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90年前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第五次反“围剿”各个战场和驻地集结于都,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休整、补充后,星夜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024年5月7日,连续几天下着大雨,天色突然放晴了。上午八点半,来自北京的著名长征精神研究专家苏北老师率我们调研组一行,调研红一军团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线路。

调研组从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出发,驱车沿着宁定高速公路经于都县梓山、禾丰、靖石、安远县浮槎,至龙布下高速,前往安远县双芫地域。

(图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一)

五月的乡村,天湛蓝湛蓝的,像一块碧蓝色的宝石,白云像一块块洁白无疵的钻石镶嵌在天空中,使人看了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座座山峰绵延不断,重重叠叠,它们用绿树青草做衣裙,用缕缕烟雨做饰巾,打扮的漂漂亮亮。

一路上,苏北老师向我们介绍红一军团的组织序列等军史。

“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骁勇善战,战功赫赫。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由井冈山的红四军与赣南、闽西的红军合编而成,始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下辖第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第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红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三十五军先后归红一军团建制。1930年8月,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市(现浏阳市永和镇)与红三军团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红一军团下辖红1、2、3师,第1师(原红三军改编)师长周昆,政委伍修权。第2师(原红四军改编)师长徐彦刚、政委刘亚楼。第3师(由红十二军改编)师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

长征开始时红一军团军事编制序列: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

下辖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1团、2团、3团。第1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参谋长胡发壁。第2团团长李苗保,政治委员邓华,政治部主任李子球。第3团团长黄永胜,政治委员林龙发,参谋长彭明治,总支书记肖忠渭。

第2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下辖4团、5团、6团。第4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第5团代团长陈正湘,政治委员易荡平,政治部主任舒同。第6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

第15师(“少共国际师”改编)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下辖43 团、44 团、45 团。第43团团长张顶生,政治委员刘玉堂。第44团团长朱水清,政治委员孙文采。第45团团长卢子美,政治委员谢明。(图为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刘氏宗祠)


(二)

1934年10月7日,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将防务移交给红五军团之后,从兴国的竹坝、洪门撤离,经于都县富坑,来到岭背、段屋、宽田一带集结,于11日到达段屋、宽田地区。红一军团15师从石城撤离战场,于12日到达集结地域。军团部驻在铜锣湾,全军团在此休整补充长达6天时间,接收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以及物资补充,准备长征。

期间,红一军团部在铜锣湾的刘氏宗祠(今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军政训练,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10月16日傍晚,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红一军团为整个野战军的左前锋,从于都梓山渡河,率先踏上了长征之途。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有一篇《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中的首页第一行,清楚地标明出发时间为10月16日,出发地点为铜锣湾。铜锣湾也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起点,在中国长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图为于都县梓山镇山峰坝渡口)

                   

 (三)

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中的渡河地区,红一军团从“古龙嘴到花桥(不含)间”(笔者注:古龙嘴应为“龙舌咀”,今贡江镇金桥村贡水与梅江汇合口),即红一军团从于都梓山区域渡河,经磊石、禾丰,18日宿营于仁风(今盘古山镇)、乱石(今靖石乡)、畚岭(今祁禄山镇)和安远的塘村地域。19日晚上由太平圩、仁风圩、金竹、山坑地域开抵安远的塘村、双芫、合头、罗风圩地域。

据当时于都籍老红军在六、七十年代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回忆,红一军团的行军路线和渡河点有几处。时任红一军团工兵连战士袁振来在1968年6月14日回忆:“长征时,我由于都补充团调到段屋编入第一军团工兵连,旧历八月初十日下午从段屋—潭头—磊石—禾丰—赤珠嵊(笔者注:禾丰镇陂角村)—上坪—仁风—茶梓圩—南安”。时任红一军团教导旅一排排长陈观堂在1968年6月7日回忆:“一军团从段屋—梓山—禾丰—小溪—信丰”。据红一军团三师战士伍生亭(笔者注:应是一或二师,伍生亭是沙心人,时任聂荣臻的警卫员)在1975年6月21日上午回忆:“我们长征时从福建—瑞金—会昌—小密—梓山花桥(在此地二、三天后渡河)—利村—禾丰—仁风山—信丰”。据红一军团战士欧阳锦平在1975年6月17日下午回忆:“兴国高兴圩下来从银坑—岭背(此地住了一星期)—利村—马岭—牛岭—信丰。”等等。

在车上,苏北老师说,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可以组织发起倡议“红军烈士后代走长征”纪念活动,组织部分红军后代沿线联合发动“北上无音讯”红军烈士后代群体,影响更多的社会民众参与重走长征路,那将是非常有意义。或者今年红陪研学机构可以增设开些比如长征课程、三年游击战等课程。

苏北老师问我,于都是赣南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上坪是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什么红军长征会选择于都集结出发。

车子导航提示“我们已到达目的地了”,于是我们调研组从安远县龙布下了高速,经龙布圩向西,往前行驶约5公里,就到达安远县双芫地域。

突然,我想起童小鹏的回忆录中写道:走了二天,还在苏区,大家还在说说笑笑谈笑风生,现在离开苏区了,大家却不说话了……(图为安远县双芫乡合头村)


(四)

双芫乡位于安远县西北角,分别与于都县、赣县区、信丰县相邻,其中北与于都县祁禄山镇、西北与赣县区韩坊镇、西南与信丰县新田镇、东与安远县塘村乡、南与安远县龙布镇交界。全乡有5个行政村,人口8600余人。

双芫乡党委书记叫黄金龙,年纪约莫在四十,他是一个“长征通”。他原先对苏区史也属于“门外汉”,自2021年6月乡镇换届,来到双芫乡走马上任后,一头扎进了革命史中,一下买了二十多本地方史书“恶补”,而且“迷”入其间,孜孜不倦,最终有所建树。

在该乡政府的接待室,黄书记给我们调研组成员每人送了一本由他负责编纂的《安远长征相关资料选编》,该书收录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大量文献史料、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采访记录、红色故事等,内容详实、资料丰富,是了解长征尤其是安远对中央红军长征的重大贡献的工具书。

接待室左墙上张贴了二张地图,一张是“安远县行政区域图”、另一张是“双芫乡行政区划图”,黄书记指着“双芫乡行政区划图”说,在中央红军长征的部队中,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及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红五军团均经过了安远,其中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及红一军团、红五军团来过我们双芫地域。

10月19 日,红一军团经于都县仁风(今盘古山镇)、畚岭(今祁禄山镇)、安远县塘村乡、双芫乡津槎村、双芫村,到达固营村,红1师先头部队在双芫乡固营与地方武装接触,20日攻占一个土围子,缴枪5支,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侦察部队进至信丰县新田镇金鸡,安远县金竹背(今版石镇);20日主力部队抵达双芫附近。21日晨,红1师经固营村白竹坜,推进到安远县龙布镇上坪村、信丰县的大竹芫;红2师经刀坑村罗丰车,推进至信丰县新田镇罗丰头;红15师推进至固营村;军团直属队在安远县固营、双芫地域。22日,红1、2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左前锋红3团进至信丰大桥头遭敌阻击,将敌击溃后向石背追击,缴获大批辎重,部分残故退入信丰古陂。23日凌晨,红一、三军团协同向信丰县安息(西,今安西镇)守敌发起强攻,毙敌1000余人,因国民党军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占敌阵地。为争取时间突破封锁,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停止强攻,各派一部兵力牵制信丰安息(西)和信丰县城守敌,主力绕道信丰县坪石(今大塘埠镇)、铁石口(今铁石口镇)、大塘埠(今大塘埠镇)一带,抢架浮桥,西渡桃江,突破了安远、信丰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图为安远县双芫乡固营村)

我们调研组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小道,着实体验了一番。在合头中革军委旧址前,黄金龙书记说,面对拥有众多红色遗迹、红色故事,双芫乡立足“长征小镇 锦绣双芫”定位,坚持“传承双芫红、保护双芫绿、共绘双芫彩”的发展路径,以红色基因为牵引、以产业为依托、以文明铸乡魂,绘就了一幅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红培基地“有学头”,美丽乡村“有看头”,山水田园“有逛头”。双芫乡的红色产业、文旅融合等正健康快速发展,极大扩展了红色旅游经济辐射面,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双向互补、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真正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红色乡村富起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