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战旗美如画》,显然取自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那么主体应该是抗美援朝了。

  看推荐语“18面战旗故事再现抗美援朝战场风云”,不仅标定主体就是抗美援朝,而且紧扣主题“战旗”,尤其这18面战旗取自建国70周年阅兵战旗方队,既具代表性又令主题无比鲜明。

  看署名“罗援领衔创作”,一个“援”字可谓神来之笔扣题扣得天衣无缝,文艺范的“领衔”二字则显示写史读史不必干巴巴。

  至于写史读史,笔者曾采访参战老兵予以记述,算是写史吧,还自费购入诸多相关图书,当属读史了,想必已具备小小的点评资格。具体而言,《战旗美如画》的最大不同或称价值便是——有始有终!于此,不要嗤笑,若有始有终地读到文终,便可知晓“有始有终”实属最高评价。

  众所周知,一本书的始是前言或序,终是附录或后记。

  罗援将军为《战旗美如画》写的序有大不同,并非着墨于创作意图与写作经过,而是以白描手法从高层决策到战争历程再到战略遗产予以概述,全文约1.2万字,意味着10分钟内便可有始有终地领略抗美援朝全貌。

  跳过内文看附录,即“中外名人评抗美援朝战争”也是有始有终,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前夕,麦克阿瑟扬言“他们敢过江,我就让他们遭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屠杀”,到发明范佛里特弹药量的范佛里特坦承“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再到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时,麦克阿瑟感言“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可谓完美诠释了毛主席所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真谛。

  当然,美国的将军们并非瑟瑟发抖的酒囊饭袋,他们与我们的指战员一样擅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李奇微的“礼拜攻势”为之最,而在《战旗美如画》的附录中,便有他及同僚对志愿军观察后的记述,从军服军粮、武器装备到单兵素质、战术特点再到作战意志、战场纪律,可谓细致入微,以期将自身绝对优势发挥到极致,实际给志愿军制造很大麻烦,可是结果却未能遂愿,以至克拉克沮丧地表示:“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答案已然在诸多战史、传记、回忆录乃至文艺作品中呈现,不过,《战旗美如画》通过有始有终的笔法给出一个新视角。

  具体而言,18面战旗分属志愿军陆军第1、15、20、26、27、38、39、42、47、50、64军辖下的2个班级、1个排级、10个连级、2个营级、2个团级集体,以及空军第3师辖下的1个中队级集体。其中,唯一以姓名命名的战旗是“杨根思连”,这既是个人功勋也是集体荣誉。

  也就是说,《战旗美如画》用18章记述了18个英雄集体,每章的“始”为前身简介,若依序阅读全文似也无他,若跳页通读前身简介的话,想必会豁然发现这18面战旗简直就是我军的发展史,比如成军时间覆盖每个重要历史时段,早起1927年晚至1950年;比如成军地点涉及诸多主要根据地,从井冈山、中央苏区、鄂豫皖,到陕甘宁、晋察冀、晋西北、晋冀鲁豫,以及鲁中、胶东、滨海、淮海,再到东北辽南、辽东;比如隶属上级可见所有红军主力,即历经长征的红一、二、四方面军、红25军,以及陕北红26军、南方八省游击队。

  进一步细究成军之初的身份,这18个英雄集体中的14个原为赤卫队、游击队、基干民兵、地方警备部队等,占近80%。出自正规军的只有4个:

  1928年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一部,即高擎“屡战屡胜”战旗的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

  1944年(1942年为我控制)正式编入八路军的东北军第57军新编111师666团,即高擎“攻守兼备”战旗的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2团1营;

  1948年长春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2师、暂编21师,即高擎“智勇侦察排”的第50军148师独立侦察连2排、高擎“白云山团”战旗的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

  相比而言,成军最早的第47军139师415团1营1连,原为1927年中共莲花县赤卫队,于此必须强调——莲花县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之初的3个核心县之一,该县赤卫队起始只有一支俄式步枪,并被毛泽东写入《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也就有了“莲花一支枪”之说。二十四年后,这个一支枪起家的“赤卫队”就枪挑美国“开国元勋师”,不仅全歼美骑兵第1师7团C连,含俘敌12人,还攻下338.1高地、守住272高地,可谓能攻能守骁勇善战,然而,获授战旗却是未顶格的“二级英雄连”。呵呵,不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将军们作何感想,想必连想都不敢想,以免太过羞愧难当。

  最晚成军的,准确地说转换军种最晚的是志愿军空军第3师7团3大队7中队,只因我空军均是由陆军改编而来,该中队正式成立于1950年9月29日,即志愿军出境前20天;10月5日划属空军驱逐第3旅;11月7日该旅改番号为空3师,即志愿军出境后不到20天;至1951年10月20日参战、11月4日首战,用时仅1年,该中队5名飞行员的驾驶经验仅有几十小时,竟取得击落17架敌机的骄人战绩,获授“英雄中队”战旗不仅实至名归,更打破了世界空军发展史的常规。于此,不再设问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将军们作何感想,因为令他们想都不敢想的还在后面。

  前文曾提及国民革命军第60军,于1948年10月17日在长春起义,1949年1月2日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若以转换军队性质而言当属最晚,却是出兵朝鲜最早的部队之一,并且连续参加四次战役,其间在第三次战役获授“白云山团”战旗,后于1951年3月回国休整,仅4个月就再赴战场,作为惟一两度入朝的建制军肩负起西海岸的防御重任。

  众所周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开刀目标直指封堵鸭绿江口的诸多岛屿,先抵的刀尖必然是侦察,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前文提及的空3师7团,于1951年11月2日完成志愿军首次空侦照相;其二是前文提及的第50军148师独立侦察连2排,在我海军未参战的情况下,该排实际变身为海军特种陆战队,于11月5日率先配合主攻部队渡海夺岛,这也是志愿军及至我军史上首次空地协同夺岛战。

  只说直接参战的空地两把尖刀,一个正式成立不到两年,另一个也就两年有余,若从参战之始算起,一个仅一年,另一个一年有余,尤其后者即原国民革命军第60军,两年前面对装备不如己的解放军,只能惶惶不可终日地困守长春城,在华丽转身跨过鸭绿江后,面对装备远超于己的联合国军,却能骁勇善战打得对手惶惶不可终日。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答案已然在诸多战史、传记、回忆录乃至文艺作品中呈现,不过,《战旗美如画》通过有始有终的笔法给出一个新视角。

  先从我军创建之“始”来看,主要班底无疑出自三大起义,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国民革命军,此后起义投诚的不胜枚举,篇幅有限只能一句“革命不分先后”带过。

  再从“国民革命军”命名中的“革命”而言,我军创始至今自称革命军人,败逃台湾的那部分也是言必革命军人,显然两者已然同名不同性,实际内涵分化于三湾改编,继之古田会议,最终具化为至高至上的“人民军队”。

  无需赘言,在人民军队之下,原国民革命军第60军的官兵首先解决了身份认同问题,顺延而至的必是真正理解了为谁打仗的问题,因此在装备不变、军心已换的情况下,“打败美帝野心狼”也就不足为奇了。相比我们对人民军队的信任与信心,整个世界却被志愿军的表现震惊了,更震惊的则是直接参战的美国将军们,以至多年后麦克阿瑟仍在感叹:“中国人介入战争后,美国军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大对手!”此语被《战旗美如画》收入附录以供参考。

  前文有记,《战旗美如画》还收录美国将军们对实战的细致研判,以至给志愿军制造很大麻烦,何况还挟持着联合国军之名,且拥有二战积累下的庞大战争机器,加之苏联表明不会参战,可是为何还要选择停战?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显而易见,美国的政治家、战略家比将军们更早理解了“人民军队”的威力所在,因为无论聚集多么强大的军事武装,无论拥有多么庞大的战争机器,无论派出多么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将帅,也不足以与中国人民为敌。对此,蒋介石的认知肯定要早于美国同行,早在第二次战役就断言:“这个世上没人是解放军的对手!美国人曾说我蒋介石不行,他们又如何呢?”此语也被《战旗美如画》收入附录以供参考。

  没完,以上仅是“始”,《战旗美如画》还记述了18面战旗的“终”,准确地说是不断发展中的现状,因篇幅所限仅举三例。

  其一,获授“白云山团”战旗的第50军149师447团,历经改编为西藏军区某合成旅3营,常年驻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从扬名立威的境外白云山,到默默无闻的西陲白雪山,这个英雄集体从东到西调防横跨全国,但本色始终未变。

  其二,获授“中元山英雄连”战旗的第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历经改编为广州军区某海防旅5连,从初创成军的东北黑土地,到威震美军的境外中元山,再到暗涛汹涌的南疆前哨岗,这个英雄集体由北至南调防纵跃全国,但本色始终未变。

  其三,获授“杨根思连”战旗的第20军58师172团1营3连,历经改编为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3连,从1932年闽东“兰田暴动”初创游击队,到留守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到转战苏北苏中八年抗战——杨根思于1944年入伍,到坐镇华东八面出击四年解放战争——杨根思于1949年升任连长,到出兵朝鲜血战长津湖——杨根思于1950年11月29日与敌同归于尽,再到调防中原至今,这个英雄集体不仅本色始终未变,而且又因“联合国”抛洒热血——与老连长杨根思率队出兵朝鲜对阵联合国军不同,六十六年后的2016年,杨根思连奔赴南苏丹是代表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其间遭到反叛武装的火箭弹袭击,四级军士长杨树朋、下士李磊不幸牺牲。

  从对阵联合国军到代表联合国维和,看似180度变身,实则世界发生了转变,不变的是中国军人不畏列强甘为和平献身的勇气,以及始终坚守人民军队性质的意志已被世界人民认知,回首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天安门东侧巨幅标语正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杨根思、杨根思连以及我们的人民军队无疑在赓续执行这一宏伟任务。

  赓续既是精神的传承,也是行动的不断进行时,直至实现终极目标,因此,笔者开篇所说“《战旗美如画》的最大不同或称价值便是——有始有终”的“终”,仅是指著书必然要有终结,而非常规意义上的最终,也就是文中追记的“准确地说是不断发展中的现状”。正是因此,《战旗美如画》的创意构架实属少见,毕竟著书不同于新闻报道,不论策划采访创作的时效性,还是排印发行上架的周期性,均会令同类图书的著者有意回避“现状”,何况如此跨历史、跨地域、跨建制乃至军种,如此向前追溯尤其向后追记至班排级,仅资料收集的难度也会令绝大部分著者望而却步,《战旗美如画》可谓是迎难而上。

  进一步而言,毕竟国防教育必须面向广大的青年人,相比似已遥远的历史,现代青年对触目可及的现状更能感同身受,这从军迷的分化可见一斑,即老军迷多曾学英雄玩打仗舞刀弄棒,如今的新军迷哪怕手无缚鸡之力,也能对我军的新式装备如数家珍,更会给官兵上传的训练及文娱短视频不吝点赞。显然,《战旗美如画》的编创人员敏锐地意识到并把握住了,虽然以笔者愚见,仅从“现状”即“尾声”的记述文字来看,能够感到颇为吃力,但更能感到字里行间的百倍努力,势必就有了最大不同或称价值。

  本文终言也是忠言,《战旗美如画》不失为增进国防教育的一本既具历史价值又贴近现实的好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