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连续几天,于都下着大雨,却丝毫抵挡不住县政协长征文史资料征编第三调研组调研“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坚定脚步。因为“重走长征路”活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认识到自己是新时代的传承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2024年4月29日,我们调研组一行从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出发,驱车前往于都罗坳、罗江、赣县地域,调研红八军团集结于都渡河出发长征路线。

(图为于都县罗江乡小满村部)


(一)

红八军团于1934年10月8日晚撤离兴国县古龙冈西北战场,在古龙冈集结,随后经于都县北部之平安、桥头、银坑南移。23师在10月9日撤出战斗后赶到古龙冈圩,连夜向梅窖、三寮方向前进,当夜在梅屋宿营,10日通过梅屋圩、上下谢,经岩前圩、平安寨、谢田到达银坑时,当晚部队在银坑宿营。10月12日晚上,红八军团由桥头、银坑转移到兴国杰村、澄龙、社富地域。10月17日晚,由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经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下坪至蛇口(今黄坳村),在孟口(今罗坳镇孟口村)集结休整,并于18日晚,自于都河孟口(含)至三门滩间河段渡河出发......

我们调研组首先来到罗坳镇孟口村,罗坳镇文化中心的熊主任和孟口村村书记早早已在村委会等候,他们径直带我们来到村里的退休教师杨成祥家里。杨成祥今年86岁,原是三门中学退休教师,我们刚坐下,杨成祥就向我们介绍了孟口渡口的有关情况。

孟口渡口为红八军团的主要渡河点,该渡口位于于都县罗坳镇孟口村杨屋组,北岸为罗坳镇孟口村,南岸为贡江镇农业村(原芦山村新居前)。

渡口原有一条渡船,可以乘坐一、二十人,船工当时有姓张的、姓廖的;在距离孟口渡口下游一、二百米处有跃州渡口,原先也有一条渡船。孟口位于村南偏东贡水岸边,宋末杨孟胜由广东迁入建村,取名孟口。孟口村属丘陵地带,黄坳、河坪、林坑等几条小溪在境内汇合,流入贡水,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小溪边。

杨成祥老师说,在孟口渡口不远处,有座赵公财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当地都会组织举行盛大的祭祀庙会活动,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民俗丰富,异常热闹;长征前夕,这里是红八军团军需处,临时存放了许多弹药的仓库。

据统计,苏区时期孟口村是个人口不足100余人的小村庄,但先后有13人参加红军,而且全部英勇牺牲。这其中就有杨成祥的叔叔杨友发仔,杨友发仔参加红军后,家人至始至终也不知道他在何时何处牺牲,建国后家里收到当地政府送来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短短的五个字:北上无音讯。

(图为于都县罗江乡高滩村部)


(二)

我们离开罗坳镇孟口村,直接驱车奔赴罗江乡小满村。小满村是以小满日奠基建村而得名,该村位于于都县罗江圩东偏南位置,原是由小满村和鹅坑村二个村,2003年两村合并为一。

罗江乡小满村属黄泥山岭,连绵起伏,屋场稀疏,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人口3300余人,村民主要以梁、李为主,还有谢、温、孙、丁、王、易、邝、黄等姓氏。村区域面积达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0余亩,山林面积7100余亩。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属罗江区洋坑乡,1958年属罗江公社称小满大队,1968年并入洋坑大队,1972年恢复小满大队,1985年称为小满村至今。

在小满村委会,小满村村书记谢森林、村委会副主任谢八月生对我们调研组详细介绍了村情村貌。谢森林书记说,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有红军烈士20名,失散红军有4名。

之所以提到小满村,我们认为它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线路节点,因为当时红三军团、红八军团长征时都经过这里。

1934年10月中旬,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经罗江乡高滩村白石坑、草岭岽、石竹坑(以上三个地名均属高滩村上屋组)、洋坑村水口、泥湾岽,经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岭、乌坑(黄岭村、乌坑村现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小溪乡的流源、高石、祁禄山镇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圩。

1934年10月中旬,红八军团自于都河孟口(含)至三门滩间河段渡河后,经贡江镇芦山村、罗坪村、密坑村、新陂乡庙背村、中塅村、群联村、罗江乡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岭、乌坑(黄岭、乌坑已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村草坪嶂、长洛(今赣县);另有红八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经罗江乡高滩村、洋坑村、联丰村、苏坑村、新屋村、筀竹村、西岗村、长洛(今赣县)。(图为于都县罗江乡太坪村部)


(三)

从小满村出来,我们调研组一行经过罗江乡高滩村,陪同我们的罗江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林旭明说,高滩村这里有几处渡口,分别是:罗坳镇中埠渡口、罗坳镇塔脚下渡口(也叫罗江乡高滩渡口)、罗江乡石角下渡口。

刚好我们正想了解一下罗坳镇中埠渡口,以及渡口河对面的罗江乡高滩村“白石坑”这个地名。进入高滩村委会,该村村书记迎上前来介绍道:高滩村位于贡水河滩上,西、南、北三面濒贡水,地势高而得名。高滩地属丘陵,西南北贡水迂回,东面山丘棋布,居民以李、林等姓,李氏最早从吉水迁此建上屋村。高滩村有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400余人,耕地面积1100余亩,山林面积2017亩。

罗坳镇中埠渡口,也叫中埠码头,位于于都县罗坳镇罗坳村中埠组,渡口河对面是罗江乡高滩村上屋组白石坑。中埠码头原是运输货物、行人过渡的老码头,码头长近20米。这里河宽100余米,沙坝较宽、河面较窄。由于下游建了电站,看不见当时的景象了。当年,红军使用木船、门板搭建浮桥过河,从高滩村白石坑、可通至祁禄山金沙村。中埠渡口分别距离上游的石尾渡口和下游的塔脚下渡口约1公里。(图为赣县区长洛乡中坑村部)


(四)

时间是下午1点半,见天色尚早,调研组经过罗江乡太坪村、祁禄山镇塅水村,绕着山路,弯弯曲曲,来到赣县区长洛乡中坑村,中坑村与于都县罗江乡西岗村、太坪村交界。

史料记载,红八军团于19日白天,太坪、长洛(今赣县)地域。19日晚上,红八军团由太坪、长洛坳地域开抵黄沙坑、黄朱排及营田地域。并派出部队侦察信丰、韩坊之间通洪村、坪石的道路;侦察王母渡、立獭圩之间的渡河点,并准备渡桃江河。

长洛乡中坑村村书记叫何启桂,他说,算起来,他是半个于都人,因为他的母亲是于都县小溪乡船坑村人,姓张。

何启桂书记又说,从于都县罗江乡到赣县区长洛乡有二条路线,一是从罗江乡太坪村草坪嶂,经长洛乡中坑村丫叉坳、立新组、田塅里,至长洛乡均源村黄沙坑、黄竹坑,经长演坝(今韩坊镇长演村)、大平地域(今韩坊镇大平村)、大埠乡,到达王母渡地域。另一条是从罗江乡西岗村,经长洛坳(西岗与长洛交界地),到达长洛乡中坑村。

在中坑村丫叉坳还有一个故事,丫叉坳下来的山脚下,还保留着作战壕沟等,当地有二名老人在建国后,挖到了一担红军留下的银圆,见证了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在长洛乡均源村原有一个老圩场,圩场叫牛岭坳圩,来往赴圩的人群主要是于都县祁禄山一带的村民,他们有的挑土纸、有的是牛贩子。

(图为赣县区王母渡镇人民政府)


(五)

离开长洛乡,导航定位是赣县区王母渡圩,我们调研组一路沿着桃江河,经过长洛乡、大田乡、大埠乡,终于来到王母渡镇。

从下午开始,天色就阴沉沉的,现在乌云如预期般聚集在头顶,天色瞬间昏暗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风呼呼越来越大,那是暴雨前的征兆。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际,伴随着低沉的雷声,仿佛在宣示着暴雨即将降临。

我们穿过圩边,看见圩后山建有一座碉堡,称为“永固楼”。沿着台阶,登上了山顶,眼前座落的永固楼,坐西南朝东北,三合土、木、砖结构,共三层,面阔进深一间,主体建筑总平面呈抹角长万形,四墙角基础呈尖状正向延伸4.6米,成犄角或作翼墙,通长12米,宽11米,面积132平方米,墙体平均厚度0.5米,东北正面墙上书楷书右读“永固楼”三字,外墙面(角)均设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外小内大长方形射击枪眼,内墙抹角各设门道一扇,墙体顶沿作凹字形垛墙。

在永固楼左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永固楼简介”: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围剿”。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一个旅,筑碉堡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其中,位于王母渡镇桃江村营前组后山上的永固楼,就是1933年夏国民党军修建的众多碉堡之一。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在赣州以东,沿桃江向南,经赣县大埠、王母渡,折向东南,再经赣县韩坊、信丰新田等地,构筑了第一道封锁线。国民党粤军第一军二师六团驻守王母渡。根据敌情,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等地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向湘南挺进。10月21日傍晚,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的红八军团一部到达赣县王母渡,与驻守永固楼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激战,占领了永固楼,为中央红军主力西渡桃江河扫清了障碍。永固楼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的历史见证。

激烈的战争已融入岁月的年轮,但英雄的光芒依然无比璀璨,革命先烈们在前仆后继中铸成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图为位于赣县区王母渡镇的”永固楼“旧址)

站在这“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地方,我们眺望着远处的桃江河,这条从全南县“饭池嶂”流出的桃江水,沿途纳江汇溪后,经全南龙下直入信丰境内,过赣县王母渡镇,再流经赣县大埠、大田乡后汇入贡江。我仿佛眺望到远方的那条贡江,是的,朝东的远方就是贡江,如一条蜿蜒的玉带,映照着霞光的余晖;又似一幅流动的画卷,闪耀着美丽的光芒,那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地方,我知道。

我仿佛又站在于都河畔,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可能大家会想,当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陷入绝境,向死而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他们靠的是什么?又为何有那么多的于都百姓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于都河,涌向长征渡口,他们送茶送水,却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他们凭的是什么?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共产党赢得民心,因为党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