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扬州城,在瘦西湖等老牌景点“人从众”的同时,一批新兴的私家园林也迎来了如云宾客。而领着一拨拨踏访者叩开这些园子之门的,是一位开着辆“老头乐”、两道寿眉花白的长者。“老徐的朋友,我们都欢迎。”园子主人都这么说。


古城造园先行者

老徐全名徐鹏志,1945年出生于扬州老城木香巷5号的一间老宅里。这处房子是他家的祖产,一百多年前,清廷广西巡抚张联桂在这里度过了少年和晚年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徐鹏志和弟弟徐鹏光从母亲(张联桂的侄孙女)手中接过了其中两个院落共计400平方米的房产。

当时,这处房子和扬州老城的大多数房子一样,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从小热爱园林文化的徐鹏志决定翻修老宅、营造家庭园林。说时容易做时难,他与弟弟都是工薪一族,收入结余十分有限,两人只得零打碎敲,今年修主屋,明年造亭子,后年筑假山……为了节省费用,所有图纸都由徐鹏志自己设计,购买材料、现场安装等也尽量自己动手。比如院子西北角的小亭,就是他看了扬州公园里的很多亭子后,集其所长构思而成的。此亭顶上作空花脊,檐下接木雕挂落,亭栏设美人靠,精巧而不失端庄。

造园是一项繁复的工程,需要相当的精力与体力,但徐鹏志丝毫不觉得累,他把造园视作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并把所有情感都融入其中。他从已故父母的姓名中各取一字,给亭子取名“熙秋”,以纪念双亲的养育之恩。 

园里有活物方显生机。徐鹏志在园中凿地为池,池中养红鱼睡莲,并和妻子手植木香、蔷薇、爬山虎、牡丹、芍药等花木四十余种,院内四季吐艳,常年飘香。尤其是那株白色木香,每逢春暖,便会花枝纷披,染醉了整条街巷。

滴水之功,终成图景。2002年,徐鹏志与弟弟共同营造的木香园全面竣工,成为改革开放后扬州较早出现的私家园林之一,并因园林要素齐备、构思建造兼善,引得众多街坊友人前来观赏。


串起庭园好风景

在造园和接待朋友赏园的过程中,徐鹏志了解到,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扬州城不少人家都有改造居所、营建园林的打算。为了让这些“准园主”少走弯路,把园子造得更加精美,他热忱分享自己的经验,并组织大家相互观摩交流。

在他的影响下,扬州私家庭园如雨后春笋般接连绽放。比如位于湾子街的真赏园,在55平方米的范围内,角亭、曲池、小桥、飞檐、花窗等合理布局,相映生姿,颇具人文趣味。位于丁家湾的逸庐,运用先抑后扬的造园手法,以一条幽深小巷引出豁然开朗的园林。园中的湖石假山,取意于元代画家王蒙的《东山草堂图》,峰峦竞秀,溪谷叠嶂。

对于这些分布在扬州各个角落的私家园林,徐鹏志一一登门走访,记下地址、面积、营造时间、主要特征、主人联系方法等,并拍照摄像、建档留存。至2014年底,他所掌握的扬州私家园林数量就达到了100余座。

“散落的珍珠,光彩必定微弱。只有连成线、串成片,它才会光华炫目。”2015年7月,在徐鹏志的牵头下,经市民政局和市文联批准,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100余名私家庭园业主、园林学者、造园艺师等成为会员。其后,本着“交流、提高、推广”的宗旨,研究会定期组织园林探访、造园艺术研讨等活动,并编印会刊、开办公众号。

“家在园中,居在扬州。”对扬州庭园之美深爱于心的徐鹏志,并不满足于这份美仅被园主、同好所欣赏,他利用自己是《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电视台特约记者等身份,以及善于交朋友的性格特点,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各界进行推介。

于是,扬州城谁家造了新园子、园子有哪些看点、主人的造园经等,成了扬州媒体时常报道、“吸粉率”极高的话题。由此引起的涟漪效应,又让省级、中央级及至海外媒体纷至沓来,先后百余次报道私家园林对于扬州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

在徐鹏志的倾力操持下,扬州庭院艺术研究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市民与研究会联系,表达参观私家庭园的愿望。为满足需求,让更多的人爱上家庭园林,徐鹏志做通部分园主的工作,定期打开园门对市民开放。北京青普公司和多家旅行社也将扬州古巷庭园游列为特色精品项目。而每一次行程开始前,徐鹏志都会将园子的定位逐一发给客人,并告知详细路线。很多时候,他还会驾着那辆开了十多年的小电车,赶过去做“导游”。

扬州私家庭园与古城风貌的和谐共生,引起了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的关注。他实地考察后感慨评价:“扬州人用传统手法建造的家庭小园林,弥补了城市建设中缺少文化魂的遗憾,展现了扬州人崇文尚雅的精神。”2015年11月10日,《文汇报》以他的观点为主体,整版发表题为《留住乡愁——扬州老城民居改造新意探究》的报道,介绍扬州私家庭院为延续古城历史文化所作的贡献。


呕心沥血留芳容

看到徐鹏志整日奔忙的身影,很多人都叹服他精力旺盛,但家人和好友知道,他是用意志在支撑着自己,他的身体其实已是“千疮百孔”。

早在1996年,51岁的徐鹏志就突患病毒坏死性急性心肌炎,经抢救才转危为安,2001年不得已办理了内退手续。之后二十多年间,他做了五次心脏手术,患过两次脑中风。医生和老伴都劝他好好静养,他却前脚出医院,后脚又奔波在了大街小巷。

“做点事我觉得有意义,开心。”为了让扬州新兴私家庭院长久流芳,丰富扬州园林的史料留存,2015年,徐鹏志将自己多年积累的50家庭院资料汇集为《绿杨人家——扬州古巷民居小庭园》一书,并配套制作了明信片、视频专题片等。2018年,他在扬州园林专家许少飞的提议下,决定将新收集的100家庭院资料整理出来,并邀请作家、摄影家、书画家、诗词家、篆刻家等,为每座园子配上文图、刻治印章,再附庭院分布地图,编著一部兼具欣赏和史料价值的《诗意栖居——扬州百家新园林》。

“你不要命了?!”家人竭力劝阻。徐鹏志却说:“趁现在我还没躺在床上,赶紧把书弄出来,这样我才心安。”他组成编辑班子,分头采访创作。为了赶进度,他有时甚至亲自上阵抢拍图片。在拍摄祥庐的一块清代匾额时,站在梯子上的他突发眩晕,幸亏园主杜祥开在旁边挡着,才没有摔落在地。几分钟后,眩晕过去,他又自己扶着梯子慢慢爬下来。

当大家采写创作的材料基本到位后,徐鹏志又自己操作电脑,逐一拣选整理。然后坐在排版人员旁边,一页一页地指导设计。同时,还要与出版社、印刷厂反复沟通。在他的感召下,参与编撰者们都表示,为这本书提供的作品不取任何酬劳,阮仪三、扬州园林学者朱江、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王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等十余名专家学者欣然为书题词。

2019年9月,这部包含6万文字、456幅图片、38幅建筑图纸、重达3斤多的“巨书”出版面世,市图书馆、市档案馆、数十家城市书房予以收藏,众多园林城建专家、庭园爱好者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和造园活教材。


热心公益“啄木鸟”

“老徐真是个热心肠!”徐鹏志二十年如一日、贴精力贴金钱、推广庭园艺术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2018年,他被扬州市民政局表彰为“老有所为”十大典型人物。

古道热肠从来不会凭空造就,徐鹏志在年轻时就关注社会公益,“该出手时就出手”。

2001年,扬州电视台《关注》栏目创办,为了让普通市民参与新闻传播,增加节目与社会的“粘合度”,面向社会征集“市民记者”。平时就爱拍拍写写、刚花3000元“巨款”购了一台便携摄像机的徐鹏志,立刻报名应征,成为首位入选者。他将自己路过国庆路时拍到的小摊小贩挤占交通视频投给栏目,并配发了一篇题为《管与不管大不一样》的文稿,结果一矢中的,在栏目首播时被采用。

从此,徐鹏志的采访热情更加高涨,没事就拎着摄像机在街上转悠。至2014年,他拍摄并播出的新闻达到300余条,扬州电视台为他做了专访。

从这些紧贴民生的新闻里,人们看到了徐鹏志身上那满满的社会责任感。2005年,为推动和维护城市文明,扬州市文明办、扬州市电视台、扬州日报社经公开招募成立“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民观察团”,徐鹏志被聘为副团长。对于这个无职无权无报酬的“头衔”,他却十分珍爱,经常带领团员深入社会基层采集不文明细节,暗访热点难点问题,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被群众誉为城市文明的“啄木鸟”。(“市民记者”徐鹏志)

徐鹏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气温骤降,雪花纷飞,他与观察团成员分赴市区多个农贸市场,发现个别市场存在经营户见利忘义、短斤少两、大幅涨价等现象,市民连呼“吃不消”,遂立即向市场管理方反映。管理方随即进行了督促纠正,笑容重回市民的脸上。


扶危济困送“甘露”

徐鹏志的热心,不仅体现在勇于给不良现象“挑刺”,更多的是帮扶弱势群体,为他们送上解渴“甘露”。

2003年,徐鹏志听扬州影视协会的朋友马恒福说,石塔菜场有个卖菜的戴老汉,捡拾领养了一个小女孩,生活十分困难。他立即约了其他会员一同上门探望,原来,戴老汉由山东农村孤身来扬,1990年深秋的一个早晨,在石塔桥北马路边发现了这个脐带还未剪断的女婴。怜惜之下,老汉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戴露”。哪知小戴露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上医院,老汉很快花光了可怜的积蓄。

“这一老一小实在太难了!”徐鹏志立即向会员们通报了这一情况,大家一致同意将这对爷孙作为长期帮扶对象,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孩子生病帮着寻医问药。

2004年,按照有关政策并在政府的关心下,戴老汉申领到了凤凰桥一套30平方米的解困房,但一贫如洗的老汉看着毛坯房犯了愁。徐鹏志和马恒福、孙克安一道,商请另一位热心人——华庭装潢公司经理魏信华,给房子铺设线路、安装灯具、粉刷一新,并买来崭新的家具。装修完工后,徐鹏志又带着朋友来帮着搬家。爷孙俩终于离开窝棚,住进了新居。

2006年,小戴露初中毕业了,徐鹏志又与朋友唐多杰多方奔走,为她联系职业学校,并向校领导介绍其特殊家庭情况,使学校免除其学费,且安排在旅游管理班。三年后,小戴赴南京金陵饭店集团实习,由于表现良好,被留下工作。再后来,她恋爱结婚,安家镇江,并生了一对可爱的龙凤胎。

而此时,年老的戴老汉已不能卖菜了,徐鹏志又和唐多杰忙着为他申请低保,但由于其户口远在山东,不符合属地管理的条件。经老徐协商,公安部门特事特办,2009年11月,在扬州漂泊半生的戴老汉,终于落户扬州广陵区,由四望亭社区为他申请到了低保。

2011年10月,刚刚苦尽甘来的戴老汉却查出脑膜瘤恶化,虽有戴露悉心照顾,但巨额手术费让他几乎放弃了希望。徐鹏志及时伸出援手,向社会各界筹集善款5万元,终于将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如今,84岁的戴老汉耳聪目明,安享晚年。

“徐爹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他身边的人都是扬州好人,扬州城的温暖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时常回家的戴露逢人便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