里红茶,拖鼻涕的娃娃从大人腿裆里挤过来,爬到罗司令的膝盖上。

  从柴米油盐到对部队有什么意见,对民主政府有什么要求,凡是老百姓提出的要求和问题,他总是认真听、认真记,属于部队的,他亲自处理;属于地方的,都转地方政府办理。与此同时,他与百姓们嘻嘻哈哈地拉家常,不知不觉中就将抗战的真理宣传给了乡亲们。

  1940年春,罗炳辉率五支队参战的“半塔保卫战”刚刚胜利,他由半塔来到驻扎在古城的八团二营一连视察,了解战士们的生活情况。当时,正值春荒,群众家里没有粮食,全靠挖野菜、草根充饥。部队因刚过来,地方民主政权尚未建立,一时也无法筹粮筹款,只好和群众一样忍饥受饿。晌午,连队同志留罗司令吃午饭,罗司令说:“好呀,吃了饭再走”。

  罗司令一点没客气,满口答应留在这里吃午饭。但是,这下可难坏了连长和指导员,“怎么办呢,还能让司令吃野菜?”炊事员老赵看着连长、指导员为难的样子,便道:“你们不用着急,我来想想办法,保证使罗司令满意,不过有一条,这午饭时间要推迟”。老赵说完当即拎着篮子到老乡家买鸡蛋、面粉和鸡子去了。

  连长、指导员生怕罗司令着急,就在炊事员老赵出去的时候,带着罗司令到村外转转。心想,说不定能搞点野味来改善伙食呢。可是不巧,什么东西也未搞到。回到营地时,一看手表,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

  罗炳辉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他叫警卫员到厨房去看看,怎么到现在还不开饭?不一会,警卫员回来报告说:“鸡子、鸡蛋、面粉才买回来,正在做。”

  “谁叫买鸡的?谁叫买的就由谁退去,乱弹琴!”罗炳辉一听说买鸡、买鸡蛋,很生气。连长、指导员吓得不吭气。罗司令手一摆说:“走!跟我到厨房去看看。”这时,司务长正在磨刀准备杀鸡,炊事员老赵已把鸡子抓在手里。罗炳辉上来大声喊道:“哎!请二位刀下留鸡!”

  事务长抬头一看,连忙立正敬礼说:“报告首长,今天实在没有东西可招待。这荒山野坳,什么也买不着,这鸡才从老乡家里……”

  罗炳辉一脸怒气未消,连连摆手说:“你们不用说了,我全都知道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现在我们的处境很困难,老百姓很穷苦,部队常没饭吃。你们光想到我一个人是不行的,一个司令吃好了有什么用呢。我是一个司令,但也是一个士兵!只是担负的责任不同而已。所以,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应当吃什么,就不应该有特殊!”

  罗司令的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司务长老张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感愧疚地说:“报告司令,我接受批评。今天的事我个人负责,与连长、指导员没有关系,因为今天伙食太差,所以我才.......”

  “我知道了,高粱面煮野菜,很好嘛。红军时期,我们爬雪山,过草地,吃过草根、皮带,不是挺过来了吗?现在,我们要使每一个干部、战士懂得,今天吃苦,就是为着将来大多数人的幸福,今后我们的日子会甜的。”

  指导员连忙接着说:“罗司令讲的话很对,我们的战士都是好样的,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请司令放心,现在咱们开饭。但是买的鸡子、鸡蛋等东西怎么办呢?”

  “这好办,鸡子送它‘回娘家’,鸡蛋叫它归原主,我们吃高粱野菜。”罗炳辉一边说话,一边拉着连长、指导员的手,要他们坐下,一起吃午饭。炊事员端上来一盆高粱野菜糊,大家吃得很甜美。罗炳辉吃了一碗又一碗,一连吃了三大碗,才放下筷子。他拍着白已的大肚子,风趣地说:“你们看,我不是吃得饱饱的吗!”罗司令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