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讨厌过一个词一意孤行,可在生活中一意孤行了N年之后,却发现这个词非常“可爱”。我们不能一见着不对自己脾气的人、事、物就一棒子打死,就象不能一见着别人与自己不同,就认为别人是一意孤行,当然更不能为了特意标榜与众不同,便真正一意孤行起来。生活并不是学生考试,有时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答案。如果满脑子都是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答案,比没有答案更可怕。

  一意孤行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释义:一意:个人意志。孤行:独立行事。指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也就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意思。妥妥的一个贬义词。

  现在的人经常标榜个性解放,因而便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经常做出许多不合群的事情来,还觉得是“成为你自己”。甚至有些人自以为是地认为“真理有时候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并不反对这句话,也不反对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是不是少数,而是你是不是掌握了真理!真理不是谁嘴上标榜出来的,而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更何况大多的时候是,有时候不是有时候,有些人也不是“少数人”。要成为你自己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你自己,要想认识你自己,需要找到你自己。然后才能相信你自己,肯定你自己,超越你自己,最后才能真正地实现个性解放。即使实现个性解放,也没必要非得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与周围的人不合群。

  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虽然是对普通大众说的,但是只有那些对思想有了觉悟的少数人才能够理解。觉醒的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为你自己。人人都想要成为你自己,却忽略了自己是不是觉悟的人。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不应该相信自己的认知呢?因为我们的认知往往很片面,很单一。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我们的认知,而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认知阻碍了自己继续认知。因为思想和灵魂,只属于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认知,往往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口耳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而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难免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难免会有一段时间需要一意孤行,也难免会需要一段时间的孤独与寂寞的洗礼。普同人往往只看到了他们的表面上的与众不同与一意孤行,而无法理解孤独寂寞后的自由境界。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意孤行的伟人。大哉,一意孤行!美哉,一意孤行!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一意孤行的人。他曾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对国民灵魂的拷问,是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是对封建制度思想文化的质疑。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中从平民乃至统治阶层都有太多人安于“从来如此”,固守老祖宗顽固落后的东西。因而对传统文化、西方文明以及现在还无法认知的事物,我们应该本着继承发展的原则,既要反对一棒子打死的否定主义,也要反对全盘肯定的拿来主义,更要反对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商鞅的一意孤行虽然使秦朝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但却释放了人性的恶,遗毒几千年;王安石的一意孤行,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却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欧阳修对于考试制度的一意孤行,成就了宋代文坛和政坛的繁荣与昌盛;苏东坡的一意孤行,使词不再是你侬我侬而变得英雄豪迈;毛主席的一意孤行,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蒋介石的一意孤行,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然与具有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的无产阶级为敌,最终彻底失去了民心;邓小平的一意孤行,改革开放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真正的富起来强起来;李文亮的一意孤行,这位孤独的吹哨人,这位抗疫英雄,虽然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却筑就了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曾国藩的一意孤行,“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 ;任正非的一意孤行,“以众人之私,成众人之公”……

  古往今来,一意孤行者众矣!那不朽的关键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在于孟子的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特立独行的猪》,非常有趣。连猪都可以一意孤行,何况人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根本谈不上一意孤行。而少数的普通人的一意孤行,的确无法与英雄伟人的一意孤行相媲美。即使如此,我还是赞美普通人的一意孤行,因为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哪怕那思考暂时是错误的,或者将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那独立思考的精神暂时是不会错误的,将来也不会是错误的。徐悲鸿说的一句“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真他妈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一意孤行不仅需要忍受孤独,还需要一份情怀,更需要一份智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