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网上学习的时间多了一些,便经常听到一个词——“碎片化。”一些专家学者对碎片化学习以及碎片化知识,碎片化信息等是持否定意见的。我觉得专家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也完全没有必要恐惧,即使恐惧也无法阻挡。

        我觉得碎片化学习和碎片化信息等是有利也有弊的。我怀着这样的心态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学习,也对一些文章做了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式地浏览。碎片化主要包括: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文化等。

        那什么是碎片化呢?通过望文生意。大概是指零散的学习,零散的时间,零散的知识,零散的信息,最后形成的零散文化。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体系化。现在我就结合五十年学习、读书、写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这几天在网上恶补的知识,对碎片化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5G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平板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各种短视频、文章、评论、热点新闻等随处可见。这些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确实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几十年不读书的人竟然有了读书的感受,满足了暂时眼前快感。“碎片化”阅读令原先厚重的阅读变得简易、轻松,也让“阅读”变得全 民化、普及化,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随时随地地分享所见所闻所感,并对某一话题随时随地地加以关注和跟随。

        但是,碎片化阅读就是娱乐至死的一种。王路平教授说:“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学术研究,构建精神高地。” 由于很少有机会能够静下心来学读原著、学读原文、悟原理,即使表面上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没有用处,或者说很难有大的用处。 由于是东拼西凑来的不成体系,缺乏前因后果,有可能脱离原理所适用的范围、对象和环境等,从而造成断章取义,甚至有些人是故意歪曲或主观臆断,从而容易形成错误观念。让我们感觉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所谓的知其然,也是一知半解,半懂不懂,不懂装懂。最可怕的是有一种我什么都懂的感觉,容易使自己飘起来。

        碎片化信息和知识容易使人被洗脑。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独立判断力 。洗脑的先决条件,是屏蔽异见 。二者的区别是:教育让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洗脑让你成为别人,还觉得你成为了你自己。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好像是一地鸡毛,可是把这一地鸡毛绑在一起就能成为鸡毛掸子。看来,一地鸡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撑起鸡毛掸子的那个骨架,那个骨架就是我们深度学习后的自成体系。只要有了那个骨架,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不但不会妨碍我们的体系,反而会大大丰富我们的体系,把人、事、物,放在这个体系里面,进行综合辨析与评判。那这个体系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有时间体系,空间体系,辨析体系,存疑体系等。

        关于碎片化学习,有些人持一种论调,说碎片化学习没用,要学习就得有整块时间学习。在我看来,持这种论调的人,是没有真正理解碎片化学习这个概念,我总感觉他是在为自己不学习找借口。我不反对碎片化学习,因为现在人确实很忙,除了学生以外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积极学习,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但我绝不赞成只有碎片化学习。人必须要明白,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进行碎片化学习,把充裕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系统化学习。无论是碎片化学习还是系统化学习,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所谓的独立思考,也是建立在碎片化知识和系统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起到的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互相促进,相互补充,和谐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正确归因,否则不管是碎片化学习还是系统化学习,都会治标不治本。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其实各有利弊,两者不应该完全对立起来,应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而不是以己之攻其之短。碎片化的东西是建筑材料,如何建筑高楼大厦,全在你自己。碎片的是时间,知识碎不碎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缝补。

        我在初中时就有五点起来晨跑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我结婚。虽然结婚后晨跑的习惯改掉了,但五点钟起床的习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当时晨跑的时间大约是一小时,我习惯在晨跑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和需要背诵的古诗词等写成小纸条放在兜里,然后是一边跑步一边学习。当时我已经接触到了艾宾浩斯遗忘率,根据其规律,我把纸条的复习时间拉长到一个星期。我就是用这种方法积累知识的,效果非常好,一直到现在。后来,我又养成了剪报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现在用备忘录的形式储存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也算是变相的剪报和做读书笔记,并且经常会翻看一下。而每年的十一十二月入冬时,我会集中把多年的读书笔记和备忘录储存的碎片化知识系统地阅读和整理。我觉得这就是当下所说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获取碎片化知识,形成的碎片化文化。虽然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但我其实早已在积极使用了。

        曾经在报纸上读到,姚雪垠在写长篇小说《李自成》时,把搜集到的写作素材制作成了大量的卡片,当时还没有现在这样活跃的网络,更谈不上搜索引擎,只能在查资料和一些工具书以及阅读其他作品中获得这些知识。当时被称作卡片学习法,他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最终创作出了伟大的长篇巨著《李自成》。可以说,这是系统化创作和学习的典范。台湾佛光山的星云法师自己在作品里介绍,他总是利用坐飞机或法会的间隙时间进行创作,而他写的书我读了将近十本。其作品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个字都不谈佛法,但每个字都不离佛法。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碎片化写作。而我的创作也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我经常在备忘录里,把在读书中写作中谈话中以及无意间的思考中悟到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在备忘录里有时会发酵一年两年,甚至还有五年的。其间有引用粘贴的部分,也有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更经常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有的知识是自己有记忆,但变模糊了的,有的知识自己还真的没有接触到,这样不仅增加了对自己认知的准确,更会扩宽自己的思路。到最后有时真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东西了。总之是一股脑地酝酿成一杯酒,倾倒给读者,但愿“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几年在手机上学习的时间太多了,好处便是学到的知识比以前确实既丰富又快捷  ,最大的坏处便是伤眼睛。这让曾经反感小视频的我,被迫爱上了小视频。我喜欢的小视频都是那种具有 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的,而我主要采用的方式不是看,而是听,结果发现效果也非常好。就比如说一位叫做何楚涵博士的小视频,我就非常喜欢。其中有一期,是讲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我对薛涛的了解并不太多,粗略地知道薛涛笺的故事,薛涛小时候的那个名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后来也读到了王建写的“万里 桥 边 女 校 书 , 枇 杷 花 里 闭 门 居 。扫 眉 才 子 知多 少 ,管 领 春 风 总 不 如 。”何楚涵博士的讲解不但把我这几个知识点串联了起来,还做了有效的补充,不敢说是系统化完整化,但绝对可以说丰富起来,鲜活起来。而我五十余年的许多知识也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无论到什么时候,自律都是学习的第一前提。把学不好归结为时代的浮躁和碎片化的喧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偷懒。陈佩斯和朱时茂曾经表演过一个小品,名字我忘记了。朱时茂对陈佩斯说“给你五分钟时间,好好考虑考虑。”陈佩斯说“五分钟能干啥?只能抽一支烟。”朱时茂说“那就给你十分钟。”陈佩斯说“抽两支烟。”如果人都这样,我也只能说“呵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